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知乎用户提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一时间引来SISU小伙伴们的踊跃回复。在SISU读书是什么样的感觉和体会?你是否同意筒子们的意见?

提问:

想了解一下各位校友对母校的看法,和这个平台在以后发展的优劣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国家“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首任校长是著名俄语翻译家、出版家、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者姜椿芳。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年正式更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拥有完备的本科、研究生、专科(高职)、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等各级各类的教学体系。

回复1:

其实这个问题还蛮大的,作为一个所学专业非小语种的学生,总的感想有这么几点:1.报志愿学小语种:如果你来学小语种,来吧,不过选语种时务必问问在校学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取决于国际政治和国家外交,供给取决于学校招生规模,总体来说某个语言是否吃香想来还是有周期性的吧,而且上外是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学校,再加上招生的时候以忽悠为主,很多网上的信息不是很靠谱,这年头还是内幕消息靠谱嗯。2.报志愿学复合专业:如果你报志愿时学校有的选、性别女、取向正常、还不想学小语种,你可以考虑别来了,千万别被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个词给忽悠了。如果你不是外国语高中的保送生,也不是来自英语教学水平很高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那么复合型中的英语基础就靠你自己慢慢追了,别指望老师能教给你什么。对了,如果你以后志在出国,英语不是那么好就别来了,因为出国的话绩点很关键,而非小语种专业大一大二的绩点主要在于英语==当然如果你有信心一年之内追上别人,那可以考虑一下。至于你的专业课,没什么人在乎你到底是学英语的还是XX专业的,毕业论文的学分还不如一门基英真的是呵呵,上外的非小语种专业的学术水平可想而知。复合型专业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水。复合专业的老师的水平吧,用参差不齐这个词可能更合适,有好老师,但是少,整体感受是比较失望。可能哪里都这样,既然连清华北大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肯定也存在相应的弱势学科,当然人家牌子硬专业弱就弱喽,可能即使是相对弱也不会弱到哪里去,毕竟能去清北教书的老师肯定很厉害。可是上外,就不好讲了,我觉得上外更适合作为一所比如复旦那样的综合性大学的外语学院存在,总觉得有一种1+12的效果。(跳跃的思维蹦蹦蹦:其实我一直想中国高校的扩招本来就很神经,每个学校还都要全面发展,啥专业都要有,请问您真的有底气什么专业都开么,优势突出岂不更好?这里主要想说以上外的师资更适合专注于外语教学,敢问上外敢不敢做个民意调查问问看有多少复合型专业的学生来了之后觉得自己被骗了。。当然,选择非小语种的学生中不乏当初为了选专业而舍学校的学生,只是拜托上外别太忽悠了,学生选谁舍谁也得建立在一个公平的信息基础上吧,在这里只想说上外的宣传和忽悠能力还是挺强的。其实我也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每个综合性大学都要有那些社会根本就没那么大需求的专业,比如马列,哲学,不是说没用,而是说学生学了又找不到工作,这就说明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才供给。跑偏了嗯。)3.上外的学术氛围真的是呵呵,氛围指的是你周围潜心学术的人的多少,教你的老师学术水平有多高,最直接的就是图书馆的还有可读价值的藏书数量。我不知道别的大学是怎样的,反正上外有个现象就是图书馆平时没什么人来,来者也是以写作业的为主,读书的人甚少,到了考试周人爆满,爆满,如果你去图书馆写论文查资料,碰巧你还是复合专业的,那么很有可能,你能借到的书要么是很久以前早已丧失学术研究价值的,要么就是没什么用的,就算是这样,你能借到的书也少的可怜。其实,上大学如果你真想学到点什么东西,还是靠自己去看书去学习去体会去想去看,上外书虽少,可读的还是有一些的,而且很有可能就只是这些看起来不多的书,毕业前你也读不完嗯,除非你是个一心只读书的人。4.其实最大的感受是非常不协调的男女比例,供给需求理论大家应该都懂吧,人依稀为贵,简言之男生开心女生闹心。其实这个点很重要的,虽然字数少。5.其实还有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本科生松江校区离市区太远太远太远了,如果你非上海本地居民,那么实习就像西天取经,开的比火车还不稳当、还慢的九号线就是你的梦魇,说的有点夸张,不过一天3个多小时在路上筋疲力尽太浪费生命了,有这点时间干点什么不好,人家杨浦区的学生估计早吃晚饭该干嘛干嘛了。去面个试因为路途遥远还要早起,实习之后晚上回来的又晚,还是挺辛苦。当然啦,大四课少了可以去市区租房,大四之前可能还得来回跑。6.上外一直以不错的就业率为傲,只是一些上外的学生却觉得,上外培养出来的更多的像是高级打工妹。私以为能够独立思考是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重要前提,这种能力可能更在于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反思去验证去体会,但是有一位导师带你入门必会省去很多无用功,只是在上外能够带你去思考的老师着实有点少,私以为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远远超过你的高考成绩和大学绩点还有那些证书,因为它能帮助你过你想要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的人生或者是符合世俗价值观的人生,我们总是在看别人如何选择如何生活,难免迷失自我,其实可以问到度娘的并不那么重要,度娘也回答不了你的东西可能才更是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应该学会去思考的东西。你的选择决定你的人生,如果你的选择标准是别人的选择标准,可能这个问题在学校邻居亲戚等那些以就业唯重的角色看来没啥大问题,但是于你自己,可能还真不是件好事。如果没有思想,就只能是工具。7.当你吃了几年四季变换也从无新菜的食堂之后,会觉得食堂的菜很难吃。当然,也有人一开始就觉得难吃。8.上外不算又红又专的学校嗯,毕竟是外语学校这方面还是有点开放的。只是国外的灵活没学到,还是有点死板。当然校无完校。目前想到的就这些,其实体验是分很多方面的,目前想到的就这些啦。说的肯定带有主观色彩,欢迎大家补充纠正,为信息对称做贡献嗯!

回复2:

我觉得我可能是上外最奇怪的一个专业出来的吧。。上外传说中的国公班第一届——全称国际公务员班简称副语班(才不是腹语班呢!摔!)就是设计为国际组织(i.e.联合国)输送人才的一个专业所以除了要念一个小语种所有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念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还要念西方礼仪公关会计法律新闻etc....乃们明白这种专业课需要怎么样的作息吗于是来个典型国公班的一天吧早上6:30晨跑7:45-8:15日院早读,不,吃早饭(全上外就日院要早读。。而且大一-大四都要早读。。而且还要点名!!!)8:15-12:15日语精读结束吃午饭做作业13:15-16:20日语各种专业课类似泛读翻译口译视听说。。16:30-18:00正常学生吃晚饭去了。。国公的学生回到英院开始上英院专业课18:00-20:15继续英院专业课你说晚饭怎么办?什么?晚饭是什么?结束回去做作业。。。。。什么?你说高三考完到大学可以玩了?大学年年如高三好吗!!!!在大学的四年间大家对我的印象就是不管什么课上完以后你就搜地不见了!==没办法我要赶课啊!!日院和英院之间来回赶得我闭着眼都能走了好吗!甚至会出现日院的合唱大会我在上英语精读的时候借口上厕所溜出来回日院唱完我们班的那个歌之后再满头大汗冲回英院结果大家都一脸狐疑地看着气喘吁吁的我。。。考试的时候可好玩了一天一般考4门顺序如下日语精读英语精读日语翻译英语口译导致考完日语要把舌头卷起来压一压才可以自若地去考英语。。哦你说结果去了联合国吗?我没有啊!我们班目前为止也没有人去啊!我们下一届也没有人去啊!不过似乎最近又开始招新的一届了。。只好看他们的了不过有句说句四年里面学精两门语言(双专八日语一级)再加各种奇怪的知识尽管当时过得也是非常辛苦TT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是蛮有用的

回复3:

作为一个专业是小语种(法语)的毕业生,简单从各方面谈谈体验吧。1.学术方面。的确是语言专业更强一些,可是如果你不想在语言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比如读研读博做老师,那么这种优势在职场里是不存在的。与其他学校或者其他系相比,语言专业直到大三课还不少,找实习的时间也就相应少了一些。如果打算毕业直接工作(主要是去企业),所谓复合型专业更占优势一些。当然,小语种会有一些外交部等部位的名额,如果你是男生,有志向的话可以努力一下。如果想出国读研的话,学校以及纯语言专业也是没有优势的。2.生活方面。上外本科现在在松江大学城,九号线通市区,单程一个半小时。如果不进城,松江的生活也算比较方便,门口有文汇路一条街,周围有一些商场,一般吃的玩的都有了。学校就一个食堂,怎么说呢,受到好评的学校食堂是很少的。缺点是松江大学城一共七所学校,不是我黑别人,大多数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所以我觉得五角场大学圈氛围会更好一些。生活体验方面也要牵扯到性别问题,如果你是男生,还要分你是直男和gay两种情况讨论,体验应该不太一样。女生的话,找男盆友的事,呵呵。四年下来你会变得女汉子一些是真的。毕竟大概现在男女比例1:4,最近男生有变多的趋势,不过就连某个老师都在今年毕业典礼上调侃说“男女二比八,取向看心态”了,哈哈。3.其他方面楼上提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确实存在,有时候真的觉得学校/系有点坑啊。举例麻烦就一笔带过了。前段时间微博传一个段子说上外三大支柱产业是出版社,教务处,影视基地,哈哈自己体会一下。上海学生,个人觉得如果能上复旦交大同济的就别来上外了。综合性大学和一个外语学院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说到底发展都是要靠自己的。上外也有很多不错的平台,学生组织,各种机会,现在出国交流的名额也不算少。图书馆书是不多但是关键是你去读。学术氛围差,但还是有不少学术的同学,很多老师也是真的很好。四年下来感觉还是很轻松的,也有学到东西,交到交心的朋友。建筑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拍出的毕业照很能唬人。以上想到就说,四年下来我不能说我怎么喜欢上外,但我还是很爱这个学校。

回复4:

复合型专业就读体验首先,上外对我而言确实已经成为了“母校”,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够得上谈论就读体验的门槛了。由于我是复合型专业毕业,而且没有在本校辅修小语种,所以不就复合型专业和小语种的就读体验以及发展优劣势作比较分析。1、人际交往方面基本和谐愉快之所以提到人际交往的方面,主要是基于上外女生实在非常多这样一个事实。在报读上外之前,我有在不止一个渠道听到过“女生多的学校事儿也多”的说法,其中尤以市三女中和上外被提到的次数最多。虽然这个说法现在在我看来有些无稽之谈的味道,但当时要说没有一点儿担心是假的。然而在我进入上外之后,这种说法很快就被抛诸脑后了。就我的主观感受而言,这里的同学都很好相处,偶尔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是没有什么大冲突。而且,也是基于男女比例悬殊这一客观原因,女生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一些体力活(比如搬水、布置场地等)和组织领导工作,这也就导致上外女生颇具一定的独立性,这点其实蛮让人欣赏。实际上,在大学四年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比较有限,也很少有像工作中那样触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所以人际交往是否顺利主要还是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两点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女生人数众多而发生改变。*关于自身利益:这里实际上还需要考虑三个方面:①学术氛围;②奖学金;③家庭条件。首先,就复合型专业来看,学术氛围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大部分同学的出路是工作和出国,另有一部分选择前往国内别的学校读研(目前很少听闻本校某一个复合型专业有极其出色的研究生项目),小部分本校读研。所以,在读研名额争夺上未见激烈。其次,同样就复合型专业来说,奖学金一般只包括校奖和国奖,极少数情况下会有企业机构赞助,而校奖额度着实不高,国奖人数着实太少。所以,在奖学金的竞争上也未见激烈。另外,上外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各个省份的外国语中学保送而来,家庭条件大都尚可,并不太需要依托奖学金改善平日的校园生活,所以也就不太涉及所谓自身利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外作为一所人数较少的纯文科院校,又涉及语言教学,学院和班级的规模都很小,就复合型专业来看,班级规模一般在25-28人之间,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熟悉。同班级、专业、学院和学校的同学之间的距离感比较小。2、学术氛围薄弱,但一些方面仍旧值得期待前文已经提到,上外复合型专业的学术氛围是薄弱的,这既是我的个人感受,也是和同学交谈后得出的结论。主要原因也和前文提到的毕业出路有关,打定主意继续学术研究的人是不多的(这里继续学术研究的人还不应包括以“镀金”为目的读研或出国的同学),所以能沉下心来的人也就少了。至于这和任课老师是不是有关,我并不太清楚,也不好评论。不过,我自己还是遇到过一些非常不错的老师,本专业老师有基础扎实、授课清晰的,有知识渊博、严谨认真的,而其他专业和学院的老师,有风趣幽默的、文采风流的、也有思想深刻的。另外,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和课本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一探的。比如上外有很多公共课,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刷绩点的水课,但如果不怕麻烦,自然能够在一些有价值的课和老师身上获益匪浅;再比如一些比赛和活动,同学需要花一段时间来完成这些事情,很多专业课不涉及的、非专业课的知识都可以从中获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且行且学的过程。我的主观感受是,无论是公共课还是比赛活动,都只是起一个头,同学从中找到感兴趣的部分,自己再去进一步学习。这其实可以算是大学的共性,引路靠先生,修行靠个人,和上外不上外,复合型专业部复合型专业的关系可能倒不是很大了。最后再提一下图书馆,平时没什么人看书,大多是在做作业,一到期末就人满为患这些确实都没错,所以没什么好说的。好说的是资源。就复合型专业而言,找到一些学科经典是可以的,新书也有不断更新,即便一时找不到,也可以向图书馆荐书;即使荐书不能很快买来,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库找到。上外的电子资源库还是相当丰富的,当然,以语言类资源库为甚。图书馆也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使用这些资源库的指导讲座。总而言之,如果同学要在上外潜心于学术研究,学校提供的各项渠道还是通畅的,不会有什么巨大的阻滞;如果同学另有打算,那怎么打算就怎么来。3、英语目前仍旧是就业的巨大优势虽然我不在本校辅修小语种,但是英语基础课该学的还是要学的。不得不说,在往后找实习和找工作的过程中,“上外的英语”还是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首先,一些公司和面试官在听到“上外”、“英语”之后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对语言能力的认可。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就复合型专业来说,英语在课程安排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课程内容从最基本的基础英语、听说阅读到后期如果参与英语辅修的高级英语、英语口译等等都有涉及,即便对英语没什么天分,长期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中也等于“被”下了苦功,在加上专四专八的外力作用,通常情况下比起其他院校同专业的同学来说是要好的。所以,在英语仍旧是求职笔试、面试中一项重要环节的时候,上外能够带给复合型专业的同学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英语水平了。其次需要补充的是,一些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会按照学校划线,上外基于其语言优势很多情况下还是能位列其中的(当然,需要理工方面技术水平的就不必想了)。4、社团组织以及实践实习经历也对就业有一定帮助再一次说,上外复合型专业的学术氛围是薄弱的。相对的,复合型专业同学参与社团组织以及实践实习所花的精力则更多。参与社团组织的同学从打杂干起,尔后慢慢成为社团组织的骨干或是一部之长,锻炼组织领导能力。虽然这些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似乎无用武之地,在日后工作中也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至少能够给简历加上一些字数。而许多复合型专业在同学大三甚至大二的时候就会要求假期实践或者实习,这也使得同学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找工作这回事儿。而且不知道是不是传统使然,开始重视实习的年级越来越早,实习的期间也要长才好,实习的单位最好是名企。这些经历最大的作用同样也是在简历上多加一笔,好为之后找工作加一些砝码,或者能在面试官面前有话可讲。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以上事项未必有帮助;但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说,以上事项虽然功利,却也是就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上述内容主要是站在复合型专业生、以就业为出路谈在上外读书四年的感受。在我看来,上外能给的无非妹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语言优势和实践经验几个方面,剩余的部分大都和自己的选择有关。当然,如果遇上没空调、饭难吃、教务处坑爹、辅导员脱线等一些列问题,这也是自己没法选择的。

如果你有着在SISU读书的独特体验,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上外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hbyx/13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