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尿素
英文缩写:UREA
所属类别:尿液生化
参考范围:尿素酶-纳氏试剂显色法:~mmol/24h尿。
临床意义: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分解的代谢产物,此外氨在肝脏尿素循环中也能合成尿素。人体内90%以上的尿素通过肾脏排泄,尿中尿素氮排出量与摄人蛋白质量、体内组织分解速度及肾功能有密切相关.在排除膳食蛋白质影响后,如测定尿素氮浓度高于正常,表示体内组织蛋白分解增强;如低于正常,表示肾功能障碍或肝实质性病变。临床检测尿尿素氮主要用于肾功能评价,计算清除率及营养学评价。
尿尿素氮增高见于:甲亢、高热、使用甲状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手术后严重感染等。
尿尿素氮减少见于:消耗性疾病恢复期、严重肝实质性病变、肾功能衰竭及蛋白质营养不良等。
影响因素:
尿酸项目名称:尿酸
英文缩写:UA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男:-女:-μmol/L
临床意义:
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其中大部分由内源性核酸降解产生,小部分来源于食物中的核酸代谢。血尿酸主要从肾脏排出,肾功能减退时尿酸增高。尿酸从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中重吸收和分泌,最后排出滤过量的8%,在严重肾衰竭时肾小管分泌大增,可达滤过量的85%被排出,但在慢性尿毒症时尿酸的增高程度不明显。临床检测UA浓度主要用于痛风诊断,关节炎鉴别及肾功能评价。
男性尿酸μmol/L,女性μ?mol/L被称之为高尿酸血症,常见的原因有:(1)原发性:由代谢性嘌呤产生过多或嘌呤排泄减少。(2)继发性:包括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肾脏疾病;利尿剂或酒精中毒等;糖尿病、肥胖等引起的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中毒;肿瘤增殖或化疗等。尿酸水溶解度较低,如果长期的高尿酸血症或UA≥μ?mol/L时,尿酸易形成结晶和结石沉积于关节腔软骨及周围软组织,会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称之为痛风。尿酸盐也可在输尿管和肾脏等处析出形成泌尿系统的尿酸结石,造成肾小管损害和功能障碍。
尿酸90μmol/L称之为低尿酸血症,相对比较少见,主要见于严重的肝细胞病变、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缺陷或过度使用降血尿酸的药物等。
影响因素:
标本避免溶血,及时分离血清。
标本中维生素C浓度过高,可使测定结果偏低。
肌酐项目名称:尿肌酐(24小时尿)
英文缩写:CRE
所属类别:尿液生化
参考范围: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男性:8.8~17.6mmol/24h尿。女性:7.04~15.84mmol/24h尿。
临床意义:
尿液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终产物,由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中。正常人尿液中肌酐排出量较恒定。临床检测uCrE主要用于评价肾脏功能,如血、尿肌酐同时测定并计算出其内生肌酐清除率,可较为准确评价其肾小球滤过功能。尿肌酐的排泄量与肌肉量平行,男性高于女性,成人高于儿童。
尿液肌酐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因素:肌肉量大者、长时间剧烈运动、肉食过多等;②病理性因素: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及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消耗性疾病。
尿液肌酐减少见于:碱中毒、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进行性肌萎缩、贫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A)、白血病活动期、休克、失水等。
影响因素:
浑浊尿应当离心后检测。
留取24h尿液标本时应加防腐剂,以防尿肌酐被分解。24h尿量要准确记录,并混匀后使用。
进食大量肌酐丰富的食物(肉类食物)可导致尿肌酐生理性增高。
特异性不高,可受维生素C、丙酮酸、胆红素影响。
项目名称:血清肌酐
英文缩写:CRE
所属类别:肾功/肾脏功能
参考范围:45—μmol/L
临床意义:
血肌酐的浓度取决于机体的产生和摄入与肾脏的排泄能力。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体内肌酐生成量恒定的情况下,其浓度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尿素浓度除受肾功能影响外,还受到摄入蛋白质食物量引起的变化,而肌酐基本不受食物因素影响,生成量较为恒定,故血肌酐测定较血尿素更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功能。因而临床检测Cre浓度主要用于肾功能评价,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较好指标。同时,肌酐产量与肌肉量平行,故也可作为肌肉量的评价指标。
血肌酐与肾小球滤过率之间的关系呈平方双曲线。只有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50%以下时,血肌酐才会开始迅速上升。在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尿素可轻度升高(8.0mmol/L),肌酐可不增高或轻度增高;在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尿素可中度升高(17.9~21.4mmol/L),肌酐也中度升高(.0μmol/L);尿毒症时尿素21.4mmol/L,肌酐可达μmol/L,为尿毒症的诊断标准之一。
血液中Cre含量增高可见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肢端肥大症、巨人症等情况。而在尿崩症、妊娠、肌肉萎缩性病变、恶液质等情况下会使Cre降低。
影响因素:
温度升高时,可使碱性苦味酸溶液显色增深,但标准与测定的增深程度不一致。因此,测定需在室温进行。
特异性不高,可受维生素C、丙酮酸、胆红素等假肌酐影响。
轻微溶血标本对测定肌酐无影响,但可使肌酸结果偏高。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项目名称: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英文缩写:NAG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连续监测法:15~30U/L。
临床意义: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溶酶体酶,分子量13~14kD,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不能经肾小球滤过。肾组织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丰富的NAG,其浓度远高于输尿管及下尿道。当肾脏病变时,其溢出至尿中,导致尿中NAG活性增高。尿NAG的活性反映肾实质病变,对急性损伤和活动期特别灵敏,可用于早期肾损伤的监测和病程观察。同时尿NAG检测观察肾移植排斥反应比测定尿蛋白、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等指标灵敏,因而,尿NAG检测还可早期发现肾移植排斥反应。
尿NAG活性增高见于:急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毒性肾病、流行性出血热、肝硬化晚期等。
影响因素: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项目名称: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英文缩写:Cys-C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0-1.15mg/L
临床意义:
CysC全称为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人体中主要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唾液、精液及胸水等。其分子量约为13kD,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几乎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在尿液中含量很低,可作为一个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理想指标。尤其是血液中CysC的浓度与肾小球滤过滤(GFR)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其敏感度还要高于血肌酐的测定。
因此CysC可作为早期肾损伤的标志,可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糖尿病及肾移植患者GFR状态的监测。
影响因素:
β2-微球蛋白项目名称:β2-微球蛋白
英文缩写:BMG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放免法:血β2-MG1.28~1.95mg/L;尿β2-MG0.03~0.14mg/L。
临床意义:
BMG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1.8kD,存在于除红细胞和胎盘滋养层以外的所有有核细胞,尤其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存在丰富,在其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肿瘤细胞合成BMG的能力也非常强。其作为HLA的轻链以非共价键与重链结合。由于其分子量小,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BMG在近端肾小管几乎全被重吸收,吸收率达99.92%,被重吸收的BMG在肾小管完全降解。
BMG测定是诊断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血BMG升高而尿BMG正常,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血BMG正常而尿BMG升高,主要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明显受损,见于先天性近曲小管功能缺陷、范科尼综合征、肾移植排斥等。此外,对肿瘤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BMG还可用于肾移植术后成活情况、糖尿病肾病、痛风肾及某些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影响因素:
β2-微球蛋白分子量小,尿液含量极微,用一般方法测不出,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是酶联免疫比浊和放射免疫比浊法。采用随机尿进行测定。留尿方法应弃去晨尿,然后喝ml水,1h后留尿送检,标本应适当加入碱性缓冲液.防止BMG分解。
正常60岁以上老年者,BMG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尿微量白蛋白项目名称:尿微量白蛋白
英文缩写:mAlb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0.49~2.05mg/mmol?Cr
临床意义:
为早期肾损伤的检测指标之一。尿中白蛋白含量为30~mg/L,或30~mg/24h,或排出率在20~μg/min,尿蛋白定性试验不能检出或仅为(±)的蛋白尿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尿mAlb的检出说明有早期肾小球损伤,常用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肾毒性监测。
影响因素:
α1-微球蛋白项目名称:α1微球蛋白
英文缩写:α1-MG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0~12mg/L
临床意义:
a1-MG是一种低分子量糖蛋白,分子量约为27kD。血液中的a1-MG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游离型,可自由的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并被肾小管重吸收;一种与IgA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a1-MG比β2-MG更为敏感,并且在恶性肿瘤时并不升高,因而在鉴别早期肾功能损伤时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血清中a1-MG升高可见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及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血清中a1-MG降低可见于肝炎等各种肝实质性病变。
血清a1-MG的浓度变化还可以与尿液中a1-MG的含量变化结合起来,对肾脏疾病的性质进行鉴别诊断。
影响因素:
a1-MG的含量男性比女性高,小儿及老人比成年人高,妊娠末期高于妊娠初期。
样本中的浑浊和颗粒会干扰测定,所以严重脂血或溶血的样本对测定有一定影响。
视黄醇结合蛋白项目名称:视黄醇结合蛋白
英文缩写:RBP
所属类别:肾功
参考范围:25-70mg/L
临床意义:
视黄醇结合蛋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视黄醇结合蛋白是视黄醇(维生素A)的转运蛋白,其在血清中的浓度反映了肝脏的合成能力,所以在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时其浓度会明显下降。由于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很短(12小时),所以很适合监测营养状况和胃肠外营养供给的功效。
增高: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硬化、糖尿病肾功能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降低:见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其他:对肝肾病的鉴别,同时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计算RBP/PA比值(参考范围0.40±0.1),若0.±0.时一般是肝脏病变引起,而在1.06±0.1之间多数是肾脏疾病引起。
影响因素:标本要尽可能新鲜(在2~8℃下储存时间不超过8天),血清标本如果是在采集后24小时内冷冻,并避免反复冷冻-解冻,可以在低于-20℃温度下储存长达一年。解冻后变的浑浊的脂血标本或冷冻标本在测试前都必须经过离心沉淀加以澄清。
脑脊液及尿蛋白项目名称:脑脊液及尿蛋白
英文缩写:CSF
所属类别:脑脊液常规检查
参考范围: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呈五色透明水样液体,不凝结,葡萄糖定性阳性,蛋白定性阴性。显微镜下细胞数
临床意义:
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粉红色(新鲜出血)或黄色(陈旧出血);黄色脑脊液还可见于重症黄疸。乳白色混浊的脑脊液可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当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放置1~2小时后,可出现凝块。
正常脑脊液中应无红细胞,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损伤时可有大量红细胞出现。正常脑脊液中细胞数很少,成人平均0~10个/μl,儿童0~15个/μl,多为淋巴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脑脊液中细胞数会增多,但增多的程度与病变的性质有关。
肿瘤: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正常或轻度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总数轻度增多。化脓性脑膜炎时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细胞数量显著增多。在寄生虫脑病时,可见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急性白血病并发脑膜白血病时,白细胞增加,还可以见到相应的幼稚细胞。
影响因素: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