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惊险的生死搏斗
8月7日上午10点21分,市三院急诊接诊一位男性患者老秦,胸痛憋闷,来的时候意识尚清醒,心电图显示V1-V3ST段抬高0.1-0.2MV,典型心梗心电图。立即送服“一包药”(阿司匹林肠溶片mg嚼服、替格瑞洛mg口服)。急诊医生赶紧联系导管室,准备为其做心脏支架,开通堵塞血管。但就在此时,老秦突发意识丧失,急诊医生立即给除颤、胸外按压,胺碘酮抗心律失常。一番抢救下来,老秦意识恢复了。
好险!好险!此时老秦就医不过5分钟。
心内科一病房孙旻主任和两名医生赶到,认为老秦极有可能是LAD近端或左主干病变,病情危重,应立即开通绿色通道进行介入治疗。可就在去往介入导管室的路上,老秦再次出现室颤、意识丧失。心内科的医生和急诊医护再次除颤和胸外按压,并转回急诊室,在经过四次除颤后,老秦再次转醒。
此时,心电图出现新发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进一步加重了。血栓极不稳定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必须尽快手术。前降支99%闭塞,心内四病房主任梁斌为老秦做了支架手术,术后老秦恢复得很好,除了身体有点虚弱意外,与常人无异。
送医院时,
已经过了三个小时
心内一科的病房里,老秦的老伴许阿姨为老秦扇着扇子,回忆起发病前的种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更甚。关于心梗,早前许阿姨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这个病挺凶险,发作时能要人命;发病时别扶他起来;赶紧打上医院。可是,事到临头,她却慌了神儿。
那么,当天的情形是什么样的呢?许阿姨跟孙旻主任讲述了发病当天的过程。
和许多老年人一样,许阿姨和老秦都有早起的习惯,早上六点半,已经吃完了早饭,开始在院子里乘凉了。因为家住一楼,许阿姨准备晒一些秋菜,老秦就在窗户外头帮忙。这时,邻居说市场上有一家卖鱼的又便宜又好,许阿姨擦了擦手就出门了。等回来的时候,发现平时一准坐在楼前乘凉的老秦竟然躺倒在床,大汗淋漓,脸色也很差,捂着胸口直说难受。
哎呀,不好,许阿姨的第一反应是赶紧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让她别着急。撂下电话许阿姨再去看老秦,老秦说貌似感觉好点了,不是那么难受了。等儿子赶到家时,老秦已经能下床在椅子上坐着了。
“你爸爸好多了,没事了,你快去上班吧”许大娘怕儿子耽误工作,可是等儿子走了以后,老秦那种憋闷难受的感觉再次来袭,老秦坐不住又躺下了。
许阿姨观察了一下,老秦似乎比第一次发病时更严重,于是,再次把儿子叫回来,并且给自己弟弟打了电话,等弟弟赶到,医院。这一番折腾下来,距离老秦第一次发病,已经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了。
听完许阿姨的讲述,孙旻主任直摇头。
万幸之中
家属应当吸取教训
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孙旻主任介绍,发生心梗后,最坏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从结果看,老秦抢救成功很万幸,但是过程十分凶险。从以往的患者就医情况看,老秦胸痛之后,许阿姨的反应特别有代表性。
鉴于心梗病人再次发生心梗的概率比常人高2~3倍,因此,孙旻给许阿姨总结了几点经验教训,希望心梗高危人群能够引以为戒。
教训一:症状不严重,不代表病情不紧急
一般来说,胸痛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老秦第一次胸痛持续十几分钟,大汗、浑身湿冷,但症状缓解之后,许阿姨认为老秦没事儿了,还劝走了儿子。
对于心梗这种病,有时候症状不严重,不代表病情不紧急,所以不要犹豫,持续胸痛就应该拨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医院情况,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延误救治。马上拨打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赢得救命时间。
总结起来就是:“医院,拨打;救心梗通血管,相信医生。”
教训二:拖延,差点耽误治疗
对心梗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心梗发生后6小时,是黄金抢救期,当然,越快越好。老秦第一次胸痛发作时7点钟,可就医时间已经接近10点半,患者刚刚进了诊室就出现了阿-斯综合征。
据了解,老秦4月份做了体检,除了血糖高没有其他毛病,所以,家里人都觉得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此次得了心梗家里人都非常意外。其实,老秦还是个烟不离手的“烟民”。殊不知,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是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认知上的失误,使得许阿姨在面对老秦胸痛时,没能立刻做出判断,差一点延误了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