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疑难杂症用“温通针法”风寒湿痹证
作者简介郑魁山(年~),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年)学习针灸医术,年考取中医师,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医院,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郑老临证以手法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温通针法”即是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证的特色针刺手法。该手法补泻兼施,能激发经气并通过推弩守气,推动气血运行,使气至病所,具有温经通络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气至,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食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同时押手施以关闭法,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产生热感,守气1-3分钟,留针后,缓慢出针,按压针孔。多年来郑老在临床上取内关穴为主施以温通针法,使针感向心性传导,治疗急、慢性冠心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郑老认为、本病究其实质不外虚实两端,其实者为寒凝、气滞、浊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者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尤以心阳亏虚为著。临床上多虚实夹杂。治疗采用急则治其标,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缓则治其本,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法。对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为主施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郑老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温通针法治疗风湿病具有独特的疗效。1治疗肩周炎郑老认为本病常因扭伤、过劳、风寒湿侵袭所致。采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舒筋利节之法治之。(1)治法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直上斜刺1寸左右,得气后即行温通针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然后退针至皮下,将针向下呈30。角刺入1.2寸左右,同样得气后施温通针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再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操作3次。使患者肩关节部感到温暖舒适,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温通针法,留针20分钟。针尖向上斜刺主要使其到达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及其支配神经,调节肩胛、肩关节部肌肉群的功能活动;针尖向下斜刺的关键在于使其到达背阔肌上部,调节肌肉活动,协调肩关节的后伸、内收及内旋功能。采用温通针法,达到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之效。(2)典型医案(正气不足、寒湿痹阻型)朱某,女,42岁,教师。年4月26日初诊。患者右肩关节疼痛3年,加重1周。医院诊断为肩周炎,曾针灸、中药外敷及内服等疗效不显,近来因感冒受凉后疼痛加重。初诊:患者右肩部肤凉,活动时疼痛,局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肩关节外展明显受限,杜加氏试验(十),梳头动作受限,肩关节X线检查(一)。舌淡苔薄,脉细缓。辨证属正气不足,寒湿痹阻经络;治宜温经通络止痛。取天宗穴为主,嘱患者取俯伏卧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斜向直上刺寸1寸左右,寻找针感,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肩胛扩散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此时患者告知有温热感逐渐产生,即退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下呈30。角刺入1.2寸左右,寻找针感,同样施行捻转补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再退针至皮下,按前法依次向上斜刺、守气、出针至皮下、向下斜刺,守气,共3次,出针后患者即感肩关节部温暖舒适,嘱活动肩关节数次,再让患者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守上法共治疗5次,诸症消失。2月后随访无复发。按:天宗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其深层肌肉结构有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支配神经依次有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胛神经等。古人有“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天宗穴用一般之刺法往往不易产生针感传导及温热感。本案例针刺天宗穴时,针尖向上斜刺针尖部达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及其支配神经,调节肩胛、肩关节部肌肉神经的功能活动;针尖向下斜刺使针尖到达背阔肌之上部,调节肌肉的活动,协调肩关节的后伸内收及内旋功能。同时采用针刺捻补法守气可使针感定向传导扩散并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配合捻补针刺肩部三穴及条口穴,共奏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之效。2治疗上肢麻木郑老认为针刺采用温通手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从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1)治法: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得气后行温通针法,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热感,守气1分钟,留针20分钟。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行温通针法,点刺十宣。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好。(2)典型医案(痹证,寒湿凝滞型)瞿某,男,28岁,技术员。年11月2日初诊。患者右前臂渐进性麻木20天。患者于20天前在抢修水道时,因浸泡水中时间较长,后即感右手臂冰凉,逐渐从手指至前臂出现麻木,持物无力。医院诊断为神经炎,采用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及电、热疗法,疗效不显。舌淡红,苔白;脉弦紧。证属寒湿凝滞经脉;治疗宜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取右侧天宗穴行通经达气法,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同侧腋窝方向斜刺,待针尖下感觉有冲动感应时,患者即出现酸困胀针感,随即使针尖顶住有感应部位,捻补守气1分钟,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并循经产生热感,留针20分钟。同时针刺同侧曲池、外关穴,均捻补手法,留针20分钟,点刺十宣穴(患侧)。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病症明显减轻,每日针1次,共针3次即愈。按:寒湿凝滞血脉,经络不通,气血不达即出现麻木。手太阳小肠经贯肩并通行上肢,主司上肢功能活动,针刺天宗穴并行温补手法守气,可使上肢经气贯通,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之效。从神经、经络的角度讲,从天宗穴向腋窝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促使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神经及其他组织营养;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十宣奏协同之功,从而消除麻木等症状。此法可同样应用于治疗上肢其他疾病。3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证(1)治疗病在上肢部,取风池、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2)典型医案(坐骨神经痛,寒湿阻滞经脉型)萧某,女性,32岁。年12月5日初诊。自诉左侧下肢疼痛1月,加重1周。患者1个月前突感左侧下肢自臀部以下牵掣性疼痛,直至足背,以下肢后外侧为甚,行走、受冷及劳累后疼痛加重。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炎。曾卧床休息及服用布洛芬、芬必得等,病情反复发作,即前来针灸治疗。初诊:左下肢行走时呈脚尖着地,咳嗽及屏气时疼痛加重不明显,腰椎棘突无压痛,颌胸试验阴性,大腿后侧及坐骨神经行走区域有明显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检查未见腰骶椎异常,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属于寒湿阻滞经脉之痛痹。治疗原则为通经活络止痛。取穴:左侧肾俞、秩边、委中、昆仑,以上各穴均采用温通法,先针刺肾俞,使针感向下传导至秩边,守气1分钟,再从秩边续针,使针感下传导至腘窝或足背,守气1分钟,再从委中针刺,使针感向传导至昆仑穴,守气1分钟,针刺昆仑,使针感传导至足背,守气1分钟,每穴留针20分钟,加艾炷,每日1次。当日针治后即疼痛大减,守前法三诊后症状完全消失。按:接气通经之主要目的即使被针穴位之针感传至病所,以疏通经络,畅行气血,治疗疾病。若针感未达病痛部位,应在针感所到之处,以接力赛之方式在本经或附近穴位针刺以续接经气,使针感传导至病痛部位。上接下引即通过经穴的层次接力传递,使经气或针感沿经脉循行,直达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郑老深谙其要旨,使气至病所,对寒湿阻滞经脉之痛痹确获良效。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