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个小生命只有40多天大,皮肤白皙、面色红润、眼睛炯炯有神。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患有危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随时可能被死神夺走生命……
出生13天后,罹患“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新医院成功接受了高难度心脏畸形矫正术。通过克服术后败血症、脱机困难等一道道难关,小家伙已于8月31日康复出院。专家表示,这类患儿应及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其术后将与正常小孩无异。
新生宝宝患复杂先心病恐活不过1个月
今年7月10号,常德临澧县的田先生夫妇俩满心欢喜地迎来了自己的宝宝,并取名欢欢。然而没过两天,夫妇俩便发现这个孩子有些异常,“宝宝不仅全身发紫,经常喘气不赢,而且吃起奶来感觉十分费力。”
带着这样的疑问,医院为孩子作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被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重症肺炎”。医生告知田先生,欢欢的血氧饱和度始终波动在65%至70%之间,而正常值则在95%以上,因此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据了解,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是本应接在左心房的左、右4根肺静脉错搭在了右心房,使得本无接触的动、静脉血混流,一起输向全身,大大降低了血液含氧量,从而导致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发生。这类患儿通常活不过1个月。
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必须尽可能早地通过手术将异位引流的肺静脉进行改道,使其回流到左心房。因为只有将肺静脉与左心房吻合,才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通路,使患儿回归正常生活。
出生4天后,欢欢已出现重症肺炎,需要简易呼吸机进行辅助支持。7月19日,田先生夫妇带着医院,找到了心脏外科罗万俊主任和黄凌瑾副教授。然而此时,小家伙的病情已经越来越严重。在详细了解病情后,专家建议尽快为患儿作手术。
该院新生儿科岳少杰主任和余小河副教授对此高度重视,开辟绿色通道,快速接收患儿,并完成了大量的术前准备工作,终于稳定了患儿的基础情况,为下一步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
专家:要是再晚两天送来,便可能没得救了
出生后的第13天,欢欢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分水岭”。这一天,由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医院心脏外科罗万俊主任和黄凌瑾副教授主刀,成功完成了心脏畸形矫正术。
据黄凌瑾副教授介绍,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分为心上型、心内型和心下型三种。心上型和心下型操作难度都较大,本例患儿属于心上型,但其垂直静脉走形异常,属于少见的类型。为了确保手术效果,专家们在术中将患儿右心房横行切开,经过左心房后壁直至左心耳根部,切开左右肺静脉共干后,与左房后壁切口吻合。该术式不仅切口暴露理想,且能够准确控制吻合口的大小、长度和方向,使其符合正常生理连接结构,术后出现吻合口梗阻的几率也非常小。
然而,由于患儿年龄太小、体重太轻,这给手术带来了极大地风险。“新生儿的心脏通常只有鸭蛋大,而血管就更加微细,加之位置又出现异常。如此一来,包括麻醉、灌注、手术,甚至是术后监护,任何一环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黄凌瑾副教授如是说道。
最终,通过各科专家的密切合作,并凭借过硬的操作技巧,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我们每年都要接诊不少这类患儿,但由于目前相关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此治疗成功率可接近%。”罗万俊主任表示,这个孩子当时如果再迟上一两天送来,便兴许没救了。因此,我们希望患有类似疾病的孩子都能够及早得到正确治疗。
患儿术后出现败血症重症监护治疗重获新生
对心脏畸形的完美纠治仅仅是成功的开始,术后欢欢还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其中,最凶险的是病死率高达10%至50%的新生儿败血症。
由于欢欢术前重症肺炎并未完全治愈,加上手术创伤和再灌注损伤等引起的全身反应。因此术后第2天,小家伙即出现反应差、哭声弱、呼吸急促且不规则,以及体温不升、全身硬肿和呕吐、腹胀、腹泻、肝脾肿大等一系列新生儿败血症表现。
在黄凌瑾副教授和新生儿科岳少杰主任、余小河副教授的精心指导及胸外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为欢欢予以了机械通气治疗、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精心计算热卡、保暖、严密观察、反复评估改善情况……
在大家的精心照料下,欢欢终于拔除了嘴里的气管插管,并挺过了败血症、脱机困难等一道道难关。在小家伙满月那天,胸外ICU主治医师林国强还特地买来生日蛋糕,携全体医护人员为其庆祝。
通过术后4周多的精心护理,欢欢的心脏功能越来越好,肺部情况也已完全好转。渐渐地,小家伙的脸色变得红润了,在母亲的怀抱里,吃起奶来也变得有劲儿了。
用田先生夫妇俩的话说,此番宝宝能够获得第二次生命,是“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的喜悦”。
罗闻黄凌瑾周建辉
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