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简介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
主诉:间断胸闷3个月。
入院日期:年3月28日。
现病史:患者缘于3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闷,伴气短、发憋,伴出汗,经休息后可缓解。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伴持续性乏力,伴活动耐力严重下降,轻微活动即可出现上述症状,就诊于外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ms),ST-T改变。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可见散在斑块,血流TIMI3级。心脏超声示:左前壁、下后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全心扩大,心功能减低(EF值30%),三尖瓣中等返流,二尖瓣大量返流,主动脉瓣钙化伴返流,予以对症治疗后患者出院。院外症状控制不理想。上述胸闷、乏力仍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个人史:吸烟史20余年,平均每日10余支,偶饮酒。
家族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T:36.2℃,P:85次/分,R:20次/分,BP:/87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两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85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
入院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术前)
胸部CT(术前):双肺纹理增粗,肺气肿表现,心影增大。
冠脉造影
三、初步诊断
扩张型心肌病
心律失常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室性早搏
心力衰竭
心功能Ⅳ级
该患者具备CRT-D适应征
窦性心律
LVEF≤35%
伴LBBB且QRS≥ms
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
在应用常规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四、冠脉造影
冠状静脉造影:侧后静脉发育良好。
RunthoughFloppy导丝送入侧后静脉远端
沿导丝送入左室电极
送入右房心右室电极
植入电极位置
心房:右房外侧壁。
右室:右室心尖部。
左室:冠状静脉侧后静脉。
测试数据
心房电压0.9V,阻抗Ω,P波3.6mV。
右心室电压0.7V,阻抗Ω,R波15mV。
左心室电压0.8V,阻抗Ω,R波8.0mV。
五、术后情况
术后心电图
术后随访
CR诊断
患者胸片
检验查询单
病例总结
CRT-D的必要性: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单纯CRT只降低24%的病死率,而CRT-D可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12个月时病死率降低43%(数据源于年ACC公布的COMPANION研究)。
手术风险:心衰患者情况常不稳定;造影剂可增加肾功能不良的风险;需要诱发室颤测试除颤,可能使得心功能恶化;左室电极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感染风险增加。
左室四极电极的应用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为左室多部位走后创造了条件。
药物治疗仍是心衰治疗的重要内容。
提高基层临床医生和患者对CRT/CRT-D的认识和理解。
六、专家点评
扩张型心肌病的药物治疗很关键,因为所有的CRT和CRT-D的临床研究证据都是在完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最大限度的药物治疗,否则无充分证据说明CRT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将药物用到最大剂量,就不是最佳的CRT治疗。另外,患者二尖瓣重度反流的原因值得探讨,换瓣或做CRT哪个方案更合适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病例典型,诊断明确,患者心电图显示左心室传导阻滞。CRT和CRT-D是目前最常用的两个技术,但目前的应用仍不够理想。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的最佳治疗,即为满足指南要求再加上医师本人最大经验。病例总结的较全面,能够提高对CRT和CRT-D适应症的认识。
关于CRT和CRT-D的选择,因患者入院仅三个月,至少要治疗三个月,确认药物治疗效果是否理想,才可以选择CRT。另外,查体应注意细节问题,二尖瓣反流一定有杂音。
该病例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症掌握准确,患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QRS波时限大于ms,心功能Ⅳ级,射血分数低于35%,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Ⅰa类适应症。在CRT-D植入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可考虑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反应。在药物治疗中,能够依据患者病情,准确应用利尿、改善心室重构、抗炎等综合治疗,对于患者长期预后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建议如下:
1、在没有证实发生不良反应前应尝试加用β-受体阻滞剂,应提及动态优化CRT参数的情况。LVEF增加值未大于20个百分点时判断CRT超应答需要其它支撑条件(比如术后3月再复查评估),建议补充说明。
2、以后应在保证最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心衰患者器械治疗适应症学习的推广力度,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点评专家:
霍勇医院
医院
郭文怡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
郭涛昆明医院
白癜风的危害北京哪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