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内科治疗的难题,是具有较高死亡率的严重疾患,该疾病5年死亡率高达50%,如果此类患者伴有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情况,则死亡率远远大于50%。日前,医院心内二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来自虎林市的60岁男性患者。该科室主任、主任医师关春普带领他的电生理团队,成功为患者进行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了含有除颤功能的心脏三腔起搏器(CRT-D),使该患者症状显著改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是我市医生首次独立完成的该类手术,也是难治性心血管疾病治疗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患者5年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5年来病人一直进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每年反复住院,最近1年住院治疗5次,病情加重时无法平卧,呼吸困难(心功能Ⅳ级),无法生活自理。日前因病情恶化到医院心内二科就诊。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检查为正常心律,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ms),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大,心衰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35%(左室舒张末径73mm,左室射血分数24%)。主任关春普在第一时间内召集科室医生及电生理小组专家进行了会诊,大家一致认为这种室内传导阻滞提示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伴有严重心衰的病人是植入CRT-D的绝对适应症(ⅠA类适应症),也是对于该患治疗的最佳方案。
关春普介绍,重度心衰患者多存在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即右心房,右心室各安装一个起搏电极,让心房心室按照步骤顺序起博)的基础上增加了左室起搏,该起搏电极经右房的冠状静脉窦开口,进入冠状静脉左室后壁侧壁支起搏左室,同时起搏右心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步收缩,减少二尖瓣返流。对于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这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显示出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
CRT-D不同于普通的心脏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的植入,技术难点在于左室电极的放置难度较大,需要丰富的导丝操作经验。术前,心脏医院CTA影像中心后期重建技术结果的分析,详细制定了手术方案,6月29日在关春普的带领下,电生理团队成功为该患者植入CRT-D。术后患者心电图示室内传导阻滞明显好转(QRS时限明显缩短40ms),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
据了解,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而心力衰竭是由于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临床综合症,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其特点是左室肥厚或扩张,导致神经内分泌失常、循环功能异常,出现呼吸困难、体液潴留、乏力(特别是运动时)的典型临床症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临床症状可以有显著变化,也可能与心功能状况不相符。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会不断加重。
关春普介绍说,试验表明,CRT-D有降低死亡风险的趋势,加用除颤功能则显著下降达3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