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故事体检检出了大问题幸好,无锡还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75991.html

医患故事海英导医台

导医君的身边人身边事

点击听故事

前两天,导医君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安瓶带了几大盒鲜切的羊角蜜、菠萝和西瓜等水果来到办公室,直让办公室的小伙伴们吃得眉开眼笑。

我把她拉进了里间茶室,泡上一壶新茶。安瓶的先生林立,不久前手术了,还在恢复中,挺好。

我知道,她有一肚子感慨和感谢的话要跟我说。

从发现疾病到手术成功、进入快速康复期,我们尽己所能,认真思索判断,给了中肯的建议,安慰、开解、鼓励她,推荐专家给她,陪她走完这一程,一起迎接这一完满的结果。

这其实又是一个导医君的身边人身边事,我们记录下来,分享这期间的所思所感,也希望看到故事的人有所收获。

故事追溯回3月份,开春升发的季节,同样也是体检季。

01

一次正确的体检

安瓶和她先生多年来一直勤奋经营自己的小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套用当下的流行语说,基本上只属于“兢兢业业的打工人”。

林立刚过五十岁,他的体检从去年就开始列入家庭议程了,由于工作繁忙一再拖延。直到有一天,安瓶发现舌苔发黄厚,到了下午感觉脚板硬、僵,体力下降。

她觉得,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吧?

过完年后的一个工作日,我接到了她的来电。找谁看?去哪里体检?是她问我的两个主要问题,很急迫的语气。

想下,又想了一下,我回答说:“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华主任看看吧。”

华嘉临主任,我认识他很久了。既是医者又是长者,平时淡淡的,看到病人病情时目光如炬,聚精会神。

因为他“内功深厚”,问诊时候不放过细节,一丝不苟面对患者,深得导医君认可。多次的业务磨合,他的专业度甚而折服了导医君。

3月21日,安瓶带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

果然,在听诊环节时,经验丰富的华主任就发现了端倪:林立的心脏杂音重,华主任怀疑他的心脏有了问题。

为明确判断,华主任提出意见:要林立再加做一项心脏彩超,主要看心脏和大血管的结构、大小、位置关系、心脏内部瓣膜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功能。

这项检查导医君是了解的。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所房子,心脏彩超看的就是房子的大体结构,比如房子的大小、墙壁厚度、有没有哪里破了、门窗关得好不好等等。

华主任说得认真,安瓶夫妻俩不敢大意,赶紧检查。

心超做到一半,检查医师脸色沉重,问了好几个问题:之前受过伤吗?有没有胸闷不舒服症状?……问到最后,林立被要求静躺在床上,检查医师请了影像科主任一起来看,接着一个电话打到病房,直接把心外科的方医生呼到了心超室!看起来问题有点大。

拿到报告后,症结一目了然,林立的心脏有个大“BUG”——三尖瓣出现了严重反流!

三尖瓣是心脏的一组瓣膜,位于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是保证右心室的血流不会反流到右心房的重要“阀门”。

现在“阀门”异常了,甚至达到了重度的返流!此时需要做的,按照医生的说法,就是积极手术,修补病变的瓣膜,来抑制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夫妻俩一下子有点傻了,怎么可能?医院的人,体检检查出来了个问题,还是心脏——人体发动机的大问题!

安瓶尤其惴惴,既害怕又担心:“哎呀,那做心脏手术不就得开胸?骨头要锯断了,恢复很慢的。医生,我先生肯定吃不消的......”

02

曲折的求医之路

诊断虽已明确,但安瓶始终带着点疑惑:林立平时虽然有时候工作比较劳累,但身体情况良好,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会不会检查有误呢?

接触了这么久的医疗行业,导医君深知这种检查出现错误的几率极低极低,但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考虑,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总是不敢相信、不愿意相信,甚至是本能拒绝的,我能理解安瓶的这种心态。

之后,安瓶和先生先医院、医院医院就诊,在各项检查后都指向一个一致的结果——三尖瓣反流。

诊断是再无疑问了!

但此刻,安瓶又陷入了困境,医院都推荐“开胸救心”。

“修复的可能性极小了,而且还有10%的概率终身佩戴起搏器……”各种意见纷至沓来,一想到要在胸部开刀,夫妻俩和家里其他人心理压力都很大——一方面怕疼痛难忍,担心术后留下难看的疤痕,另一方面唯恐后遗症严重。但“心病”不除,留在身上始终是隐患。

安瓶再找我商量。我和她一医院的观点,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风陪同,医院杨光院长,再进行一次深谈。多年的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杨光在心脏外科领域的成绩相当亮眼,技术全面,在长三角甚至国内都能数得上。

说去就去。

陈风主任欣然接受导医君请求,陪同他们和杨光院长面谈。出乎意料,杨院长看过所有的报告,听完家属的诉求后,居然肯定地点点头——可以行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三尖瓣能修就修,不能修补了再换瓣。

手术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心脏停跳的状况下微创完成,避免损伤胸骨和钢丝缝合,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得也快。

这个方案让安瓶夫妻俩如释重负——出去转了一圈,迎面而来的各种建议和不同判断带来的压力,让他们心力交瘁。感觉山穷水尽了,没想到回到无锡居然柳暗花明。

看着病区里有序忙碌的医务人员、同是“天涯心病人”的病患、医院感谢杨光院长的康复者,这些场景也让他们原本的顾虑慢慢消除。

开完家庭会议,安瓶夫妇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韬韬——一家人决定了:医院行手术。

03

“微创”取代“大蜈蚣”

术前谈话只是一部分,更为系统、全面的术前讨论则是集合团队大脑、群策群力应对疾病的“头脑风暴”。

杨光院长、心内科陈风主任,体外循环组、术后监护护理组、麻醉科和重症监护室的负责人都参与其中。讨论的内容从手术的入路,到无法修补三尖瓣进行的替代方案,从临时起搏器电极的植入到体外循环的时长……这些问题都在讨论会上逐一落实,现场医护人员制定了各种意外的应对举措。

“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能看见病变位置是前提。这决定了能不能切准、修好。很多同行选择传统开胸,是为了在更清楚的视野下看见。我们的方案是迂回,避开了正中的胸骨,从右侧腹壁进入......”杨光院长反复研究着林立术前的各种生化、影像资料,在一个硕大的心脏模型前比划着手术操作进程。

对于林立的手术,杨光和他的手术团队成竹在胸:“我们主刀过万例的心脏外科手术,有二尖瓣、三尖瓣置换、修复,也有房缺、室缺修补等。”诸多的成功案例给了他们团队自信的底气。

我陪着安瓶夫妻俩就医,也听过几次他们医患的谈话。

杨光院长解释着:“心脏瓣膜置换术已经实现微创化了,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在患者身体上比较隐蔽的地方开一道10公分左右的切口,经肋骨间隙进行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出血多、创伤大、愈合差的问题,手术后疤痕小,恢复快,同时也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开胸手术的话可能恢复期要至少三个月以上吧,”答导医君问,杨光院长很中肯的说,“微创术呢,如果林立不做重体力活,一般的管理工作,他一个月以后应该是可以进行了。手术肯定都有风险的,这个手术风险级别我看来不那么高。”

林立慢慢地从惊惧害怕到放松自信。医学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因为不知道、不了解,就会感到害怕恐惧,一旦医生耐心地把手术原理、方法、预案等等讲清楚仔细了,患者和家属心里也有了底。

从一个10公分大小的开口进入心脏,精准完成操作,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手术。

右侧开胸虽然能很好地规避心脏黏连区,可距离心脏远、视野受限,,还要在缝合瓣体的时候格外谨慎,因为缝合时特别靠近心脏的传导系统,稍有不慎,误入“陷阱”,就会引发传导阻滞。

怎样“避坑”?这是杨光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这不仅需要主刀者具备高超娴熟的心外科技术,还需要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体外循环和麻醉团队对整台手术的保驾护航。

手术耗时6个多小时,首先考虑修复。术中修复完成后,反复测试发现成形效果不好!关闭不全!

直接换瓣!!杨光院长果断运用了第二方案,为林立置换三尖瓣。

术后,林立被转入ICU,第二天,被植入了心脏起搏器,这个时候,安瓶的焦虑到了最峰值。

看不到林立、没法在身边照顾。临时起搏器被装上了,要装多久?还能不能取下来?林立是不是那个不幸的10%之列?什么时间可以重新见到林立?……无数的问题抛向导医君。

杨光院长是忙的,而且安瓶他们亲眼目睹他手术时候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各种急救时候的劳累,旁人看着都觉得心累,心疼他,因此很多问题不方便也不好意思打扰他追问。所幸床位医生方汉军医生、王勇医生耐心极好,不厌其烦的解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焦虑。

接着问题又来了,在医生口中一定是没有百分百的安全,那么对于个体而言,每个不幸的概率一旦击中,那就是就是百分百的大山,安瓶在心急焦虑中度日如年,惶惶然找寻舒缓的途径。

“在治疗过程当中,起初那个心率一下子恢复不过来嘛不是?我们作为患者的家属的焦虑啊,天塌下来不过这样吧。医生每次都是安慰我们的,尤其陈风主任,很暖,虽然不是他份内的事,现在想想,就是让我们觉得挺有信心的。”

捧着茶杯,安瓶心有余悸的同时挺暖,“华主任是‘吹哨人’,真心感谢他啊。要不是他,没发现问题的话,真不知道后面有多大的祸根呢。”

林立在3月11日体检发现的问题,3月29号入院,4月2日手术,4月21日顺利出院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震惊、慌乱、焦虑、痛苦、麻木、慢慢冷静思考,接受、判断、到恢复健康,这样的经历让安瓶感悟很多。“就是有了这些,让大家更珍惜眼前的日子。”

随着恢复渐好,林立即将开启重获“心”生的又一个人生新阶段。手术前的各种纠结和担忧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氤氲在缭绕茶香中,我眼前的那张平静悦然的脸庞。

林立身安,安瓶心安了。

导医君欣慰

一切

安心圆满就好

——————

海英导医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13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