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9岁,家住陕西省
主诉:睡眠中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3年,加重1周。
现病史:3年前患者于睡眠中突发精神行为异常,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家属诉有时自言自语,像与他人争吵;有时起床后坐沙发上看电视;有时肢体乱抓动,持续时间数秒至半小时不等,家属大声呼叫后能逐渐清醒;白天无发作跌倒及无法抗拒的睡眠,睡觉时无四肢无力,不伴大小便失禁、双眼凝视、四肢强直、抽搐、牙关紧闭,上述症状未系统诊治;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时表现为大喊大叫、双手不停地乱抓乱动,家属喊不醒,持续约2小时后自行入睡半小时,之后再次发作约2小时,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状态体力、食欲食量可,睡眠较差,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如常。
既往史:糖尿病史22年,现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16u晚餐前;门冬胰岛素30笔芯注射液20u早餐前,阿卡波糖片50mg/中餐,自述血糖控制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家族史:略
体格检查
体温:36.6℃,脉搏:84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68mmHg。
专科检查
意识清楚,言语清晰,语言流利,应答切题,查体合作。思维力正常、理解力正常、判断力正常、定向力正常、自知力正常、记忆力及计算力未见异常。嗅觉粗测未见异常。粗测视力未见异常;粗测视野无缺损;眼底检查见视乳头未见异常、眼底动静脉比例2:3,无出、渗血。双眼睑无下垂,双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O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灵敏。双侧颞肌、咀嚼肌对称无萎缩,张口无偏斜,咬合有力;颜面部触觉、痛觉、冷热觉两侧对称存在;角膜反射正常存在、下颌反射正常存在。双侧额纹对称,鼻唇沟双侧对称,口角无偏斜,鼓腮无漏气;舌前2/3味觉未测。听力未测;Rinne试验:气导骨导,Weber试验居中,Schwabach试验未见异常。眼球无震颤。悬雍垂居中,无声音嘶哑,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双侧耸肩、转颈对称。伸舌居中,舌肌无萎缩,未见肌束震颤。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不自主运动未见;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均协调准确,Romberg征阴性。双上肢手套样感觉减退异常,双踝关节以下音叉震动觉明显减弱。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均减低,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正常存在,无髌阵挛及踝阵挛,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Gordon征、Puusepp征均(一)。颈软、无抵抗,颏胸2横指,Ker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膀胱、直肠功能无障碍。
辅助检查
(-10-26)HAMA:18分;MAMD:13分;CSL-90阳性项目均分为3.5
入院诊断:
1.精神行为异常原因待查:
低血糖昏迷疑诊;
癫痫疑诊;
2.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焦虑抑郁状态;
4.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5.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6.颈动脉多发斑块形成伴左颈内动脉狭窄。
入院后,出现症状后,急诊测血糖1.9,予以对症处理,症状缓解,调整降糖药物,此后无发作。做相关检查,未发现胰岛素瘤。
发作性低血糖胰岛素瘤胰岛素瘤胰岛素瘤是临床上一种比较罕见的来源于胰岛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年发病率约为4/万,是胰腺内分泌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多为良性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由于该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又不在胰腺,低血糖的症状多种多样,以及80%~90%的胰岛素瘤不超过2cm,且与正常组织密度接近,B超、CT等的诊断率不高,极容易漏诊和误诊。临床症状均符合whipple三联征:①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其他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意识模糊、四肢无力、倦怠、乏力、晨起叫醒困难等,空腹或劳动后发作;②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1.KulkeMH.Neuroendocrinetumours:clinicalpresentationandmanagementoflocalizeddisease[J].CancerTreatRev,2003,29(5):363370`2.]ChungYJ,HwangS,JeongJJ,etal.GeneticandepigeneticanalysisinKoreanpatientswithmultipleendocrineneoplasiatype1[J].EndocrinolMetab(Seoul),2014,29(3):270279作者:谢晓娟;编辑:CEO王津存.1.30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