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血管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传导异常,一般人群中患病率在0.2%到1.3%之间不等,可以是心电图的偶然发现,或者是症状心性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验证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以及肺部疾病(肺栓塞、肺心病等)的一种表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预后一般认为是良性,但是在合并不同疾病的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近期研究更是表明了右束支传导阻滞和预后之间联系的许多矛盾的结果。本文旨在对右束支传导阻滞对预后的意义加以归纳。医学网转载请注明1.患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一般人群与全因死亡及心脏性死亡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BussinkBE等人以哥本哈根心脏研究中名既往无心肌梗死、慢性心肌衰竭及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大于等于20岁的参与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平均个月的随访,发现经过年龄校正后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阻滞会显著增加全因死亡和心脏病死亡的发生率。此外,此研究同样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会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同样也会导致植入起搏器的增加,但右束支传导阻滞和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间并无关联,此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任一负面结果之间并无关系。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ErikssonP等人以无心肌梗死或卒中病史的名男性为研究对象,经过超过28年的随访,发现患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男性在随访期间并没有增加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力衰竭或全因死亡的危险性。ZhangZM等人以美国的女性健康队列中名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平均14年的随访,经过校正了人口计量学资料以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中右束支传导阻滞会增加心脏病性死亡,但是对全因死亡却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无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中右束支传导阻滞对心脏病性死亡及全因死亡均无影响。医学网转载请注明2.患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肌梗死人群与全因死亡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KleemannT等人以德国前瞻性多中心注册队列MITRAPLUS中排除了左束支传导阻的名NSTEMI和名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NSTEMI组及STEMI组分别经过了天及天随访后,发现在STMEI组中右束支传导阻滞能增加再入院率及长期死亡率,而在NSTEMI组中,右束支传导阻滞并不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WongCK等人以HERO-2队列中心肌缺血症状持续大于30分钟存在ST段抬高的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了1个月的随访,患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30天死亡率大大增加,而在患有急性下壁心梗的患者中经过多因素校正后并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名患者中30天死亡率大大增加,从而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是30天死亡的独立高危危险因素。IwasajiJ等人评估了名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的心肌梗死在院患者,发现有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在在院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此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新发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比其他类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中在院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也就是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新发的永久性束支传导阻滞是增加在院死亡率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无论心肌梗死的部位如何。医学网转载请注明3.患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人群与全因死亡及心脏性死亡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CincaJ等人以合并有右束支传导阻滞(人)、左束支传导阻滞(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人)、无室内传导阻滞(人)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平均21个月的随访,发现共有人发生死亡,其中心血管性死亡有人,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后发现相比左前分支及无室内传导阻滞患者而言,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心脏性死亡及泵衰竭死亡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也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危险性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ManzanoL等人SENIORS队列经过平均21个月的随访后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全因死亡之间具有相关性,但是在多因素校正模型中却并无关联。Abdel-QadirHM等人以EFFECT研究中名因急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平均5年的随访后,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性再入院并无相关性。医学网转载请注明4.结语和展望医学网转载请注明 右束支传导阻滞对于一般人群、心肌梗死人群及心力衰竭人群与全因死亡及心脏性死亡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一致,未来关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预后的大型队列研究及探究其机制的基础性研究仍需不断研究深入。
循环在线∣专业心血管平台长按,识别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