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学专家学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偏瘫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将整个恢复过程大体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偏瘫的数日到2周内,病人患侧上下肢肌肉均呈弛缓状态,完全无收缩能力,不能进行任何随意运动。这是因为锥体束休克,而低位中枢尚未表现出作用所致的弛缓性完全瘫痪期。
第二阶段在偏瘫约2周后,疾病开始恢复,肌张力增加,出现痉挛,运动形式为联合反应和随意收缩。联合反应是指通过机体左右联络引起的反应。早期偏瘫患者在患侧还不能进行随意运动时,如果使健侧的肌肉进行较强的运动,可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这种联合反应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运动,而是随着痉挛出现的一种姿势反应。是在较低级中枢控制下的比较原始的固定运动模式。它随着痉挛程度的增高而加强,并随着病情的恢复而逐渐减弱。随意收缩是指患侧肌肉的随意收缩,这种收缩可以引起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但不能引起肢体关节的运动。因此,只能通过检查者的触觉获得。
第三阶段为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是偏瘫病人期望完成某项动作时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它是伴随着肌肉的随意收缩而逐渐出现的。此期阶段上下肢均可随意引发共同运动,并可带动一定的关节运动,且痉挛逐渐加重。第二、三阶段持续2~4周,甚至更长时间。
第四阶段为分离度较低的运动。此阶段,共同运动的支配力逐渐减弱,痉挛亦开始减弱,可进行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简单的分离动作,如取坐位时,足部可在地板上向后滑动,使膝关节屈曲90度以上。上肢前方上举可达水平位,并可进行肘屈曲位的前臂内、外旋运动,手指能进行半随意的、小范围的伸展等。
第五阶段为分离程度较高的运动。随着共同运动的支配力和痉挛的不断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开始出现,故可逐渐进行较为复杂的、分离度较高的运动,如站立位时,髋、膝关节伸展,足稍向前踏出,在足跟不离开地面的情况下,可进行踝关节的背屈运动。第四、五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
第六阶段随意运动。几乎完全脱离共同运动的支配,痉挛基本消失,可完成各种自由的、随意的运动。同时,在运动速度和运动的协调性、技巧性方面接近于正常水平。
李志清脑血管病工作室
精湛技术温暖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