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改变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心电图现象,本文试图从细胞电生理层面透析ST-T波形起起伏伏中心肌细胞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供大家参考。
题外话:心电图的连接线是金属导线,反应的是宏观状态下细胞膜外电流的变化,导线里面流动的只能是电子,波形的正负记录的是电子流的方向,电子流向着导联的正极记录的是正向波,背离正极记录的是负向波,波形的幅度记录的是电子流的强度。
另外:膜内指单个细胞的的细胞膜内,膜外指单个细胞的细胞膜外;内膜指心肌细胞靠近心室腔的部分,外膜指心肌细胞靠近心包的部分。
一.ST段是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一段波形,相当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肌缓慢复极过程。在2期平台期的初期,L型钙内流和外向的延迟整流钾流二者处于平衡状态;随后钙内流逐渐减弱,钾外流逐渐增强,出现一种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强的微弱的外向电流。正常ST段呈大致水平型。
1.正常ST段在基线水平,呈水平型,可轻微上抬。解释:2期平台期,钙内流与钾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基本在0电位水平,心肌内外膜的细胞均处于等电位水平,基本无电位差,故ST段呈水平状。
2.急性心梗ST段抬高。解释:当心肌损伤时,损伤部位心肌细胞膜钾外流提前,复极提前,受损伤区域细胞膜外呈正电位,而相邻的部位细胞处于除极状态,为膜外负电位,由于正电荷的吸引,膜外电子由正常区域流向损伤区域,形成相应导联的ST段抬高。
3.慢性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解释:慢性心肌缺血激活心肌细胞ATP依赖K钾离子通道,由于慢性心肌缺血心内膜受累比心外膜更明显,钾通道开放数量多,钾外流速度快,内膜细胞外呈高电位,形成内外膜的电位差,细胞外电子由心外膜流向心内膜,出现ST压低。
4.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解释:T波反应心室快速复极化过程,相当于动作电位3期。由于心肌内外细胞分布的Ik1通道的不对称,即心外膜Ik1通道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心内膜,导致心外膜先于心内膜复极,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同。这种IK1离子通道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肌分布相对较多,这也是正常心电图V1-3导联ST段抬高的原因。
5.关于T波升支与降支不对成问题。解释:钾离子在复极3期是加速内流的,复极到电位最高点应为正负离子相等时,即是跨壁心肌一半复极,一半未复极时复极电位差达到最大,其后虽然钾离子在加速外流,但由于未复极心肌范围较少,出现心肌内外膜跨壁压减少,出现T波降支,降支时间短,T波不对称。
6.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高尖T波。解释:正常心肌的复极时间长,跨壁压离散度小,波幅为0.1~0.8mv,外膜下心肌梗死时,梗死心肌的钾离子通道大量提前开放,使心肌内外膜电位差进一步增大,出现T波高尖。此时虽然心内膜也出现胞膜收损,钾离子通道开放,但外膜对缺血更敏感,损伤较重,钾离子通道开放较多。由于和动作电位2期钾离子开放通道不同,所以3期T波高尖的形态和ST段抬高的形态是不同的。
37.慢性心肌缺血的T波倒置。解释:由于供应心肌的血管呈由外膜向内膜逐渐变细,慢性心肌缺血时,内膜受损更明显,钾离子通道开放增多,逆转了心外膜心肌提前复极的顺序,内膜电位高于外膜电位,膜外电子由外膜流向内膜,出现T波倒置。
8.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由于除极时间长,除极未完全结束时,先前除极的心肌就开始复极了,所以复极与除极方向相同,出现T波与QRS主波相反。
后记
本文未涉及ST段延长与缩短的问题,留待以后探讨。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