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
成功开展区内首例
“左束支区域起搏”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
该手术技术难度高
是心脏起搏领域最先进的技术
医院成功开展!
反复短暂晕厥,原是心脏内“通讯线路”受阻
32岁的陈小姐(化名),两年来反复出现短暂晕厥,加重时伴抽搐,其入院前已被诊断为“Ⅲ度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一种心室率明显减慢或停跳的高危心律失常疾病。
据了解,人体的心脏中除了主要的心肌、心肌细胞外还有传导系统,传导系统相当于“通讯线路”。当心脏内部的“司令部”窦房结发出指令后,要经过传导系统下传心室再到心肌,从而实现心脏的正常跳动。根据阻滞程度不同,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三个等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最为严重,心跳指挥系统中继站广泛病变而且下级指挥能力很差的疾病,是一种心室率明显减慢或停跳为特征的高危心律失常疾病。
入院后,陈小姐一直靠药物维持心率40次左右,植入起搏器是唯一一种能够有效治疗这个疾病的方法。
但传统的起搏器电极植入方法,数年后会因心脏收缩顺序的改变而导致心脏扩大、左心室内以及左右心室之间收缩不同步,形成心室内及心室间的对抗,最终会产生慢性顽固性心衰。
考虑到陈小姐年纪较轻,为保证患者生命的长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充分沟通后,医院决定为其实施最新心脏起搏治疗方案——左束支区域心脏起搏。
电路重新接通,让心脏回归“本来的节奏”
手术结束后,心电图显示左束支区域起搏心室波形无宽大畸形,几乎与正常心电图一样,说明其心室收缩同步性达到高度的一致,心脏终于回归“本来的节奏”。
医院自去年开始开展此项技术,
目前已有数十例手术经验,
医院心血管内科
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前沿。
本次手术在医院专家
方咸宏教授的指导下,
由宋明才团队开展,
此类手术的成功进行,
标志着起搏疗法在我区有了创新突破。
知多D
看到这里,
相信不少市民像小编一样
对这种技术仍有不少疑问?
下面专家为我们一一解答!
什么是“左束支区域心脏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开创性地由温州医院黄伟剑教授提出、完善并加以推广的一项创新起搏疗法,其核心是在右心室间隔面通过标测避开房室结、希氏束,通过旋转将螺丝样电极钻入至室间隔左室面的左束支或者临近区域进行起搏。
通过这一起搏部位的改良,可以大幅减少因右室起搏导致的慢性心衰,同时能改善已有左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缩小扩大的心脏。近年来其有效性、安全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医院及专家纷纷慕名去温州学习。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左束支区域起搏有什么优势?
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别于传统的起搏器,它是将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点由右心室心肌改为左束支,通俗来讲就犹如我们为了发动某次联合行动采取了不同指令传达方式。
左束支起搏需要的电量小,能延长起搏器寿命,减少患者更换起搏器的次数降低医疗费用;还能减少因多次更换起搏器导致顽固性感染的几率;同时由于左束支粗大极少发生病变导致起搏失败。
左束支区域起搏适用于什么患者?
1.预期寿命长的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逸搏位置较低的患者;
2.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患者。
记者:杜颖施
通讯员:韦瑞斌宋明才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