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合并心脏病风险评估和管理》—王齐敏
王齐敏:福建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工作,曾在英国及日本进修学习。擅长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冠心病、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以及心脏微创外科。
妊娠合并心脏病发生率为1%--3%,死亡率为15%。死亡原因:心衰和严重感染。常见合并心脏病:风心:80年代以前;先心:近30年,治疗技术进步,手术后多;主动脉夹层:马凡,高血压;妊高症:围产期心肌病(PPCM)和心律失常。
产科医生面临问题:心脏手术后妊娠的最佳时机、妊娠期的抗凝治疗、心脏病孕产妇的妊娠期管理、孕妇原有心脏病病情恶化、围生儿易发生自然流产、围生儿死亡、小于胎龄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妊娠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容量增加,32W-34W,CO30%-50%;妊娠早期、中期3个月:血浆胶体渗透压降10%--15%,易肺水肿;临产宫缩增加ML静脉回流量;胎儿娩出后CO增60%-80%,易心衰;产后4W-12W,恢复孕前状态。
高风险合并症>10%-50%:ASD,VSD,PDA伴重度肺高压;重度瓣膜病变;重度主动脉缩窄;马凡综合征合并升主动脉或窦部扩张;心功能III级或IV级未纠正心脏病;重度肺高压;PPCM(围产期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
中风险合并症1%-10%:ASD,VSD,PDA大分流;紫绀型先心;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中度主动脉瓣狭窄;中度二尖瓣狭窄;人工瓣膜;PPCM(围产期心肌病)心功能正常;未纠正主动脉缩窄。
低风险合并症<1%:ASD、VSD、PDA小分流;不伴心功能不全的复杂先心手术后,如法四术后心功能正常瓣膜反流;轻中度肺窄;不伴狭窄的二叶主动脉瓣。
分娩方式选择:心功能I级-II级:自然阴道分娩;心功能III级或IV级:剖宫产;患者已经心衰,原则上在控制心衰24-72小时后剖宫产;围产期心电监护,SPO2监护,严格输液量。
合并先心病风险评估及管理:(1)左向右分流:ASD、VSD、PDA;疾病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缺损大小和分流量大小,修补术后无PH,可以正常妊娠分娩;未修补,分流量小,心功能I级-II级,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心脏无扩大,可以自然分娩;未修补,分流量大,心功能II级以上,及时终止妊娠。(2)艾森曼格综合征:母婴病死率30%-50%,严禁妊娠,意外妊娠应立即终止妊娠,持续氧疗。降肺动脉压药,波生坦,前列地尔类;预防血栓,用药6W。(3)法洛氏四联症:最常见复杂先心;未纠治手术,不宜妊娠;根治手术后,心功能I级-II级,可以妊娠,必须严密观察,分娩选剖宫产;手术后心功能III级-IV级,禁止妊娠,如已经妊娠,无论胎儿是否足月,应立即终止妊娠,剖宫产。
合并风心病的风险评估及管理:轻度狭窄或(和)轻度关闭不全:可耐受妊娠。重度狭窄或关闭不全:禁止妊娠,如已经妊娠,无论胎儿是否足月,应终止。中度狭窄,中度关闭不全,不宜妊娠,如已怀孕需要根据心功能,以及心脏超声心腔有否扩大来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人工瓣膜妊娠:中风险,1%-10%,心功能与抗凝;胎儿畸形率:华法林过胎盘,过渡肝素?心功能评估I级-II级,LVEF〉55%,无肺动脉高压,心腔无扩大,可妊娠;妊娠心功能评估:需心脏超声定期随诊,产前1周应复查;围产期:心电监护,水平衡,电解质;分娩方式:根据心功能,二胎需要,剖宫产。人工瓣膜妊娠抗凝问题:低剂量华法林:INR1.8-2.3;孕期加强检测PT:有高凝倾向,增减以4分之1片调整之;孕期前3个月,肝素替代?产前停药:时机,K1对抗;恢复抗凝:产后24h无活动性出血,服药后3天查PT,调整华法林量使PT达到目标值,是否“低分子肝素”桥过渡?
合并主动脉夹层处理:主动脉夹层病因:高血压,马凡综合症;临床表现:典型为胸痛,持续;诊断:心脏超声,CTA,MRI?治疗:III型支架,I型和II型外科手术,原则保孕妇。
孕妇心脏手术时机:先剖宫产:产妇出血,感染;先孕妇心脏手术:死胎,体外循环降温,缺氧;原则:先保孕妇;现实中:患者及家属要求同时保,难度大。
孕妇的心脏直视手术:6例孕妇的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结果6例孕妇患者除1例Ⅰ型ADAA患者术后24h因突发室颤母婴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无胎儿死亡。结论尽量保证母婴的充分氧供,减少胎儿应激反应和胎盘血管阻力的升高,才能为母婴提供一个强大的技术保证。
先心胎儿孕期处理:1.定期心脏超声检查;2.终止妊娠时机:慎重;3.分娩方式选择。
新生儿先心的处理策略:常见紫绀型:患儿出生后可因严重缺氧死亡。TOF(法四)、PA(肺动脉闭锁)、TGA(IVS)(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APVC(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出生可能需要抢救,使用前列腺素保持动脉导管开放。非紫绀型:房缺,室缺,PDA,分流量大的易心衰,可以氧疗。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西地兰)。手术时机:根据病情决定手术时机,新生儿期急诊手术。
对合并心血管病患者应加强孕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指导;根据不同心脏疾病,不同心功能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妊娠以及终止妊娠方式。
二、《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治疗》—杨凤娥
杨凤娥:福建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教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担任援外医疗队队长期间,对艾滋病的预防与诊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擅长血液内科及骨髓移值。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循环中血小板数目低于正常,引起皮肤黏膜甚或内脏出血。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1.假性血小板减少症,2.血小板生成不足,3.血小板破坏增多,4.血小板在体内分布异常。
血小板生成不足:1.无效生成:营养性因素(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家族性血小板减少;2.骨髓增生低下或再生障碍:特发性、药物性、中毒性或电离辐射;3.骨髓浸润: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浆细胞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骨髓纤维化等);4.特殊病例:Fanconi贫血、反复感染综合征、PNH、湿疹、酒精、血小板生成素减少等。
血小板破坏增多:1.免疫介导性:(1)自身抗体:特发性(ITP),HIV感染,系统性红班狼疮等;(2)异体抗体:输血后、母婴血型不合;(3)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2.非免疫介导性:DIC,TTP,HELLP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血小板在体内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病、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在TTP存在着VWF-裂解蛋白酶缺陷,导致超常的大分子量VWF多聚体生成。该物质具有高度的黏附能力,从而促进血小板在微循环内聚集“结块”,这是目前有关TTP发病的最新机制。临床表现:典型TTP的临床表现包括五联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发热。仅仅40%病人具有五联征特点;74%的病人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系统症状(三联征)。神经症状和出血症状为最常见的主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脑神经麻痹、位置觉丧失、失语、意识模糊、木僵、昏迷和抽搐。50%病人有发热;肾脏表现有蛋白尿、血尿、轻度肾损害。
TTP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性的“五联征”表现。目前认为诊断TTP的最低标准为:无明显临床病因的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病人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外周血涂片显示破碎红细胞对诊断很重要,但并非必需,因血涂片上红细胞破碎对诊断并非TTP恒定的特征。血清LDH水平升高是反应溶血的有效指标。
TTP治疗首选治疗血浆置换术。血浆置换术治疗TTP的机制可能包括:1)去除了异常分子vWF多聚体;血小板聚集因子和循环复合物。2)补充了大分子量vWF的“加工”因子或PGI2。血浆置换术以前或无条件进行血浆置换术,可输入新鲜冻存血浆,或血浆沉淀物的上清部分。
三、《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享》—张延珍
张延珍:福建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妇产科主任。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教研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妇产科各种常见疾病诊治,对妇产科遗传咨询方面有独到之处。
临床病例1
杨某,女,28岁,.5.5入住我科。主诉:停经37+1周,发现血小板减少9余年。病例特点:患者8年前体检发现PLT4×/L,就诊我院血液科诊断为ITP,予激素及丙球治疗,PLT最高达14×/L,7年前行脾切除术,后定期监测PLT波动于2-14×/L,4年前因“血小板减少”我院剖一男婴(出生时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后治愈),本次LMP.8.8,孕期定期产前检查,监测PLT波动于3-14×/L。
ITP患者可否妊娠?目前没有明确的维持妊娠所需血小板的具体数目,在日本诊疗共识中提出妊娠前血小板计数小于2-3万,有出血症状,并且控制困难,对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肾病、自身免疫系统或既往血栓病史者)不建议妊娠。建议对要求妊娠者,孕期应充分告知:1.妊娠期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仍存在严重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风险。2.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流产、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既往有流产或血栓病史,建议肝素抗凝治疗。3.孕期多数存在血小板进一步降低的可能,要面临治疗。4.治疗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等。
患者确诊ITP8年,已行脾切除,监测PLT波动于2-14×/L,属于难治性ITP,出血风险大,不建议妊娠,若怀孕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只有对于PLT严重减少,需要在妊娠12周前用激素治疗,而患者又不愿承担胎儿畸形风险者。
依据孕期保健指南,应对患者加强监测:血小板检测率根据孕妇最初血小板计数及其下降率;血液科随诊,建议血液科固定医生处随诊;及时治疗:如果孕妇无出血倾向,PLT20×/L,最好的选择是严密观察。
该患者入院半月前出血鼻出血,查PLT3×/L。予以输注血小板,后复查PLT14×/L,继续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2天后复查PLT44×/L(该患者较排斥激素,拒绝使用激素)。
免疫球蛋白可迅速提高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有效率75%,其中约50%患者血小板计数能够达到正常范围;静脉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一般仅能短暂维持3-4周,之后就下降至治疗前水平。
分娩时机:原则上可等待自然临产,但应结合宫颈成熟度,在足月后考虑计划分娩(推荐级别2C,日本)。随着孕周增大,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进一步降低,尤其在妊娠晚期可能会显著下降,故在妊娠37周后结合宫颈成熟度可考虑计划分娩。如果患者对标准治疗无效,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或存在出血倾向时,可遵循一下原则计划分娩:妊娠不足34周者,尽可能保守治疗,延长孕周;妊娠34周后,则考虑终止妊娠。阴道分娩者:建议PLT50×/L(应避免手术助产和产道损伤);剖宫产者:椎管内麻醉建议PLT80×/L。血小板计数50×/L者均有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的安全性报道。故仍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分娩方式。
该患者系疤痕子宫,产前PLT治疗后达72×/L,PLT最低曾为2×/L。38周全麻下行二次剖宫产+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终止妊娠前患者准备。目标:对妊娠期有出血倾向的孕妇进行治疗,保证分娩时血小板达到安全分娩的水平。可在分娩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大剂量丙球治疗(推荐级别2C)。为达到上述血小板计数安全阈值,预产期前2月时,如果PLT50×/L,推荐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为10mg/d,根据血小板上升情况必要时可增加剂量;或计划分娩前输入丙球0.3-0.5g/kg/d持续3-5d。
该患者入院查PLT6×/L,分娩前输入丙球0.4g/kg/d,4d,复查PLT72×/L,拒绝输注血小板。
医院准备:备悬浮红细胞4U及血小板2个治疗量,备欣母沛;麻醉医师术前充分评估;与家属沟通手术风险;有经验的手术医生。
产时孕妇如何监测?麻醉监测:对于没有出血倾向,PLT大于8万者可以做椎管内麻醉,出血倾向是椎管内麻醉主要的并发症,也是禁忌症,但是缺乏其引起血肿的风险与血小板数目间相关性的研究。对血小板在5-8万之间,不合并有其他导致出血倾向的疾患,如果麻醉应该根据患者情况综合风险的评估。血小板计数小于5万,特别是小于3万者,以全麻为主。手术切口的选择:在切口的选择上并没有相关的证据。积极预防出血:年日本诊疗共识中提出,并没有发现ITP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和出血性并发症增加,更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