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赵大爷,今年83岁,10年前出现心悸症状,医院诊断房颤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2周前出现喘憋,伴乏力、晕厥、恶心、纳差,伴有下肢浮肿,医院,心电图检查为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检查见心脏扩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中度),BNPpg/ml,诊断:心律失常房颤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建议行永久起搏器治疗。于3月15日医院心血管二科。
据刘现亮主任介绍:赵大爷既往有房颤合并RBBB,近期症状加重,伴有乏力等症状,心电图检查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有起搏器治疗指征;但是病人为起搏器依赖患者,同时存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常规右心室心尖部及间隔部起搏有加重心功能不全风险,适合行心脏同步化治疗(CRT),也就是双心室起搏。可是,CRT费用比较昂贵,又难以纠正右束支传导阻滞。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刘现亮主任带领心血管二科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左束支起搏手术,该术式是将起搏电极经右心室间隔面旋入至左束支,通过跨越房室结或希氏束直接起搏左束支来起搏心室,最大程度保证心室起搏同步性,达到生理性起搏状态。
3月16日刘现亮主任、马宝新副主任指导宋洪勇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左束支起搏治疗,从左侧腋静脉穿刺,到左束支电极植入,至最终完成起搏器植入,用时不到1小时。心电图QRS波群宽度由术前ms缩窄为ms,同时也纠正了右束支传导阻滞,达到双心室同步激动、起搏。术后第二天,赵大爷喘憋、乏力症状消失,饮食、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
刘现亮主任医师指出:传统心室起搏是将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及其周围,操作相对简单;右心室起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都已得到证实;但临床研究发现长期的高比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增加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的风险。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生理性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