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
第二节常用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药:
氢氯噻嗪:温和,不易产生耐受性;增加肾素活性;长期使用可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减弱,降低血管阻力;长期易致低血K,对脂质代谢、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二、钙通道阻滞药:
硝苯地平:口服首关效应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作用于L型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小动脉扩张,可反射性心率增快;短效药
应用: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效果,适用于伴心绞痛或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脂血症及恶性高血压患者;多使用缓释片剂
尼莫地平:更适用于伴脑血管病变的高血压
三、β受体阻滞药
普萘洛尔:(1)阻滞心脏β1受体,使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降低。
(2)阻滞肾脏β1受体,减少肾素分泌,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降压。
(3)可透过血脑屏障,阻滞中枢β受体,外周交感神经降低,血管阻力降低。
(4)阻滞突触前膜β受体,减少NA释放。
较少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反应,心衰、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
阿替洛尔:对β1受体选择性强
拉贝洛儿:α、β受体阻滞药
卡维地洛:α、β受体阻滞药,不影响血脂代谢,适用轻中度高血压或伴肾功不全、糖尿病
四、ACEI药(伴糖尿病、左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及急性心梗高血压首选)
卡托普利:轻中度降血压,增加肾血流量,不伴反射性心率加快;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于重型或顽固性高血压疗效较好
依那普利:无青霉胺样反应
五、AT1受体阻断药:氯沙坦:为第一个临床应用口服有效的非肽类AngⅡ受体拮抗药。
第三节其他抗高血压药
一、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口服吸收良好,能通过血脑屏障
作用:兴奋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的α2受体(介导嗜睡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冲动,扩张外周血管;也兴奋延髓嘴端腹外侧区咪唑啉受体,使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大剂量兴奋外周血管平滑肌α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
应用:中重度高血压,较少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不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胃肠运动和胃腺分泌,适用于伴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口服也用于预防偏头痛或作为治疗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药;溶液剂滴眼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不良反应:口干、便秘;中枢抑制作用,不宜用于高空作业及机动驾驶人员;停药反跳
相互作用:加强中枢抑制药作用;三环类在中枢与其竞争性拮抗,取消降压作用
甲基多巴:作用于延髓背侧孤束核突触后膜α2体,适于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
二、血管平滑肌扩张药:多反射性心率加快
硝普钠:静脉注射,体内产生的CNˉ可被肝脏转化成SCNˉ,经肾排泄
作用:在血管平滑肌产生NO,后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进cGMP形成,使血管扩张;一般不降低冠脉血流、肾血流及肾小球滤过率
应用:高血压急症和手术麻醉时控制性低血压;也可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或嗜铬细胞瘤发作引起的血压升高
不良反应:大剂量连续使用(尤肾衰),可引起氰化物或硫氰化物浓度升高而中毒,可致甲减
三、神经节阻滞药:阻滞后使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便秘、扩瞳、口干、尿潴留等;用于高血压危象、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控制性低血压;有美卡拉明
四、α1受体阻断药: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不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加;对血脂代谢有良好作用;首剂低血压;有哌唑嗪
五、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利舍平:抑制囊泡摄取NA与DA,减慢心率,有中枢抑制作用,引起胃酸分泌过多;作用缓慢、温和、持久;用于重症高血压,不宜用于伴消化性溃疡高血压
胍乙啶:抑制囊泡摄取NA并能代替NA储存在囊泡内;静脉注射早期引起血压升高;增加胃酸分泌;可引起心、脑、肾供血不足;明显体位性低血压;无中枢抑制作用;慎用于伴肾功不全、消化性溃疡高血压
六、钾通道开放药:细胞膜超极化,钙离子内流减少,血管扩张,常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和心输出量增加,有米诺地尔
第二十六章治疗心力衰竭药
第二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一、ACEI
治疗CHF作用:1、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后负荷
2、减少醛固酮生成:降低心脏前负荷
3、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4、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和增加肾血流量
5、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抗交感作用,恢复下调β受体数量,增加Gs蛋白而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直接或间接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和精氨酸加压素含量,提高副交感神经张力
二、AT1拮抗药:同ACEI
三、抗醛固酮药:螺内酯,避免了醛固酮逃逸(ACEI不可);防止左室肥厚时心肌间质纤维化,缓解水钠潴留,改善血流动力学
第三节利尿药
促进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降低静脉压,消除或缓解静脉瘀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轻度CHF,噻嗪类,中重度,可用袢利尿药或噻嗪类与呋塞米合用,严重CHF、急性肺水肿或全身水肿,静注呋塞米;大量利尿药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心排血量,加重心衰、肝肾功能障碍,并致低血钾。
第四节β受体阻断药(卡维地洛、比索洛尔、美托洛尔)
治疗CHF作用:
1、拮抗交感活性:拮抗过量儿茶酚胺对心脏毒性作用,减轻大量能量消耗与线粒体损伤,避免心肌细胞坏死;改善心肌重构;减少肾素释放,抑制RASS;上调β受体数量,改善β受体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卡维地洛无上调β受体功能,但兼阻断α受体、抗氧化功能)
2、抗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作用
应用: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CHF,初期应用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充盈压上升、心输出量下降、心功能恶化,宜小剂量开始,合用强心苷
禁忌证:严重心动过缓、严重左室功能减退、明显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支气管哮喘慎用或禁用
第五节正性肌力药
一、强心苷类
强心苷:洋地黄毒苷羟基数量最少,脂溶性高,口服吸收好,存在肝肠循环,长效;地高辛个体用药,口服吸收地高辛能通过血脑屏障,三分之二以原形经肾排出,中效;毛花丙及毒毛花苷K口服不吸收,静脉给药,绝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泄,短效。
作用:(一)对心脏:
1、正性肌力:抑制心肌细胞膜强心苷受体钠钾泵,胞内钠离子增多,钾离子减少,继而使胞内钙离子增加,显著增加衰竭心脏收缩力
2、负性频率:对心率加快及伴房颤者,强心苷通过增加心搏出量反射兴奋迷走神经,抑制窦房结,减慢心率;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敏感性,可用阿托品拮抗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治疗剂量①心房传导加快,房室传导减慢②窦房结自律性降低③心房心室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高浓度剂量①自律性提高②有效不应期缩短③胞内钙离子增加引起后除极
(二)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中毒剂量下,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降低CHF患者血浆肾素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
(三)利尿作用:对心功不全患者,心功改善后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直接抑制肾小管钠钾泵,减少钠离子重吸收,促进水钠排出
(四)对血管作用:本身直接收缩血管,CHF患者用药后,交感活性降低占主导,血管阻力下降,心排量及组织灌流量增加
应用:1、治疗心衰:以收缩功能障碍为主心衰;对不同病因引起心衰疗效不同:
①有房颤伴心室率快的心衰(最佳)
②瓣膜病、风心(高度二狭除外、、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心功不全
③肺心病、活动性心肌炎(风湿活动期)或严重心肌损伤
④扩张性心肌病,心肌肥厚、舒张性心衰(不用)
2、心律失常:①房颤:强心苷兴奋迷走或对房室结直接作用减慢房室传导、增加房室结中隐匿性传导、减慢心室率、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微循环障碍
②房扑:强心苷不均一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扑动变颤动,部分停用后可恢复窦性节律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安全范围小,在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心里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发热、心肌病理损害、肾功能不全、高龄及合并用药等因素下更易发生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剧烈呕吐失钾加重中毒
2、神经系统反应:视觉异常通常是强心苷中毒先兆,可作为停药指征
3、心脏毒性(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最严重最危险
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最早最常见
②房室传导阻滞
③窦性心动过缓:一般作为停药指征之一
氯化钾可治疗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但不能将已与心肌结合的强心苷置换出来;传导阻滞时禁用
苯妥英纳可与强心苷竞争钠钾泵,恢复酶活性,是治疗强心苷引起心律失常首选
利多卡因可用于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阿托品可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相互作用:奎尼丁、胺碘酮、钙通道阻滞药、普罗帕酮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苯妥英钠降低地高辛浓度;拟肾上腺素药提高心肌自律性,使心肌对强心苷敏感性增高;排钾利尿药致低血钾加重强心苷毒性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抑制PDE-Ⅲ提高心肌细胞内cAMP,提高胞内钙离子浓度,发挥正性肌力和血管舒张双重作用,有米力农、安力农、维司力农和匹莫苯
(一)儿茶酚胺类(β-受体兴奋药):CHF时交感长期兴奋,β1受体下调,β受体与Gs蛋白脱偶联;心肌细胞中Gs与Gi蛋白平衡失调,对β受体激动药敏感性下降;易引起心律失常;主要用于强心苷反应不佳及心率减慢或传导阻滞的患者,有多巴胺、异布帕明和多巴酚丁胺
第六节扩血管药
硝酸酯类,主要扩张静脉,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前负荷,降低肺楔压、LVEDP,缓解肺瘀血;选择性舒张心外膜冠脉,增加冠脉血流
肼屈嗪,扩张小动脉,降低后负荷;反射兴奋交感及RAAS,用于伴肾功不全心衰
硝普钠(作用短快)、哌唑嗪,扩张动、静脉,降低前、后负荷
第七节钙增敏药及钙离子阻滞药
一、钙增敏药:增加肌钙蛋白C对钙离子亲和力,增加心肌收缩力,有匹莫苯等
二、钙通道阻滞药:①扩张外周动脉②降压,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③改善舒张期功能障碍,缓解钙超载,改善心肌松弛性和僵硬度
第二十八章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分三类:(1)劳类型心绞痛也称稳定型心绞痛(2)变异型心绞痛(3)不稳定型心绞痛
决定心肌耗氧量主要因素:心室壁张力(心室前后负荷)、心率、心室收缩力
一、硝酸酯类:
硝酸甘油:不宜口服,脂溶性较高,舌下含服极易通过口腔黏膜吸收,也可经皮肤吸收
作用:1、降低心肌耗氧量:小量扩静脉,较大量也可扩张动脉
2、扩张冠脉,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选择性扩大心外膜血管、输送血管及侧支血管,冠脉痉挛时更明显;非缺血区阻力比缺血区大,血液顺压力差从输送血管经侧支血管流向缺血区
3、降低左室充盈压,增加心内膜供血,改善左室顺应性: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内压;扩张动脉血管,降低心室壁张力,增加心外膜向心内膜内有效灌注压
4、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轻缺血性损伤:释放NO,促进内源性PGI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与释放,对心肌有直接保护作用;增强人及动物缺血心肌的电稳定性,提高室颤阈,消除折返,改善房室传导
应用:舌下含服能迅速缓解各类型心绞痛,也可预防发作;对急性心梗,静脉给药,除降低耗氧增加供血外,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NO作用),缩小梗死范围;充血性心力衰竭;舒张肺血管,改善肺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不良反应:1、血管舒张引起,头面颈皮肤血管扩张导致的暂时性颜面潮红,脑血管舒张引起搏动性头痛,眼内血管扩张升高眼内压;
2、大剂量,体位性低血压及晕厥;反射性心率加快、加重心绞痛发作;超剂量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3、易耐受(血管耐受与伪耐受),动脉比静脉更易耐受;出现耐受后轻者必须增加用量,避免大剂量给药和无间歇给药
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作用较弱,起效较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二、β受体阻滞药
抗心绞痛作用:1、降低心肌耗氧量: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血压降低,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收缩力同时增加心室前负荷及射血时间延长,减弱作用
2、改善心肌缺血区供血:收缩冠脉,非缺血区收缩更明显,血液顺压力差流向缺血区(也可增加缺血区侧支循环);心率减慢,心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血液从心外膜流向易缺血心内膜
3、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改善心肌缺血区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氧和血红蛋白的解离而增加组织供氧
不良反应:不宜用于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慎用;多与硝酸异山梨酯合用;个体给药,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停药反跳;禁用于血脂异常患者
三、钙通道阻滞药
抗心绞痛作用:
1、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弱心肌收缩力,心率减慢,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负荷减轻,减少心肌耗氧量
2、舒张冠脉血管:解除冠脉痉挛,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增加侧支循环,改善缺血区供血、供氧
3、保护缺血心肌细胞:抑制外钙内流,减轻缺血心肌细胞钙超载而保护心肌细胞,缩小急性心梗范围
4、抑制血小板聚集
应用: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更适合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
②变异性心绞痛疗效最好
③由于反射性加强心肌收缩力,抵消部分对心肌抑制作用,较少诱发心衰
④可用于心肌缺血伴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患者
硝苯地平:口服完全从肠胃道吸收,有肝首过效应。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细胞Ca内流。
对小动脉平滑肌较静脉更敏感。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降低,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供氧量,无抗心律失常作用
临床应用:用于预防心绞痛,特别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可与β受体合用
维拉帕米:对变异型多不单独应用,对稳定型心绞痛有效,不宜与β我受体阻断药合用
地尔硫卓:口服吸收良好,受肝首过效应;强度适中;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降低心收缩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也有疗效,尤适老年人。
四、其他抗心绞痛药
ACEI:存在“冠脉窃血”
卡维地洛、尼可地尔(血管扩张药,钾离子通道激活剂,还可释放NO)
吗多明:释放NO,舌下含服或气雾吸入,可代替硝酸甘油以缓防止硝酸甘油耐受性
第二十九章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一、抗贫血药: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亚铁形式吸收,盐酸、维生素C与络合还原铁离子物质促吸收;血红蛋白正常后减半量服药2—3月
不良反应:胃肠刺激,便秘
叶酸:作为补充疗法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VB12合用效果较好;对抗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用甲酰四氢叶酸钙;缺乏VB12患者所致恶性贫血,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
维生素B12:不可静脉给药;与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须;缺少会致叶酸缺乏症;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和其他巨幼红细胞贫血。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促凝血药:维生素K(12脂溶34水溶,参与Ⅱ、Ⅶ、Ⅸ、Ⅹ、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活化)
应用:1、维生素K缺乏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抗香豆素水杨酸药过量出血;3、治疗胆道蛔虫所致胆绞痛。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抑制纤溶酶合成)
抗凝血药:
肝素:口服无效,常静注给药,带大量阴电荷强酸性大分子。体内外抗凝,与AT-Ⅲ结合成复合物,同时与ⅡaⅨaⅩaⅪaKa纤溶酶结合并抑制(低分子量肝素仅抑制Ⅹa且只需与酶结合)。延长血液凝固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对凝血酶原时间弱;其他作用:1、调血脂2、抗炎3、抗血管内膜增生4、抑制血小板聚集
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2、DIC;3、其他体内外抗凝。
不良反应:1、出血(鱼精蛋白——带正电荷强碱性小分子)2、血小板减少症(免疫相关3、过敏、骨质疏松和骨折)
禁忌证:对肝素过敏、出血倾向、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孕妇禁用
相互作用:不与碱性药合用;和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依他尼酸可致出血;与胰岛素磺酰脲合用致低血糖;同时注射硝酸甘油可降低活性;与ACEI合用致高血钾
凝血酶抑制药:
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VitK拮抗剂,体内抗凝,作用缓慢。双香豆素口服吸收慢且不规则、醋硝香豆素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华法林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可通过胎盘。
应用: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房纤颤和心脏瓣膜病等;防治静脉血栓先肝素后香豆素类,与抗血小板药合用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
不良反应:自发性出血(颅内出血最严重)、华法林孕妇禁用、罕见“华法林诱导的皮肤坏死”
相互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竞争血浆蛋白,抗凝作用增强;降VitK利用度药或胆汁减少可增强;抗生素抑制肠道产VitK菌,增强;肝病,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增强;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减少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对形成的血栓有溶解作用,亦称溶栓药。
链激酶:促使内源性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可水解栓子中纤维蛋白、降解纤维蛋白溶酶原和因子V5和Ⅶ,不与抗凝血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药合用;冠脉注射使阻塞冠脉再通,恢复血流灌注压,用于心梗早期;过敏
尿激酶: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可被α-抗纤溶酶(α-AT)、PAI拮抗,需要大量药才能耗竭抑制物发挥作用,不过敏
四、抗血小板药: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释放,阻抑血栓形成等功能的药物
阿司匹林:低剂量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和TXA2合酶;大剂量可抑制血管内皮PGI2合酶使PGI2减少
应用:预防应用及治疗(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
TXA2合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利多格雷
双嘧达莫:体内外均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和增加内皮细胞PGI2,从而增加细胞内cAMP,进而促进钙离子再摄取入钙库,血小板静止态
依前列醇:活性最强血小板聚集内源性抑制剂,作用短暂
噻氯匹定:选择性及特异性干扰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预防脑卒中,心梗等
五、血容量扩充药:
右旋糖酐: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渗透性利尿。小分子量可阻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聚合,降低血液粘滞性,抑制凝血因子Ⅱ,改善微循环。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功不全、肺水肿及肾功不全慎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