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喜烈教授精彩心电系列之二十二
《4相束支阻滞》
卢喜烈
医院
心率减慢时发生的束支阻滞,称为4相束支阻滞(4phenomenonbundiebranchblock)或慢心率依赖型束支阻滞。是由心率减慢时,束支产生4相自动除极化,激动受阻于动作电位4相。
心电图特征
心率减慢以后出现的束支阻滞,部分原因与4相束支阻滞有关(图1、图2、图3)。
4相束支阻滞见于:
(1)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时,在长心室周期的搏动出现畸形,或心率减慢时,心室波群连续畸形。
(2)窦房阻滞或窦性停搏造成的长心室间歇后出现4相束支阻滞。
(3)高度房室阻滞引起长间歇后的室上性心搏呈束支阻滞。
(4)被阻滞的房性早搏造成的长间歇后的窦性搏动出现束支阻滞。
(5)窦性心律时,出现束支阻滞,而提前的室上性早搏形态正常。
心房颤动动时,室律绝对不规整,长间期未的那次搏动畸形,可能系4相心室内传导阻滞,但必须除外室性逸搏。
图1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
女性,63岁。图A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1bpm,右束支传导阻滞;图B窦性心率65bpm,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
图2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男性,46岁。窦性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3:2,心动周期长时,出现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图3心动周期长时出现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男性,78岁。冠心病,三度病变,左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6bpm,P-R间期0.26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时限0.11s,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5、V6导联ST下降0.2-0.4mV,长间歇后第1个QRS时限0.16s,转变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产生机制
心率减慢以后,束支于舒张期产生缓慢除极化,膜电位负值减少,下一次激动到来时,受阻于动作电位4相,形成4相束支阻滞(图—14)。束支阈电位水平上移(负值减少)也是形成4相束支阻滞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可解释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应该达到阈电位而无逸搏或心律出现。
图44相右束支传导阻滞示意图
图中(B)为一次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室除极,C′为该次激动动作电位的起始膜电位,其负值明显比正常时(A)的C点低,因而使(B)激动的除极速度及幅度降低,传导速度下降,继而使联律间期较长的QRS波,发生4相右束支阻滞。
4相传导阻滞并不多见,据报告的病例多伴器质性心脏病。4相传导阻滞的产生需要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
(1)存在缓慢的舒张期自动除极化;
(2)兴奋性减弱,即阈电位移向0电位,因而在明显心动过缓时,有足够的时间使束支纤维的膜电位降低,此时到达的激动传导受阻;
(3)膜反应性降低,致使明显的传导障碍产生在-75mV左右时,而不是在-65mV时,这样在到达阈电位之前,便产生4相束支阻滞。
鉴别诊断
4相束支阻滞与室性逸搏及其形成的室性融合波的鉴别(表1)。表14相束支阻滞与室性逸搏形成的室性融合波的鉴别
临床意义
4相传导s束支阻滞可能是病理现象,传导组织出现病损时,可产生4相束支阻滞。4相束支阻滞也可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肌病的受检者。
卢喜烈教授介绍卢喜烈教授,从事心电图相关工作45年。医院主任技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电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动态心电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组副组长等职,是《实用心电学杂志》主编以及多种其他杂志的编审编委。目前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心电学新进展项目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心电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
曾主编心电学专业著作46部,全军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心电学新进展教材11卷,发表科研论文余篇。
他率先提出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概念,阐明了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的理论;领导的课题组率先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高采样率的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仪器并应用于临床,于年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授予“心电学终身成就奖”。
卢喜烈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心电专家。
如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加ecg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