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系列重大事件波澜壮阔,以人民币贬值和股灾熔断开局,经过房价和商品价格暴涨,以美联储加息、钱荒债灾收官,这些重大事件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是什么?未来向何处去?本文旨在客观地回眸反思年重大宏观事件,以及展望宏观经济。
回顾年的中国经济,中观层面有几个现象超预期。
首先是审慎监管被放松,带动信贷显著扩张,房价大幅反弹。第二是在过剩产能还未完全消化的情况下,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回升。第三是环境恶化加剧,北方地区雾霾卷土重来,环保政策密集出台,执行力度不断加强。
从经济周期来看,我国已经出现“类滞胀”的苗头。经济增速延续年以来的下行趋势,通胀却一改年的下行态势,波动中上行。从金融周期来看,我国金融周期接近顶部。中美金融周期严重分化,美国上轮金融周期于-14年见底,新的周期已经开启。
这些现象到底是偶然的、互相孤立的,还是偶然中有必然、互相联系的呢?实际上,房价反弹、大宗价格起死回生和环保恶化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互相联系,并共同导致宏观层面的“类滞胀”,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周期上半场房价与信贷互相加强的顺周期性。国际经验显示,金融周期接近顶部时期,经济周期可能会出现“类滞胀”现象。比如,美国-年期间,经济增速趋势下行(日本上轮金融周期于年见顶),通胀稳步上升,而日本在-年之间亦出现类似现象。
往前看,经济形势将如何演变,政策何去何从?“类滞胀”是金融周期接近顶部的阶段性现象,但它本身可能引发货币紧缩,从而导致金融周期转向,进入下半场。“类滞胀”会持续多长时间,跟政策操作密切相关。如果房价与信贷的顺周期性能被打破,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将有助于调整经济供应端的扭曲,虽然需求一段时间内也会由此下滑。不管是应对阶段性的“类滞胀”,还是更长期的“需求之困”,根本出路在于结构性改革,尤其是税制改革,和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1、金融周期中“滞”从何来?
供需之弈,轮回消长。过去几年里,需求疲弱曾是困扰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但年供给约束可能再次显现。-年,在四万亿刺激下,信用大幅扩张,房价快速上涨,需求强劲,总需求增速高于GDP增速,供给约束突出,导致一个通胀上升的过程。但年之后,信用回归紧缩,总需求增速低于GDP增速,尤其是年。年以来,受益于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总需求与GDP增速之差明显收窄,年供应不足可能再次成为主要问题。
那么,供应约束加大的原因是什么呢?也就是“滞”从何来?首先,从人口结构来看,我国劳动人口于年出现拐点,之后快速下降,年进入负增长,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有一个累积的过程
房价和信贷互相加强形成的金融周期上半场中,土地和房产价格攀升导致资源错配也是我国潜在增速下滑的重要推手。与其他国家金融周期上行阶段相比,潜在增长率受拖累既有一些共性的因素,也有中国特殊的方面,包括土地价格上升对其他行业的挤压,地产与金融占用太多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制约。
另一方面美日金融周期上半场是以二手房交易为主,而中国金融周期叠加了城市化过程,以一手房交易为主。次债危机之前,美国二手房交易是新房交易的14倍,日本年之前二手房交易量是一手房的3倍左右,近几年更高,而中国二手房交易量总体上还远远低于一手房。也就是说,房地产繁荣拉动更多的是新建住房增加,并带动了与建筑相关的行业。
2、金融周期中“胀”从何来?
那么,金融周期中“胀”从何来?这也跟金融周期上半场房价大涨紧密相关,房价不仅直接影响CPI,还通过其他渠道间接传导至终端商品价格。值得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