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具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为0.1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有近百万个脑瘫患儿。每一个脑瘫患儿都会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类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周期比较长,家庭需要承受很大的经济及心里压力,康复效果不佳,步入社会后,社会参与能力差)。这类患者病因,症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难以找到固定规律,很难用一个技术达到治疗目的。很多标准,指南性的动作难以满足临床一线康复工作的需要。在临床康复工作当中我被同事和下属及同行称为“不按套路出牌的康复科主任”,在制定康复方案时,我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每一次的评估结果制定康复方案,很少用指南定康复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康复治疗方案与实际病情相符合,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
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又称litte病,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可导致脑瘫。患儿随意运动受到损害,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心里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一般从几个重点要素去确定此类疾病:(1)大脑在生长发育期受损,(2)病变是非进行性的(3).症状持续时间久,大部分终身无法恢复。
二、脑瘫的发病机制
脑瘫的发病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很多原因都可以构成其致病因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因素:1、出生前,母亲智力低下是脑瘫最重要的因素。母亲有癫痫病史,孕前甲亢。妊娠期的胎儿缺氧,缺血。孕妇有严重的高血压,高血糖,重度贫血,胎盘异常,吸烟等母体营养障碍等。遗传因素也是其致病易感原因。如近亲结婚。胎儿不足32周,出生体重低于2公斤等是脑瘫的重要危险因素。难产,迁延分娩,分娩外伤导致的颅内出血等。新生儿呼吸障碍,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等因素均可导致婴儿的脑损伤,是造成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出生前的脑损伤以发育不全为主,出生后的脑损伤以脑软化,硬化,瘢痕,萎缩等为主,未成熟儿可出现脑组织缺氧性坏死或白质软化。除脑萎缩或坏死,还有脑水肿,脑出血等。脑瘫患儿主要累及脑干,小脑,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聚集部位,也累及白质纤维。缺氧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其次是出血,外伤,感染等。缺氧可导致发育中的脑髓鞘形成不全。皮层及皮层白质下属脑血管边缘地带,缺血后白质受损。由于损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样,皮层运动区白质及脑室周围白质受累可造成椎体束损伤,临床表现是痉挛。胆红素增高时,有可能引起基底核受损,其表现为不随意运动型。早产儿受损部位一般较深,足月儿多波及浅层白质。
三、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脑瘫分型也在不断的改变,记得曾经分:软瘫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偏瘫型等,现在又有新的分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等。不管怎么分型,在确定基本病因后,我们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其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更好的生活为目的。结合我的工作经验简单说一下几个主要类型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发病率较高,多见。窒息与低体重是此类型患者的发病主要原因,损伤部位主要是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椎体束系统,伸张反射亢进,被动运动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肢体活动受限。上肢表现,肘和关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握拳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上肢活动笨拙,僵硬,不协调,下肢僵直,内收交叉,髋关节内旋,尖足等。自主运动困难。偏瘫型会有环形步态,因其患侧伸直难屈,行走需要将骨盆抬高,下肢做半圆形旋转等动作。用了加重,静态减轻。
(2)不随意运动型,病变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椎体外系。核黄疸为其隐匿病因。一般会有手足徐动,动作缓慢无规律,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不自主,不协调活动。累及全身。入睡后消失。四肢及头部不停晃动,自己无法控制。面部表情怪异,反复皱眉,眨眼,伸舌,缩舌等。由于面肌,舌肌,发音器官受累,故会有言语障碍并存,吐字不清,发音尖细,语速缓慢,停顿,类似于思考等,实际智力大多无异常。舞蹈动作,不自主动作多,稳定性差。震颤以身体某一个部分在一个平面内不随意的节率性的摇动为特征。有意识动作时会被抑制,多见无上肢。单存眼球震颤罕见,多于其它类型混合出现。
肌张力不全肌张力增强,被动运动时有抵抗,呈均匀的铅笔管状或齿轮状态腱反射不亢进,长伴有智力低下,情绪,言语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3)共济失调型病变在小脑及其通路上,多见于脑积水,颅脑外伤,脑炎或小脑肿瘤等后遗症。单纯性共济失调少见,以共济失调为主的脑瘫小部分。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的障碍造成不协调性运动,表现为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肌肉收缩速度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肌肉收缩不准确,从而不能正确的完成动作。行走步基宽,脚的着力点在足跟部,,腰椎过度前弯,躯干与四肢不协调,左右摇摆或向一侧倾斜,不能直行,醉酒步态,此步态睁、闭上眼睛时差异不大,指鼻试验,跟胫膝试验都难以完成。说话声音震颤伴有面部表情淡漠,面部肌肉表情比较僵硬,动作呆板,机械。
(4)肌张力低下型缺乏抗重力伸展能力,患儿呈低紧张状态,自主运动能力低下,抬头,做起来都困难,由于肌张力低下,患儿常呈仰卧位,四肢外展,外旋蛙姿势位,多为某类脑瘫早期表现,以后肌张力逐渐增强可转变为痉挛型或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5)混合型脑瘫各个类型症状混合存在者,称为混合型。主要以痉挛型和不随意型运动为主症状混合。
根据瘫痪的性质,程度,部位。按性质分类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上运动神经元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和肌源性。按程度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按瘫痪时的部位(痉挛型)可分单瘫,双瘫痪,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单瘫多见于运动区皮质病变。双瘫多见于高位精髓和脑干病变,也可见于内囊及周围神经病变。偏瘫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从皮质运动区以下至颈以上一侧椎体束损害均会出现。在延髓交叉以上病变,对策肢体出现偏瘫。高位精髓病变偏瘫在同侧。新生儿运动不受大脑皮质区控制。三肢瘫是三个肢体不完全性瘫痪。四肢瘫,运动障碍不对称地累及两侧肢体。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均属于四肢瘫,部分痉挛型的也可以考虑属于四肢瘫。还可以根据障碍程度分为轻、中、重。脑瘫还有很多的合并症状,智力低下是其常见的合并症状,但是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一般不会出现智力低下。导致智力低下的原因除了大脑受损的原因以外,还常与视力,听觉。认知,言语障碍有关。视力障碍也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其表现为眼球内视和屈光不正。少数有眼震,个别的全盲。偏瘫型可有同侧偏盲,视力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听力障碍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不随意运动型的最为多见。言语障碍,脑瘫患儿的言语缺陷与出生前后脑受损和受损后继发脑发育迟缓密切相关,也可以与听力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言语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成句说话。不能正确表达,有的还失语。不随意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常伴有言语障碍。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瘫和智力低下多见。脑瘫患儿还大多数有情绪或行为异常,一般认为于脑功能受损有关。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容易激动。有的情绪不稳定,时而开心,快乐,时而一言不发。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分散,自残等等。这些症状不随意运动型多见。还有的患儿吸允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免疫力低下,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等认知功能由大脑皮层控制,视觉,触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智力等方面的素质。脑瘫患儿经常有多方面的缺陷同时出现。
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能一概而论。由于类型,受损的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同一个患儿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也不尽相同。如何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治疗也是关系到患儿的远期恢复情况。一般表现,百天不能抬头,4个月后拇指内收,手张不开,5个月后不会伸手抓物。患儿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与正常同龄孩子。身体发僵,出生30天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便可诊断为脑瘫。反应迟钝,4--6个月不会哭,不认识人,面貌异常。头围异常,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吞咽困难。
脑瘫的诊断条件:(1)引起脑瘫的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要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因为脑瘫疾病复杂变化较大,叙述起来需要时间,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今后的共同学习过程中会继续谈到脑瘫患儿的评估及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待续)
文章由“全球康复资讯”整理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整理:全球康复资讯
全球康复资讯全球康复咨讯是康复医疗平台的第一网络媒体。包含康复新闻,康复科技,康复科普,康复教育,康复调研,康复专题,康复交流,康复金融,最适合医护人群和患者阅读的资讯精选。业务--长按此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专家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