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医生,这些医生技术真好,简直是出现奇迹了啊!”盖北镇新河村64岁的村民沈彩娣一直念叨着这句话,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11月2日上午,沈彩娣已有岁高龄的母亲医院接受了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手术十分成功,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正在留院观察中,预计一周后就能拆线出院,过上正常的生活。
专家一致认为:
不动手术随时会心跳骤停
但手术也绝对是高风险
从10年前开始,杨早花就在吃治疗气急的药物,每次吃了会缓解一阵子。除了气急、偶尔会有短暂性眩晕,平时也没有什么大毛病,孩子们觉得母亲身体一直很硬朗。去年上半年,杨早花突然晕厥,摔倒的时候磕到头,缝了7针。与此同时,她开始嗜睡,慢慢地胃口也变得小了,平时爱吃的零食都吃不下了,这时候,家人觉得问题严重起来了,10月26日,赶紧把医院进行检查。此时的她,气喘已经非常严重,气喘费力、呼吸声音大、下肢水肿、咳嗽咳痰伴有肺部感染。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心内科陈建明主任医师发现,杨早花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两种疾病,心跳频率低至每分钟30多次,而正常情况下平均应有70多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很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她心跳骤停死亡,雪上加霜的是她还有心衰,年纪也非常大了,情况非常凶险。”陈建明主任将检查结果告知杨早花的家属之后,医院方面也非常重视,针对杨早花的病情,立刻安排医生专家团队进行多次会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病人心跳次数减少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装心脏起搏器。而心衰是要靠药物治疗的,如果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解决好,不仅会加重她的心衰,也会让她面临随时心跳骤停的风险。”情况显而易见,不做手术随时都有可能猝死,做手术也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手术。
对医生来说,为高龄患者做手术,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年龄大容易引发感染、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杨早花老人体态微胖,会给血管穿刺带来一定难度,同时因为年纪已达岁,血管容易扭曲,安装起搏器电极的过程更会极其艰辛,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出血、手术失败。但医生们知道,要为老人提供生命保障,只有做手术这一条路,所以他们默默扛起压力,把最好的解决方案告知家属。
家属意见统一:
医院的医生
就在上虞做手术!
10月28日,住在北京的医院探望母亲。大内科主任吕冰仔细地向沈斌兴介绍了老人现在的身体状况、手术的准备工作、手术的风险以及各项应急措施。耐心聆听之后,沈斌兴当机立断,要为母亲做手术,医院做!“我觉得医生讲的非常好,各方面都考虑到了。自己虽然一直住在北京,但我知道家乡上虞的医生水平也是很高的,在来这里之前我也做过功课,医院的专家咨询过,今天听了吕主任的方案,医院的专家讲的一模一样,让我心里很踏实。作为孩子,总想让老人家的晚年生活过得美好一点。”在得到老人及家属的同意后,陈建明立刻向院方汇报,得到手术批示。同时为杨早花加强心衰药物,使她达到符合做手术的指标。
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11月2日上午8点30分,杨早花进了手术室。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心跳骤停,陈建明先为她做了临时心脏起搏器手术,电极一段连着心脏,另一端连着体外的临时心脏起搏器,保障心脏正常跳动。紧接着就是第二个手术——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在X光的成像下,陈建明凭借37年的从医经验,准确找到静脉穿刺点,将细细的钢丝穿刺进血管中,直达心脏部位。通过钢丝的轨道,放进去鞘管,再将钢丝抽取出来。建立好鞘管轨道之后,就可以将心脏起搏器的电极通过鞘管,顺利放置进去。另一边,周金华医师在胸壁皮下切开4公分创口,将体积只有14cm3的心脏起搏器放入制作好的“囊袋”中,电极与起搏器连接成功,缝合创口,撤掉临时心脏起搏器,手术大功告成。
“我看老娘被推出来的时候,脸都是笑着的,现在她血压也正常了,呼吸也很好,麻药过后问问她也说一点也不疼,医生技术真的是太好了。”女儿沈彩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