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有两种类型
包括血栓性静脉炎,即静脉内膜由于化学性、机械性、感染性等原因所致的炎性反应、组织增厚,血栓与管壁黏着较紧不易脱落;以及静脉血栓形成,指因为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多位于深静脉,血栓与管壁黏着较松,容易脱落引起肺栓塞。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血栓性静脉炎:下肢静脉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检查静脉可触及条索状物,炎症消退后条索状物变硬等。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血流滞缓、静脉损伤、血液高凝等。一般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及相关仪器检查来确定血栓的部位、范围及血液通畅程度。目前,国内临床中普遍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二维超声仪等,操作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下肢静脉解剖结构,并掌握血栓形成的直接及间接征象。
检查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位,大腿根部轻度向外展开,暴露腹股沟及下肢。用二维超声沿着患者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及胫后静脉走向,对各段静脉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探查,以检测患者各静脉的管壁结构、内径、腔内回声及血管压缩性(急性期者慎用)等基本情况,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其静脉腔内血流充盈情况、血流速度及频谱变化情况等,对于无法一次性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远端肢体挤压或乏氏试验。以实时超声观察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彩色血流充填、充盈残缺及侧支循环情况,PW测量血流速度,血管分叉处及关节周围是重点观察部位,注意双侧对比,配合Valsalva试验,局部加压有助于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声像图表现
急性期(发病2周内):二维超声表现为静脉径线增宽,静脉壁内膜尚清晰,管腔内团块样低回声,加压管腔不消失;CDFI完全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短细条状血流信号;急性期血栓静脉管腔内可见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全部(完全性闭塞)或部分(不完全性闭塞)占据血管腔,血栓的静脉段管径明显增宽。完全闭塞时于病变处不能探及血流信号;不完全闭塞时于病变处可呈现轨道征(彩色血流沿着管壁与血栓之间一侧或两侧呈连续或断续通过)或轮廓征(彩色血流包绕血栓游离端)。在该处可测及连续低速血流频谱。
亚急性期(数周以后的血栓):二维超声血栓回声较急性期增强,径线缩小,静脉径线亦随之缩小,CDFI出现再通血流信号;亚急性血栓静脉管腔内的血栓回声增强,体积缩小,该处静脉管腔也随之变小。在血栓再通的部位可测及不规则狭窄或细小多枝状彩色血流信号,部分可测及低速血流频谱。
慢性期(数月到数年的血栓):二维超声表现为静脉壁内膜粗糙、增厚,管腔内不规则形态的较强回声团与管壁无明确分界,加压管腔亦不消失;CDFI表现为狭窄的彩色血流充盈,完全闭塞处检测不到血流信号,其周围可见丰富的侧支血流,完全再通后血管内血流信号呈“双轨征”各期血栓远端血流均表现为多普勒频谱波动消失。慢性期血栓静脉管腔内可见或充满实性较强回声,静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血管内径变细,彩色血流出现充盈缺损,血流变细,边缘不整。部分者静脉无法显示,亦无彩色血流显示。并可测及侧支循环形成及浅静脉明显扩张的彩色血流信号。
图1 股浅静脉通畅的声像图
图2股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声像图
图3 腘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部分溶解的二维及血流显像的声像图,箭头指示为残余血栓
曹雁老师主编的超声书籍
妇产科超声笔记元
心血管超声笔记元
盆底超声诊断学元
超声操作指南与报告元
阑尾超声诊断学
销售咨询
网店负责人赵总手机和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看白癜风不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