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技术第十一章第三节心电门控技术

历史动态:放射技术第十一章第六节胶片打印机的质量控制

放射技术第十二章第二节MRI对比剂

第十一章第三节心电门控技术

一、心电图显示机制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为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有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

对于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除极处理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有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二、心电图的各种导联与正常波形。

心脏是一个立体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映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如下表。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两两电极之间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两个电极之间组成了双极导联,一个导联为正极,一个导联为负极。双极肢体导联包括I导联,二导联和三导联,电极和中央电势端之间构成了单极导联,此时探测电极为正极,中央电势端为负极。avR、avL、avF、V1、V2V3V4V5和V6导联均为单极导联。由于avR、avL、avF远离心脏,以中央电势端为负极记录的电位差小,因此负极为除探查极以外的其他两个肢体导联的电位之和的均值。由于这样记录增加了avR、avL、avF、导联的电位,因此这些导联也被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点位投影在矢状面情况。包括、avR、avL、avF导联。胸前导联系统反映心脏电位投影水平面情况包括导联。进一步将这些导联分组,以反映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

1、P波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P波代表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激动。P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2、PR间期激动沿前中后结间束传导到房室结。由于房室结传导速度缓慢,形成了心电图上的PR段,也称PR间期。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3、QRS波群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S。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J点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ST段心室极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6、T波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性期等。

7、U波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波,目前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8、QT间期代表了心室从初极到复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44秒。有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的概念。其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QT/RR,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三、异常心率的采集方法

对于心脏成像,数据采集的时间分辨率是提高影像质量的关键。在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时,为减少心脏博动形成的伪影,必须通过心电监护同步扫描技术在心脏运动最小时成像,心电门控技术通常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两种。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利用扫描前预先测底的心电图波形预先设定R波后延时触发扫描,使数据采集实相落在指定的某一时相上,达到减小博动伪影和降低扫描剂量的双重目的。受检者心率整齐,心率<70次/分时,一般可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脉CTA检查。

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是心电图采集与CT扫描同时进行,使心脏解剖数据与博动次数同步,完成扫描后,可根据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任意选取心动周期中的所需时相进行重建,获取不同时相的图像。由于冠脉依附于心脏表面,除本身博动外,还随心动周期博动,并且冠状动脉各分支的运动模式也各有特点,特别是受检者的心率较快、心律不齐时,其运动更难以预计。因此,冠状动脉CT检查时,特别是心率较快,心律不齐时,一般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为了满足不同心率情况下心脏成像的需要。多排螺旋CT可采用心电编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心电编辑技术主要用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它是通过修改触发的位置来获得希望得到某一时相的图像。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去除、插入触发位置来实现。

1、移动触发位置。可以通过移动R波的触发位置,然后放在需要的位置,心率会根据触发位置移动的情况自动重新重组图像。

2.插入触发位置可选择两个心动周期,并在R-R波之间插入一个触发位置,从而得到一个很规律的重新计算过的心率。存在心动过缓、心电信号在采集过程中丢失或强度不够大时,可采用插入触发点。

3.去除触发位置。碰到心律不齐时,可在两个不规则心动周期的RR波之间去除一个触发位置,从而使心律规整,可获得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期前收缩,房颤、心律不齐等异常波形导致错误采用了原始数据时,可采用这种方法。

4.按R波后选定的毫秒重建患者在扫描过程中若出现心律不齐,可采用计算患者收缩期R波后一定时间(ms)进行编辑。有研究表明,当患者心律不齐时,心脏收缩期的时间差别并不大,差别大的在于心脏舒张期时间不一致。如果此时再采取按固定时相重建,图像各个心博周期的数据不匹配,会出现错层等现象。如采用R波后一定时间的收缩期,则由于去除了舒张期时间长短不一的图像。图像质量则相对比较好。

习题

1、除极产生的机制是

A钠离子内流

B钠离子外流

C钾离子内流

D钾离子外流

E钠离子外流+钾离子内流

C

2、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开始

A窦房结

B希氏束

C结间束

D左束支

E右束支

A

3、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

AQRS波

BPR间期

CP波

DST段

ET波

C

4、P波的时限为

A0.1S

B0.11S

C0.13S

D0.12S

E0.14S

D

5、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

AP波

BPR间期

CQRS波

DST段

ET波

E

6、正常PR间期在

A0.1-0.20秒

B0.15-0.20秒

C0.12-0.20秒

D0.1-0.25秒

E0.12-0.30秒

C

7、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支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

AP波

BPR间期

CQRS波

DST段

ET波

C

8、正常QT间期为

A0.1S

B0.3S

C0.2S

D0.44S

E0.4S

D

9、一般可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脉CTA检查的心率为

A<60次/分

B<70次/分

C<90次/分

D<80次/分

E<85次/分

B

10、关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率较为规整,心率<90次/分

B曝光方式为连续进床过程中连续曝光

C根据患者体重指数调整管电压

D管电流为-mAs

E不能评估患者心功能

E

11.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利用扫描前预先测底的心电图波形预先设定()后延时触发扫描

AP波

BR波

CQ波

DST段

ET波

B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hbyx/11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