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出席座谈会时表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一系列外溢影响,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在深水区进一步推进、逆周期调节与结构性改革如何平衡等问题,考验着方方面面的智慧。在面对眼下不很好看的统计数据和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向上,13亿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无休无懈的勤奋勤劳,我们不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悲观。何伟表示,推进改革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证券时报愿意提供更丰富的渠道,通过智库建设汇集群智群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认为,明年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当前我国需适当加大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力度,同时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机制、稳定预期。
高培勇:决不能把稳增长的全部希望寄托于逆周期调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表示,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从这一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操作可能必须是双向双重发力。
这一细微变化,实则传递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信号:必须从更深的层面挖掘可能导致经济下行的因素。首先需要明确这样一个认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经济下行压力不同于高速增长阶段的经济下行压力,不能简单套用以往高速增长背景下的调控方式来应对,必须有打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
从宏观政策工具来看,逆周期调节带有明显的短期对冲性质。然而,面对明年的经济形势,必须两手抓:以逆周期调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推动稳增长,决不能把稳增长的全部希望寄托于逆周期调节。
詹国枢:国企混改应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认为,国企混改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措施,在改不改,如何改,尤其是民营企业进不进入国企,如何进入等方面,应该严格实行“三不”,即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切莫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凑数,搞形式主义。
詹国枢表示,国企业混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时期一个重大举措,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怎么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文件已经说得比较清楚。我想在实施中,是不是应该强调三点,即“三个确保”。
一是要确保依法依规。混改不能任性胡来乱来,对于新加入的资本,要依法依规,平等对待。这里的关键,是要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要明晰企业产权,实行同股同权,依法保护各类股东产权,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党组织的权责关系,形成定位清晰、权责对等、运转协调、制衡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要确保信息公开。国企混改,是一场事关国企和民企命运的新的革命,在混改过程中,要确保自始至终信息的公开透明,如,国有企业产权和股权转让、企业增资扩股、上市公司增发等信息,应通过产权、股权、证券市场公开披露,公开择优确定投资人,达成交易意向后,及时公示交易对象、交易价格、关联交易等信息。
三是要确保自主自愿。既然国企混改是一个新事物,是一项事关国家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措施,那么,在改不改,如何改,尤其是民营企业进不进入国企,如何进入等方面,应该严格实行“三不”,即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切莫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凑数,搞形式主义。
詹国枢表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民企资本进入国企以后,应该建立完善的合理的退出机制,确保在民企资本觉得无利可图或因为其他原因不愿意再呆在里面时,能够让其依法依规地顺利退出。只有确保自主自愿,才能打消民营企业顾虑,更好地推进国企混改。
陈道富:当前我国需适当加大逆周期需求管理政策力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较为疲软,微观主体面临的困难较多,资金链仍较紧张,信心不足,部分企业存在退出压力。物价受供给侧冲击出现上涨,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发挥空间。明年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需要未雨绸缪提前为此做好政策准备。
“在宏观政策上,既需要为创新提供足够的试错空间,具有必要的容忍度,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为微观企业熬过调整期提供必要的环境,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在新旧转换关键期,宏观上为微观企业’熬过’调整期创造适宜条件可能更为紧迫。”陈道富称。
陈道富表示,当前我国使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逆周期需求管理和社会托底政策的三角宏观调控框架。其中有两个可能的倾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