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伴完全性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解析

来源:谷苟心电平台

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电图

一.正常心脏的心室除极和复极

正常心脏,窦房结发出冲动后,电激动使心房除极产生P波,与此同时,电激动沿结间束下传至房室交界区并缓慢传导经过该区。此后,电激动便沿着左、右束支迅速下传至心室,使心室除极产生QRS波,之后心室复极产生ST段和T波。这样,每个心动周期,依次在心电图上出现P波、PR间期、QRS波、ST段和T波。

左束支粗短、右束支细长,故心室最早开始除极的部位,即电兴奋最早部位是室间隔左侧中下1/3处,由此整个心室开始除极,除极的大致顺序如图1所示。心室的复极过程对应于心电图上的ST段和T波,通常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即QRS波主波方向向上的导联上,T波直立。

图1为整个心室除极过程。如果将整个心室除极过程人为划分为5个向量,其电激动的部位和综合向量的方向如下:向量1:室间隔除极,综合向量自左向右;向量2:两侧间隔旁区除极,综合向量向前、下;向量3、4:右室及左室游离壁除极,综合向量向左和左上;向量5:左室游离壁基底部、右上室间隔面除极,综合向量向右、上、后。

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的心室除极和复极

当发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时,心室除极和复极有一些改变,其中初始向量与正常类似,而终未向量向右,后者是右室除极延迟且无左侧心室除极对消所致,如图2所示:向量1:左室间隔除极在V1导联产生起始小r波,在V5、V6和Ⅰ导联产生起始小q波;向量2:左室游离壁除极在V1导联产生深S波,在V5、V6和Ⅰ导联产生高R波;向量3、4右侧室间隔与右室游离壁延迟、缓慢的除极,在V1导联产生终末宽大的R波,可有顿挫切迹;在V5、V6和Ⅰ导联产生终末宽S波(图2)。CRBBB时因为心室的除极过程发生变化,导致心室复极过程发生变化,产生继发性ST段和T波改变。CRBBB时的心电图有以下表现:①V1、V2导联呈rsR’型,或呈宽大切迹的R波;V5、V6呈qRs型或Rs型,S波增宽;

②Ⅰ导联终末宽钝S波、aVR导联终末宽钝R波;

③QRS波时限≥0.12s,电轴右偏;

④继发性ST-T改变: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图3是1例CRBBB的心电图。

三.AMI合并CRBBB时的心室的除极与复极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CRBBB时,心电图有以下特点:①CRBBB时心室除极的起始向量与心室正常除极的起始向量无本质差别,发生AMI时Q波不被掩盖;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CRBBB的ST-T形态由继发性改变转变成原发性改变,ST段与T波变化的特点与不合并CRBBB的AMI一样;③AMI合并CRBBB时,QRS波终末部分形态不变。换言之,AMI合并CRBBB时,两者的心电图特点都充分表现,互不掩盖。图4为1例AMI合并CRBBB的心电图,其图形为AMI图型与CRBBB图型相叠加的表现。与图3比较,除有CRBBB心电图特征外,在胸导联上可见病理性Q波,抬高的ST段及T波改变等具有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四.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的心室除极与复极

当发生CLBBB时,与正常情况相比,心室的除极和复级有较大改变,初始向量与正常几乎完全不一样,而终未向量则仍向左后,后者是左室除极延迟且无右侧心室除极对消所致,如图5所示:①CLBBB时,激动通过右束支下传,右侧间隔部先除极,起始向量自右向左,与正常自左向右的除极方向完全相反;②室间隔缓慢的右向左除极(向量2)及其后左室游离壁缓慢的右向左除极(向量3)在V5、V6和Ⅰ导联产生宽大平顶形R波,顶部有顿挫或切迹,在V1导联产生宽大S波,可有切迹;③心室除极方向完全由右向左,在V5、V6和Ⅰ导联不出现q波和S波;④CLBBB时因为心室的除极过程与正常不同,导致心室肌复极发生变化,故有继发性ST段和T波改变。参考纽约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1],CLBBB心电图有以下表现:①QRS波时限≥ms;②Ⅰ、aVL、V5和V6导联R波粗钝或切迹,偶尔V5和V6导联R波呈“M”形;③V1、V2导联S波宽阔、r波较小,或r波缺失使V1、V2导联呈QS形;④QRS波中部可有切迹或平台;⑤左胸前导联QRS波起始处无q波。图6为1例CLBBB时的心电图。

五.AMI合并CLBBB时心室的除极与复极

因为CLBBB时改变了心室除极时的初始向量,因此容易混淆心肌梗死的诊断:①CLBBB时,V1、V2导联的QS波形可能误诊为心肌梗死;②AMI合并CLBBB时,V5、V6、Ⅰ导联不出现Q波(并非绝对)可能漏诊AMI。当AMI合并CLBBB时,ST-T由继发性转为原发性的变化是诊断AMI的重要线索。

AMI合并CLBBB时心电图可能出现的变化:①V5、V6、Ⅰ、aVL导联出现Q波;②Cabrera征:V2~V4导联S波有切迹;③Chapman征:V5、V6、Ⅰ、aVL导联R波升支有切迹;④Ⅲ、aVF导联出现Q波,aVF导联Q波时限超过50ms。这些早年的心电图研究由于研究条件和病例数限制,没有被广泛接受。其后Kindwall等[2]的研究认为,以上心电图特征中,只有Cabrera征是诊断AMI合并CLBBB很可靠的指标,其他指标的价值都较低。

年Sgarbossa等[3]通过在GUSTO-1(n=)试验中对例AMI合并LBBB患者的研究,提出了3个独立的心电图诊断标准:①ST段同向性(与QRS主波方向一致)上抬≥1mm(5分);②(2)V1、V2、V3导联ST段下移≥1mm(3分);③ST段异向性(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上抬≥5mm(2分)。评分3分以上特异性很高,如仅有第3条(2分),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此后仍有较多关于AMI合并LBBB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但没有提出比Sgarbossa更有影响力的标准,大多数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原有诊断标准的验证和评价。现多认为Sgarbossa标准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尽管如此,该标准仍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可。

图7中,Ⅱ导联上ST段同向性上抬1mm,V2、V3导联ST段下移1mm,Ⅲ、aVF导联上ST段异向性上抬5mm,评为10分,据此可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LBBB”。

8中,A图为胸痛发作之前描记,为CLBBB;B图为胸痛发作10h描记,与A图相比,V1~V3导联上ST段异向性抬高≥5mm,V4、V5导联上ST段同向性抬高≥1mm;按Sgarbossa标准评分为7分,提示原有的CLBBB合并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诊断AMI合并CLBBB时,与无束支阻滞的AMI一样,仍然是从QRS波群、ST段和T波改变这三个方面去寻找依据。年Sgarbossa标准提出以前,多是从QRS波群改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而Sgarbossa标准则主要从ST段着手,其中ST段同向性上抬≥1mm评分为5分,超过了3分的切点线,有此表现时即可诊断为AMI合并CLBBB。年Lopes等[4]报道的例ST段抬高的AMI患者中,仅98例(1.7%)合并LBBB,他们仍是以ST段同向性上抬≥1mm作为AMI合并CLBBB的诊断标准。

AMI合并CLBBB至今没有很满意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心电图上出现的迹象或提示越多,诊断的准确性越高,Sgarbossa标准很有参考意义。对怀疑AMI合并CLBBB的患者,不应仅凭一次心电图描记肯定或否定诊断,应反复描记,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或借助超声心动图协助诊断。当CLBBB高度拟诊合并AMI,又有直接PCI血管重建指征时,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AMI合并CRBBB/CLBBB是一种特殊的心电图现象。CRBBB的存在对AMI诊断不造成影响,CLBBB存在时诊断AMI比较困难,虽已有若干经验和规律,但至今仍没有很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标准,Sgarpossa标准值得参考。

查询往期文章方法:

①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麻醉MedicalGroup”

②进入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白癜风诚信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yfzl/9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