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医生,我手怎么又肿了呀,我肩膀怎么又脱位了呀”,等等,在临床上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是的,这也是常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偏瘫患者早期容易出现的症状和解决方案!
作业治疗是指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等有关的各种活动来治疗患者躯体、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预防生活及工作能力的丧失或残疾,发挥患者身心的最大潜能,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和恢复患者躯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促其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很多人会觉得作业治疗跟运动治疗都一样。其实,他们的区别在于运动治疗的目的在于以恢复患者各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强肌力为主;而作业治疗则是在上述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生活或生产性活动,恢复及改善关节的功能和各种精细协调动作。
而正常人手抓握的种类名词很多,比如:球状抓握、钩状抓握、柱状抓握。精确性的抓握又有:精确性抓握、指尖对捏、侧捏、三指捏或抓握、三指抓握。可很多偏瘫患者却失去了原有的正常功能随之出现的是肿胀,疼痛,运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等。
肿胀又是怎么回事呢?身体组织受到创伤或手术后,局部释放组胺和缓激肽,造成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含有胶原蛋白在内的大分子物质渗入组织间液,同时静脉或淋巴回流受到阻碍,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局部肿胀,组织间液在局部积聚,甚至会向相邻部位蔓延、扩散,影响到未受伤的身体组织,严重的肿胀会造成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创伤后早期的肿胀为凹陷性水肿,可通过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和压力治疗帮助局部积聚的组织液回流。到了后期,组织间液更加粘稠,其内蛋白分子含量增加,形成的肿胀更加硬实,难以消退。因此有效的控制肿胀是手术后或创伤后早期康复干预的重要目标之一。
1,抬高患肢周围血管中的压力受重力的影响,当手高于心脏时,血管内压力降低;当手低于心脏时,血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增加毛细血管的渗透压。所以,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帮助缓解创伤部位的肿胀。
2,向心性按摩采用轻到中度的力量,由远端向近端顺序按摩患侧肢体,促进组织液向心脏回流。按摩时可以使用护手霜或乳剂,防止按摩时摩擦损伤新愈合的伤口。
3,压力治疗指通过在瘢痕或肿胀肢体的表面施加均匀、持续的压力,减少局部毛细血管网内血液、养分的供应,促进组织液回流,达到抑制瘢痕增生和消除肢体肿胀的目的,包括绷带加压法和压力衣加压法。施加压力的方法包括弹力自粘绷带缠绕、压力衣治疗、气压等方法。
4,冷热水交替水浴准备2个盆,分别加入热水和冷水,热水温度40~45度,冷水温度小于20度;将患肢先后浸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浸浴4分钟,冷水浸浴1分钟,轮回进行四组;一天治疗2次。
5,主动功能锻炼是最有效的消肿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组织间液的回流、消除肿胀。
以上这些大部分患者家属都是可以在家自行帮助患者解决其困扰的。
另外常见的还有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率约为12.5%~7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痉挛、腕关节过度的牵拉或手受到意外的伤害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部水肿及疼痛,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可导致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这时注意:①正确放置患侧上肢,确保腕部不处于完全掌屈位,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损失、疼痛、过度牵张及长时间悬吊;卧位时,适当抬高患侧上肢;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在轮椅安装的小桌子上,并用夹板固定避免腕部掌屈位。②早期避免牵拉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注意矫正肩胛骨位置,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避免在患手输液。③被动和主动运动,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可防止肩痛,维持各个关节活动度,活动时应轻柔、缓慢,以不产生疼痛为主。主动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的三维活动,但不应该练习使伸展的患侧上肢的持重活动,以免增加水肿和疼痛。
“肩关节半脱位”多发生在脑卒中早期,发生率高达60%~70%。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麻痹状态下,在开始坐或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治疗或防护措施有:①在进行床上运动、转移训练及肩胛骨、上肢的被动活动时,应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②加强肩周围稳定肌群的活动及张力:治疗师一手持患臂向前伸,另一手轻轻拍打肱骨头,使三角肌和冈上肌的张力和活动性增高;也可一手握住患者上肢并向上举,一手用手掌由患肩向远端快速摩擦。③肩胛骨的主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于桌旁,桌上摆放一只篮球,患手控制篮球,肘关节伸展,做向前、向后滚动篮球的动作,完成肩关节的内收和外展的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矫正肩胛骨的姿势,随时都要注意良姿位的摆放,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充分的上举运动。
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可以有大家用的到的地方。
都存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