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首次独立自主实施了全市首例CARTOSound引导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术。
该病友为中年女性,因“活动时呼吸困难1年余”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入院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心尖至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mmHg。入院后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为进一步改善病友的症状及远期预后,经与病友家属充分沟通后,2月13日,阳贻红主任医师带领电生理团队为其实施了CARTOSound指导下的肥厚型心肌病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实施消融术后即刻测压显示左室心尖部至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至1mmHg。术后第五天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左室心尖至流出道压力阶差为29mmHg,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该病友症状明显改善。
CARTOSound实时指导下行肥厚室间隔区域(SAM区域)的导管射频消融
术前心脏超声结果
术后心脏超声结果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特征为心室壁呈不对称性肥厚,常侵及室间隔,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及非梗阻性,可能与遗传等有关。肥厚性心肌病有猝死风险。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的特征在于非对称性心肌肥厚,常发生在主动脉瓣下区域,且容易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梗阻越重,临床症状越重,预后也越差。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症状,部分患者通过药物即可改善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然而可用的药物十分有限,且受到许多限制。当药物治疗受限,症状又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早在20世纪70年代,外科室间隔切除术认为是非药物治疗的“金标准”,但开胸手术对病人的创伤较大,对传导束影响较大,容易造成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近年来,室间隔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术已成为一种替代外科手术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然而间隔支动脉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不是总与梗阻部位相匹配,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此外存在起搏器依赖风险,在易损患者中有留下致心律失常疤痕的潜在风险,症状残余/复发的比例较高,有可能需要重复干预。
近年来经皮导管射频消融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且已被用于消融HOCM增厚的室间隔。后者可通过运用食道超声心动图使肥厚的室间隔可视化,运用电解剖电生理标测系统CARTO引导下消融。近年来心腔内超声(ICE)具有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优势,已被成功运用于其他(如房颤、房速、室早等)心脏手术中。ICE和CARTO技术具有固有的优势,而CARTOSound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CARTOSound模块和Soundstar导管将实时ICE图像融合进CARTO标测系统中,同时Soundstar导管的头端搭载有导航传感器,使其在CARTOSound系统中可视化,射频消融导管在实时的ICE影像中也能显示。近年来CARTOSound指导下的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作为HOCM的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其安全性高和适应症广是其最大优点。使用CARTOSound技术可以准确确定消融靶区域。实时的腔内超声图像整合到电解剖标测系统中,可以清楚地显示SAM区域及希浦氏传导系统,可实现精准消融并尽量避免损伤传导束。与外科室间隔切除术及室间隔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术相比,该技术治疗HOCM的组织损伤的体积较小,特别是对于室间隔特别肥厚的患者,消融损伤的体积可能相对更小。
目前该术式已在全国10余个医学中心开展,我院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能独立医院,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学科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文:陈信光
图:刘典斌
往期回顾
1.全市首例!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显微神经减压术2.我院心血管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功为一主动脉缩窄病友实施介入手术3.我院眼科成功开展赣州市首个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临床多中心研究end
医院百强院
编辑:杨楠
主编:吴先群
主审:徐小军
24小时垂询、投诉-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