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经过4天的治疗和观察,63岁医院ICU转到了心内科病区。他紧紧拉住心内科井永泉主任的双手,激动的说:“井主任,是你救了我一条命啊!”
突发
19日上午11点,中医院外一科病室,病床上的病人或躺或坐,在安静的输着液。41床的刘学永在18日上午做了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再有三五天就可以出院了。输完最后一瓶液,他伸伸酸胀的胳膊腿,对陪床的老伴和大女儿刘红伟说:“我下去活动活动,一会儿多吃点儿”。
在病区走廊溜达了一会儿,他感觉内急,就来到公共卫生间方便。放心不下的老伴儿和女儿在门外等着他,和相熟的病友打着招呼。通过卫生间半开的门,老伴儿看到刘学永整理好了衣服,正要往外走。突然,刘学永“哎呦”一声,用手捂住了胸口,扶着墙慢慢蹲了下去。看到这一幕,老伴儿不顾一切的冲了进去,抱住了刘学永。女儿则大声喊起来:“医生!医生!我爸晕倒了!”
判断
这时,病区走廊的数字电子钟显示时间11:23分。值班医生王明辉和马东泽听到患者女儿刘红伟的呼喊,立即向公共卫生间跑去。来到病人身边后,俩人迅速评估病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困难。王明辉赶紧呼喊:“护士!轮椅!”。很快,护士把轮椅推了过来,王明辉、马东泽和病人家属把刘学永搀到了轮椅上,迅速推进病房抢救室。做心电图、化验血气……在做急救检查的时候,病人开始出现紫绀,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王明辉依据心电图判断,病人应该是突发心肌梗死或者主肺动脉栓塞,仅凭外科的技术力量很难实施抢救,需要立即向心内科请求紧急会诊。
凶险
11:26分,和外一科处于同一楼层、病区相通的心内科医生办公室响起了紧急的电话铃声。刚巡查完几个重点病人正准备下班的心内科主任井永泉立即拿起了电话,问明情况后,迅速奔向外一科病区。看到井主任着急的样子,正要下班的心内科护士王占晴和路过的内分泌科护士邵辉紧紧跟了过去。
11:27分,井永泉赶到了外一科病区。在医生办公室,他看到了病人的心电图和血气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病人存在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次/分钟,动脉氧分压28mmHg,严重低氧血症(正常值80—mmHg)。他立即判定:病人是突发主肺动脉栓塞,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采取溶栓治疗。
抢救室内,刘学永持续呼吸困难,周身紫绀。短短数分钟,11:32分,最让人揪心的一幕出现了: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急救
这时,最有效的救治方法是立即进行静脉溶栓,开通闭塞的肺动脉。同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保持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以保证溶栓过程的顺利完成。
“快把呼吸机给我推过来!去药房拿阿替普酶!”井永泉主任在走廊里向另一头的心内科病区大声呼喊。马上,呼吸机、除颤仪、注射泵等急救设备和抢救用药被送到了外科抢救病房!
“请麻醉科、超声科、ICU病区派人支援!”很快,麻醉科主任陈汝东、超声科主任王树志、ICU病区大夫闫龙飞赶了过来!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王明辉、马东泽,刚刚做完手术回到病区的外一科主任魏子兵、医生樊栋、刘长亮,稍后赶到的王树志、闫龙飞开始轮流给病人进行持续有效的胸部按压。
一个个急救措施从井永泉口里清晰而有力的发布出来:麻醉科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肾上腺素1毫克静脉注射3分钟一次,静脉注射多巴胺升压治疗,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抢救有条不紊的进行。11:40,阿替普酶溶栓开始……
坚持
一下,两下,三下……,持续有效的胸部按压让病人的血压保持在80/60mmHg左右。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高质量心肺复苏非常耗费体力,汗水顺着医生的头发滴下来,但是他们顾不得擦一把……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奇迹
12:16分,在经过持续有效的43分钟心肺复苏和紧急救治后,病人自主心跳呼吸恢复。
12:30分,病人意识恢复,生命体征稳定,拔除气管插管。
这一切意味着,刘学永得救了!病人的女儿感动的“扑通”一声跪在井主任面前,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
主肺动脉栓塞,医院抢救成功率也极低。如此成功的抢救案例,在献县尚属首例,填补了献县医学史上的空白!
“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在刘学永转危为安后,井永泉主任平静的对感激涕零的病人家属说。
这次急救,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提升和突破,医院“医院”这一办院宗旨的生动诠释,是医者父母心的光辉写照!
医院人的责任与担当——“您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参加此次抢救的还有很多医护人员,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敬请谅解!)
供稿:葛国柱井永泉
编辑:李超超王美玉
审核:付子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