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左束支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诊断的传统标准包括:QRS波时限t≥0.12s;V5、V6导联R波宽大伴切迹;V1导联QRS波呈QS形或rS形;并有继发性ST—T改变。年Strauss提出真性左束支阻滞的新概念及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Strauss在传统左束支阻滞的诊断标准上提出3点补充意见:
①、V1、V2导联的QRS波呈QS或rS形,且r波0.1mV,aVL导联的q波<0.1mv。
②、QRS波时限男性≥0.14s,女性1≥0.13s。
③、在I、aVL、V1、V2、V5、V6等导联中至少有2个导联存在QRS波的切迹或顿挫(图1A)。
心电图发生机制
(1)、室间隔向量的改变:真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时,因左束支传导功能完全丧失,使间隔除极向量与正常时相反,即从室间隔下部右侧面穿过间隔,产生从右向左后的除极(上图1B)。
此时同时除极的右室游离壁与室间隔向量相互抵消,最终使V1导联记录的r波0.1mV或完全消失。当左束支残存传导时,间隔除极仍从左向右,再加上同方向的右室游离壁除极向量可使V1导联的r波幅度O.1mV。
(2)、QRS波切迹:从上图lC看出,真性左束支阻滞时,右室先除极,约占初始的40~50ms,然后经室间隔缓慢向左室传导,形成随后的左室除极波,故QRS波顿挫中的第一峰为右室除极波(上图1C),出现在QRS波的1/3处,第二峰为左室除极波,出现在QRS波的2/3处,两峰间距40~50ms。
临床意义
①、提高左束支阻滞诊断的特异性:传统标准诊断的左束支阻滞中,约30%的人为左室肥厚伴左前分支阻滞或其他原因形成该图形,属于假性左束支阻滞;
②、无残存传导:真性左束支阻滞因不残缺传导而使患者更易发生三度房室阻滞;
③、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真性左束支阻滞时双室电与机械不同步更明显,更易发生左束支阻滞性心肌病;
④、CRT可获显效:心衰患者伴真性左束支阻滞时,对CRT治疗可获显效,使治疗后LVEF值有望提高15%以上。
转发自心电图助手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