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被称为“心血管病的最后战场”,是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是急慢性心肌损伤的常见结局。数据显示,全球心衰患者已经达到万,我国有超万的心衰患者。这类疾病的5年死亡率高达50%,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显示,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率却占到40%。说明心力衰竭预后较差。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病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瓣膜病,肥胖。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几类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使得我国心衰患病率持续升高。
由于除了心脏移植进行换心,心衰的病变是不可逆的,在心衰治疗中需要患者持续的监测和服药,所以病人需要反复住院,据统计显示,心衰患者平均每年住院2.4次,约69%的患者都有1年内再住院的经历,年均住院天数长达22天。长时间的住院带来的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每年住院平均费用近4万元,大大超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让不少普通家庭背上包袱。
医院,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由心外科和心内科联手共建的心衰中心正在为节省患者治疗奔波的费用和时间,提高心衰病人救治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积极明显的作用。
//我国心衰治疗发展的挑战//1由于大众对心衰认知度低,导致心衰发现时症状都很严重。
由于心衰是一个慢性疾病,而且随着年龄增高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大众对心衰的认识并未引起重视,约有三分之一的民众将心衰症状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四分之一的患者在出现心衰症状至少一周后才就诊或根本不去就诊。医院就诊的时候症状都很重很急,不仅心脏衰竭,往往还合并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导致救治难度增加。
2医院中各科室界限明晰,缺乏跨学科合作的环境。
心脏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心衰之后很多脏器都因为缺血和/或淤血而出现功能不全,所以心衰发生的时候多学科的偕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医院由于不同科室医务工作者之间不配合,缺乏一套有体系的管理机制,缺乏相应协调的人力资源,成员间的误解和科室间经济上的分歧等阻碍了多学科协同。医院后,由于就诊繁琐,需要奔走在几个科室之间造成治疗的延误。
//如何破局?//“心衰中心”的建设,学科间通力协作互联整合是关键。
西方医学的初始是“以疾病治疗为中心”根据是否做手术将学科分为了内科和外科两个大类,这样的分类有利于细分学科的纵深发展,但是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在面对一个疑难疾病时治疗方案选择的受限。也正是因为这个局限,现代医学中在对于疑难复杂疾病的治疗时采取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这种模式最早是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很多临床研究显示采用MDT有效的降低了肿瘤患者的死亡率,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治疗费用,目前MDT已医院的工作模式。心衰是一个多种心脏相关疾病发展到后来的复杂结局,需要的治疗方案往往不仅仅限于内科或者外科。比如在心肌疾病的早中期,可以通过生活管理和药物治疗来减慢疾病对心肌的破坏,但是如果心肌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内科治疗手段已经很难阻止心衰的爆发,就需要外科的辅助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或者其他外科手段。
//长海心衰中心的特色//01一个高度流畅和完备的心衰治疗闭环医院心脏及大血管中心(简称:医院心血管外科)做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丰富的心脏及心血管病治疗经验和先进技术还拥有全军“重中之重”的研究所。早在年由总后勤部批准成立医院“胸心外科院中院”,所以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很早就整合了心外科、心内科、重症科、体外循环及麻醉等的学科资源,积累了十多年的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经验和文化,这种优势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上彰显的尤为明显:目前医院在A型主动脉瘤、心衰的救治率方面分别是93%和96%。
随着心衰病人的增加,为了更好的诊治和管理心衰患者,医院由心血管外科牵头,在医院行政部门及心血管内科大力支持下,联合药学部、康复科,营养科及心理专家等成立了本院的心衰中心,不仅将病人的门急诊处置、内科干预、多学科会诊、外科治疗等多个环节通过“心衰绿色通道”链接起来,医院、医院的联手合作,构建住院前急救和出院后管理的序贯流程,从而真正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心衰治疗闭环。
02心衰治疗的规范化和层次化在医院,心外科和心内科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这在很多国医院是很难得的。心血管外科主任徐志云教授告诉我们其中的秘诀就是科室之间在病人治疗时对层次化和规范化达成的共识,这个共识的达成来源于对治疗效果数据的看重。一部分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如心脏瓣膜病、先心病,且心功能严重下降的心衰患者,单纯的药物或器械植入治疗因为无法根治病因,往往疗效欠佳,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才能得到缓解和治疗。而由于患者心功能较差,手术风险较高,往往又很难进行病因治疗。对于这类病人,我们以内科药物治疗为基石,器械治疗为辅,力求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其手术风险后,再通过外科治疗解除病因,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在一例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致左室严重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差(EF32%)的患者,其同时合并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医院的心血管病专家在给患者实施心脏瓣膜手术的同时在直视下进行了心脏的再同步化治疗(CRT,术中左室电极安置在左心室侧壁心外膜下无血管区),取得了相当成功的治疗结果,患者术后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7天后顺利出院,随访显示患者起搏器工作良好,心功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充分展示了内外科相辅相成无缝衔接,在治疗危重心脏病患者的巨大优势。
03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心衰病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部分主动脉瓣或三尖瓣病变患者由于年龄大,心衰严重,即使经过合理规范的抗心衰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手术风险。医院心脏及大血管外科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介入主动脉瓣治疗(TAVI)治疗,疗效显著。同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介入三尖瓣植入系统,为三尖瓣重度返流合并严重右心衰的治疗领域掀开了新篇章。
急性重症心肌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爆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若不能及时诊断和救治,病人往往会在数日甚至数小时内死亡。我院心外科拥有强大的体外循环团队,并装备有ECMO,负责全院每年近50例ECMO的操作和管理,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急性心衰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植入ECMO,为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当心衰进入终末期,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面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和生命威胁。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的首选治疗措施。ISHLT数据显示心脏移植5年生存率达可达75%以上。年全国心脏移植例,医院心脏移植数量为24列位居全国第三,上海市第一。
04建设区域性心衰救治网络除了院内的心衰中心,医院还积极牵头建设区域化,立体化的心衰预防和救治网络,一方面医院、医院、社区中心的心衰联盟,定期举办心衰专题的临床学习培训班,医院对心衰的诊疗和抢救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心衰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病人基数庞大,为了更好的管理出院后的心衰病人,长海心衰中心以心衰患者为骨干,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按志愿者的地理位置设立区域服务群,以心脏移植患者为骨干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按志愿者的地理位置设立区域服务群。心外科及心内科专家定期在群里进行心衰健康宣教,旨在提高心衰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让病人对心衰发病前期症状更加警觉。同时通过这种患者管理患者的模式,极大的调动患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患者的代入感和依从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临床医生的工作量,实现了较为理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患者随访和长期管理。
05加强对院内心脏重症数据信息的建设,让重症监护更加高效和安全。医院心外科的外科专家与心脏重症医学专家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广泛借鉴了国外的信息系统的特点,并结合了心血管外科重症领域常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指南和经验,医院质量和风险管理的理念与信息人员共同开发了一套ICU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旨在应用先进的大数据信息技术赋能临床,减轻临床医生的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临床治疗的质量和增加治疗的安全性。
医院心衰中心模式再次验证了克利夫兰前任CEO,著名外科医生Dr.TobyCosgrove的话:“更好的医疗不是来自于运用多么炫酷的医疗设备或是发明了什么具有开创性的药物,而是来自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将极大的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