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起搏技术如同青年一样,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许多青年心血管医生对这一新兴技术抱有极大的热忱,积极地投身于生理性起搏的事业中。年11月7日,生理性起搏青年沙龙在上海交通大医院召开,会议主席医院宿燕岗教授及温州医院黄伟剑教授分别进行了简短的开场致辞,表达了对青年医生的祝愿和期待。
近年来,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方式备受瞩目,相关技术也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交通大医院邱朝晖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起搏治疗方案,积极开展了多种起搏相关技术。本次活动由邱朝晖教授和医院陈学颖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旨在为广大青年医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全面了解生理性起搏知识和技术。来自全国95个城市的一千余名观众在线观看了本次活动直播,网络访问量余人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午的专题讲座主要聚焦于生理性起搏的基础理论知识,由温州医院黄伟剑教授、医院赵冬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解玉水教授、医院李岩松教授、医院周根青教授、医院谢赟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医院幺天保教授共同主持。医院宿燕岗教授、温州医院黄伟剑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邱朝晖教授、温州医院苏蓝教授、医院陈学颖教授、医院侯小锋教授及浙江大学医院盛夏教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宿燕岗教授就希氏束起搏如何应用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左室导线植入失败或CRT无应答的患者,可单独采用希浦系统起搏;而对部分患者,也可使用希浦系统起搏联合左室起搏即杂交的方式进行CRT治疗。
目前国际上缺乏专门针对生理性起搏的诊治指南,中国学者在希浦系统起搏领域贡献突出,并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生。黄伟剑教授详细介绍了专家共识中希浦起搏的定义、植入流程、参数要求、适应证、导线插接与参数设置以及起搏的随访和程控等问题,并结合目前临床研究数据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接下来几位国内希浦系统起搏的知名专家围绕手术实际操作展开了规范细致的分享与探讨,苏蓝教授分享了希浦系统起搏术EP检查的准备和记录,对EP干扰的来源及排除方法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邱朝晖教授介绍了希浦系统起搏工具的选择和具体的操作步骤。陈学颖教授以病例为范本,列举了不同情况下希浦系统起搏心电图的特点。侯小锋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希浦系统起搏并发症的易感人群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预防、识别及处理相关并发症进行了讲解。盛夏教授分享了有关希浦系统起搏适应证的话题,并对不同患者如何进行参数的设置及程控随访进行了讲解。
学而致知,行而致远
手术演示医院李若谷教授、医院龚辉教授、医院黄冬教授、医院王忠凯教授主持。黄伟剑教授、邱朝晖教授和陈学颖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手术演示。第一例是黄伟剑教授和陈学颖教授共同完成,患者诊断扩张性心肌病,EF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QRS时限ms,采用电极左后分支起搏加左室电极冠状静脉前侧静脉起搏的方法进行心脏同步化加电除颤一级预防。第二例是89岁高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左室功能降低(EF32%),最终由邱朝晖教授完成左室间隔部起搏。第三例手术由陈学颖教授和邱朝晖教授共同完成,患者为86岁高龄,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术者采用了远端His起搏的方式,电极穿近端室间隔直接记录到H波,低阈值输出夺获His束,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病例讨论环节由医院郭志福教授、温州医院苏蓝教授、浙江大学医院盛夏教授、医院侯小锋教授、医院何浪教授、医院汪菁峰教授、医院吴献豪教授主持,医院的医生分别进行了病例分享。医院的赵冬冬医生结合病例探讨了左束支夺获的影响因素,医院的张魏巍医生分享了3例左束支起搏病例,医院的冯向飞医生带来了LBBP-ICD植入的病例,医院孙冰医生分享了深部间隔部起搏的病例,医院的张颖医生分享了2例传统起搏术后心功能恶化再行左束支起搏的病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吉炜医生分享了一例特殊的病例——使用左束支起搏治疗儿童房室传导阻滞伴左束支阻滞。各位青年医师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对左束支起搏的认识和困惑,与会专家对每位讲者的病例逐一做出点评和总结,让与会者都受益匪浅。
在起搏治疗领域,生理性起搏一直是从事心脏电生理工作专家学者的追求目标。中国拥有左束支起搏这一原创技术,生理性起搏的中国经验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次学术活动,有行业翘楚为青年医生展现了国内外现有的临床证据,还对相关诊治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也有现场真实病例分享和手术演示,使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生理性起搏的概念,有助其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为进一步的临床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扫码回看直播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生理性起搏青年沙龙”直播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