作者:杨忠奇广州中医院
核查风暴—谈谈心电图
核查中经常遇到的心电图问题,首先要明白在药物临床试验中进行心电图检查,绝大多数是为了考察药物心血管安全性,很少数情况下是作为诊断或疗效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药物心血管安全性常采集心电图中数据包括P-R期间、校正的Q-T间期、ST-T段压低等。由于心电图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考察心血管安全性指标还可以应用心肌酶、肌钙蛋白、BNP甚至心脏超声等手段,所以心电图作为药物心血管安全性评价的价值应该局限于某些药物,比如导致Q-T间期的药物,从而提示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但是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往往按照一个模式进行,也就是大家深为诟病的“药八股”,每个药物临床试验治疗前后受试者都做心电图,滴几滴眼药水、搽一搽外用药、含几片治疗咽喉炎的药等等,无一例外。临床医生因为认为这些检查没有意义,有意无意中就会忽视或怠慢,但是这种有意无意就违反了GCP,核查就出现问题一堆。
心电图是个相对专业的问题,在核查中对心电图判断,需要注意几个要点。(1)是否为关键指标;(2)心电图图谱前后由于导联、电极位置、皮肤清洁、肌肉紧张、抗干扰等影响,前后波形未必完全一致;(3)某些情况下比如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律失常等,治疗前后波形就完全不一致了;(4)明白了心电图检查的意义,就清楚心电图溯源应该以CRF报告的P-R期间、校正的Q-T间期、ST-T段等数据与纸质图谱一致即是可溯源;由于心电图机规格多种,不能够要求机构都能保存电子图谱;(5)作为规范性和完整性问题,心电图纸质图谱上应该包含病人姓名、年龄、检查时间等信息和心电图医师诊断意见及签名;(6)心电图检查操作要求图谱清晰可以测量,不清晰图谱无法测量自然废弃,不是“隐瞒丢弃图谱”;心电图定标、走纸速度发生变化,图谱就相应变形,这些心电图临床常规操作大家要清楚。
希望以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心电图是需要的时候才检查,不要都是一个模板,心电图满天飞,没有什么价值,反而问题一堆。
以上个人学术观点仅供大家讨论、欢迎批评指正。
核查风暴—说说异常值
药物临床试验中出现检验指标异常非常普遍,按照GCP要求对于这些“异常”值要求临床医生判断其“有无临床意义”,以及是否作为“不良事件”进行报告,但也是检查中经常存在歧义的地方。有些检查员看到化验单数值超出正常范围,看到检验单上提示异常值的箭头就认为异常,认为医生应该进行判断;而有些医生则认为小题大做、少见多怪,争议常有,所以说说异常值。
首先我们要知道,医学上所谓正常值都是人为划分的,比如以前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超过7.8mmol/L,现在是7.0mmol/L;以前诊断高血压是/95mmHg,现在是/90mmHg。检验单上“正常值”全称是“正常参考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临床检验中一些指标是有波动的,允许有检验误差的,比如谷丙转氨酶正常参考值是0-40U/L,对于一个谷丙转氨酶43U/L结果,医生不认为是“异常”,因为谷丙转氨酶检测误差10%是允许。再以肝功能检查为例,应该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综合判断,如果仅仅是其中某个指标稍微上升,比如谷丙转氨酶50U/L,其他指标均正常,医生不认为是“异常”。某些疾病和某些治疗中,检验单上的异常值而医生不认为“异常”,比如血分析中的白细胞计数(WBC),化验单正常参考值-,对于肿瘤进行化疗的病人WBC就很正常临床情况了。还有就是一些检验检查比如血分析中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尿分析个别红白细胞、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B超检查中肝肾囊肿等等,医生往往不认为是“异常”。
由于医生从临床习惯认为这些情况不是“异常”,所以没有意识到要去判断其有无临床意义,更不会作为不良事件进行报告。作为严谨的药物临床试验这种“习惯”显然不行的,甚至可能遗漏一些信息。但是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对GCP认识的问题、水平的问题、培训的问题和规范性问题,不宜判断为“瞒报”、“隐瞒AE”;要实事求是、结合临床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了解这些“异常”数据对于药品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影响,这样大家的争议可能就会少些。
以上个人学术观点仅供大家讨论、欢迎批评指正。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