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多见于睡眠醒后,颈部肌肉一侧,(或两侧)紧张痉挛、僵板、酸胀、疼痛,转动时活动受限。严重者疼痛剧烈,并向头部、背部及上肢放射,颈项转侧活动极度受限。本症多因睡觉时枕头高低不适,或躺卧姿势不良,肩部颈部感受风寒所致。轻者4~5天可自愈,重者可迁延数周。有的患者经常低头工作,或读书、写作伏案姿势不当,颈部肌肉慢性劳损,活动时姿势稍有不当,即引起肌肉紧张、疼痛及受限症状。亦有经常发病,形成习惯落枕者。还有一种因扭伤肌肉,或颈部突然扭转过度,造成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而致者,为颈椎半脱位,中医亦称之为“落枕”。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发生后应注意休息,积极配合使用针灸或按摩等各种调养方法。而关键还是要改变一些不良习惯,睡枕高低要适当(一般为0~2厘米高,以仰卧时颈部自我感觉无不适感为宜),养成良好睡姿,无论仰卧或侧卧都应使睡枕支托住肩部。同时要注意局部保暖,避免感受风寒。另外,需持续低头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段时间后抬头四顾,或自我按摩颈项部肌肉,以消除肌紧张。有落枕病史患者尤其要注意以上几点,避免形成习惯性落枕。
(二)心理调养法
采用自我暗示方法。认为自己颈项部经络通畅,供血充足,椎间盘坚韧有弹性,痉挛的肌肉逐渐放松、缓解,疼痛渐渐减退,消失,颈部可以转侧(配合缓慢的颈部转动)。体位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均可。
(三)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列缺、昆仑、丘墟、后溪、悬钟、落枕穴及压痛点。
(2)方法:每次取3~4穴及~2个压痛点,直刺进针(注意肩井可平刺,不可进针太深)。采用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每0分钟捻动次,留针及捻转针体时嘱患者配合缓慢地转动颈部。每日治疗次,一般2~3次即可治愈。
2.温针灸法
()取穴:风池、外关、肩井、天宗穴。
(2)方法:先以毫针刺穴,捻转泻法。然后用艾绒搓成0.8厘米直径的小球状,附着于针柄上端,点燃施灸,每穴5壮,每壮中间可间隔~2分钟,以免灼热难忍。最后捻转针柄,拔针即可。施术过程中嘱患者配合转动颈部,先向健侧后向患侧,缓慢进行。
3.梅花针打刺法
()取穴:风池、外关、肩、项后疼痛部位。
(2)方法:中度刺激,由内向外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次。
4.火罐疗法
()取穴:肩外俞、大椎、风门、身柱。
(2)方法:患者俯卧位,用酒精闪火法置罐于穴位上,留罐20分钟,每日~2次。
(四)按摩调养法
()准备手法:患者坐位。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中府、极泉穴各半分钟。阳溪、阳谷两穴可用拇、食指同时对按,曲池、小海两穴也可同时对按,并辅以腕、肘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按压极泉穴可以左手持握患侧上肢腕部,右手拇指采取压放结合的手法,一压一放,用力均匀柔和,反复2~3次。
(2)治疗手法:首先按压天鼎穴半分钟,再以拇指按压缺盆穴,然后向外上方约移动半厘米,向后下方用力按压半分钟;接着向上移至肩井穴,稍用力按压,再移至颈根部按压半分钟,开穴完毕。
术者左手放于患者头顶,使头向患侧偏斜。右手拇指由耳下沿胸锁乳突肌向下滑行至颈根部,向下横压,同时头逐渐向患侧倾斜,按压一分钟。起手时拇指向后推数次。
术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抱住患者头部两侧,向前上方托起头部,牵引颈部,在轻度牵引下先向健侧徐徐旋转45°,再向患侧转向45°,再转回中立位,使头部微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各一次,再慢慢放松牵引力量。
术者立于患者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于患者头顶推向患侧,右手扶按健侧肩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分离,以牵拉左侧颈部。然后再施法(同上)于患侧。然后以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同用旋转揉患侧颈后部肌群,再以右手大鱼际揉搓肩颈根部。反复持续多次。
每日按摩次,~2次即可治愈。
(五)熏洗调养法
落枕洗方:伸筋草、海桐皮、秦艽、当归、独活、钩藤各9克,红花、乳香、没药各6克。
用法:上药放脸盆中,加水煎煮5分钟,离火后先以药气熏蒸患部2~3分钟,再以毛巾蘸药液,敷洗患部,每次20~30分钟,药液变凉时可重新加热。每日2次,每剂药可反复使用2天。熏洗时除可稍用力按压患部外,还需配合颈项侧转活动。
(六)体育调养法
颈部体操,由4节组成。
()第节,颈部前屈后伸运动。放松站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亦可取坐位)。首先做深吸气,吸气时尽量使颈部前屈,将下颌贴近胸口;随后做深呼气,呼气时缓慢抬头后仰,使颈部充分后伸,如法做前屈后伸运动各4次。
(2)第2节,颈部侧屈运动。姿势同前,配合呼吸,吸气时头颈向左屈,呼气时头颈回归正中位;再吸气时头颈向右侧屈,呼气时再回至正中位。左右各做4次。
(3)第3节,颈部伸展运动。姿势同前,配合深呼吸。吸气时头颈尽量向左前方伸展,以下颌贴近左肩外侧,呼气时回至正中位;再深吸气时头颈尽量向右前方伸展,以下颌贴近右肩外侧,呼气时回至正中位。左右各4次。
(4)第4节,颈部回旋运动。姿势同前。头颈先向左作小回旋,再向右做小回旋,各4次。继续左右各做大回旋转侧各4次。注意回旋运动时用力须缓慢、均匀,不宜过快、过猛。
本法可于病中及病愈后施行。坚持运动,对于加强颈项肌肉力量,保护颈椎有良好的效果。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及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诸如压迫、刺激、失稳等损害所发生的以颈、肩、臂部疼痛、麻木或眩晕、瘫痪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以颈肩臂疼痛多见,故又称颈臂综合征。可因颈椎先天畸形、颈椎管狭窄,或肝肾亏虚,筋骨衰退等引起,亦可因急性颈椎外伤,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及附近部位疮肿所致。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以下七类:①软组织性;②神经根性;③脊髓性;④骨关节性;⑤椎动脉性;⑥交感神经性;⑦混合性。临床所见,神经根性占大多数,颈椎间盘突出所致者仅占5%,而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累则较少见。神经根性临床表现,疼痛多局限于一侧,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常为刀割或烧灼样痛,可由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和手、手指放射,有时可放射到头、耳后、背、胸部。有麻木、发凉、沉重或虫爬等感觉。咳嗽喷嚏、大便用力或上肢伸展、头颈部过伸、过屈等活动,均可诱发或加剧疼痛。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者。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头痛”、“眩晕”等病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发病后应注意休息,积极治疗。而调养的关键在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及复发(发作),这一点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对本病的起居调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防止外伤。由跌仆、碰击、挤压等所致颈部外伤性疾患,应彻底治愈,防止形成慢性劳损而引起反复发作。有些外伤不易引起注意,如坐车打瞌睡,遇急刹车时头部突然前倾后仰可造成颈椎损伤。父母生气时随意击打、推踢孩子的头颈、肩背部等,亦可致颈部损伤,以及一些体育运动损伤等,均可使颈部深层肌肉、韧带和关节囊受到损害,引起椎间失稳而易发展成颈椎病。
(2)纠正生活上的不良姿势。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故预防慢性劳损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措施。生活上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纠正不良姿势对预防颈椎病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俯卧睡姿必然扭曲颈部,易伤害~4颈椎;长期驼背工作、生活,导致背弓大而使颈腰弓加深,从而伤害颈椎的关节囊和韧带,致颈椎失稳而发病。长期使用高度不合适的睡枕,及由于睡姿不良而睡枕没有完全支撑头枕部或颈肩部,不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都会伤害颈椎的韧带和关节囊,成为颈椎病的直接病因。因此必须纠正各种不良习惯和姿势,提倡“保健枕调养法”(见后)。
(3)老年人的预防。50岁以上的人,脊椎已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存在,更需注意预防。除注意睡姿与枕头高度外,天气寒冷时要注意保暖,减少缩颈耸肩、弯腰等不良姿势,与别人谈话,看书报和电影、电视时,防止过分弯曲背脊,无论坐、立、卧等各种活动,都要重视保持脊椎的正直,以免诱发颈椎病。
(4)注意体育锻炼。青壮年可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状况和兴趣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拳术、健身体操和游泳等。老年人已有椎间结构变性的,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跑和跳,以免引起椎间关节错位或滑脱而发生本病,可选用太极拳、广播操、快步走(双手摆动大步走)或倒行、气功等活动。
(二)心理调养法
主要采用自我暗示方法。认为自己颈部关节稳固,肌肉有力,骨质健壮,脉络通畅,气血和平。确信自己有足够的抗病力,颈部疼痛逐渐被局限、减轻,一天比一天感觉良好。
(三)药物调养法
基础方:熟地30克,肉苁蓉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2克,玳瑁30克,豨莶草30克,威灵仙8克,骨碎补8克。
本方以补肾气、强筋骨、通经络、活气血而止痹痛立意,临床上如证属虚寒者,需加制川乌、桂枝等药;兼有热象者可稍加羚羊角、水牛角,老桑枝之类;兼脾虚气弱者宜加党参、白术;兼失眠梦多者可加酸枣仁、珍珠母等。
(四)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取穴:相应病变颈椎夹脊、大椎、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养老等穴。
针法: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针次或隔日次,0次为疗程。
其中颈椎夹脊穴用0.5~寸毫针,进针时针尖微向脊柱斜刺,当触及椎体时,将针稍提起,再将针身弯向正中,使针尖呈垂直刺入,针感向颈肩部放射。并可加温针灸。大椎穴用2寸毫针直刺,刺入时针尖微斜向上,深~.5寸,局部酸胀感向两肩或背、肩胛部放散;风池穴用2寸针刺,针尖向对侧眼眶斜刺,深~.5寸,使局部产生胀感并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放散;外关用3寸针向上斜刺,进针.5~2寸,当出现酸胀感向上肢扩散时,再大幅度捻针数下,力争使针感传至肘、肩部;养老穴取穴时,必须屈肘,掌心对胸,刺时可向内关方向斜刺,进针~.5寸,使手腕产生酸麻感,并尽量向肘、肩传导。
2.耳穴按压法
取穴:颈椎、后项、肩、肾。
方法:常规贴压王不留行籽于所取穴上,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药籽3~4次,每次5分钟左右。5日更换药物次。
3.温针灸
主穴:病变颈椎夹脊、大椎、肩髃、曲池、三里、绝骨。
配穴:身柱、肾俞、环跳、阳陵泉、肩井、天宗、阳池、中渚。
方法:每次选4~6个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毫针常规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不动,将长2厘米的艾绒段点燃后套在针柄上(燃端在下),为壮。每针每穴施灸2壮,每日或隔日次,0次为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隔姜灸
取穴:同温针灸。
方法:每次选3~6穴。取鲜生姜切取厚约0.3厘米的薄片,用针刺穿数孔,上置一枣核大小的艾炷,放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稍稍提起,稍停后,再放下施灸,直至皮肤潮红湿润为止。每穴每次3~6壮,每日灸治次,7~0次为疗程。
(五)按摩调养法
本病应用按摩手法治疗,多能收到良好疗效。本文介绍的按摩手法以牵引为主,有整复椎体滑脱,扩大椎体间隙,消除肿胀,分解粘连,缓解神经根压迫和交感神经刺激症状,解除肌肉和血管痉挛等功能。但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注意排除禁忌证如颈椎结核、肿瘤等病;二是手法必须温柔和缓,操作耐心细致,禁用猛烈急骤地旋转扳动头颈的手法,以免造成骨折、脱位,引起颅底血循环障碍的危险。
.准备手法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身侧。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穴各半分钟。
2.治疗手法
()按压天鼎、缺盆穴各半分钟。
(2)按压缺盆穴后,拇指向外上方移动约半厘米处,向后下方再按压半分钟。
(3)术者拇指沿两侧颈后肌向下滑行至大椎穴处,两拇指指端相对,用力横向按压,患者头部同时后仰倾斜,按压半分钟,然后在两侧肩上部由颈根部至肩井穴处分3点按压。
(4)按压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譆穴各半分钟。
(5)术者左前臂肘屈,自后侧插于患者右腋下,右手持患腕略向下压,左前臂用力向上向外提肩牵引分钟。
(6)按压极泉、曲池、小海穴各半分钟。
(7)术者左手四指搭于右肩上,拇指顶于肱骨颈后侧。右手持腕向前外侧拔伸,同时左手拇指向前顶送,患肢再向后伸,反复数次。
以患肩为中心,右手持腕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数次。再持腕用力向前拔伸数次。
(8)术者两拇指放于颈后侧,两指相向,由上向下滑行,两拇指对挤3次。
(9)术者两拇指放于大椎穴两侧,先向中线推挤,再滑向上,继而向下用力按压半分钟左右,起手时向上压挑,并向外旋转放松。
(0)术者立于患者背侧,两前臂尺侧置于患者两肩上。用两手掌托住两侧下颌,拇指顶于风池穴处,用力向上拔伸头部,使头稍向前倾。拔伸分钟后逐渐放松,拇指在原处向外旋转。然后两拇指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至第七颈椎平面为止,反复2~3次。
()嘱患者用两手用力抓住坐凳,术者用两手抱住头部两侧,拇指置于耳后,向前上方牵引颈椎。半分钟后在牵引下,将头先向健侧徐徐旋转45°,在徐徐转向患侧45°,然后转回中立位。在轻度牵引下将头前屈、后伸,继而在稍前屈位,将头再作左右旋转各次,速度可稍快些。最后全部放松,回复原位。
(2)术者立于健侧后外方,左手扶于头顶,右手扶于患侧肩顶部,两手做相反方向分离,以牵引其患侧颈部。同法施于对侧。
(3)术者两拇指在颈后肌两侧向中线对挤,并向下滑行,至第七颈椎平面止,反复2~3次。手法宜轻快。
(4)术者两拇指放于第一胸椎棘突两侧旁开厘米处,两拇指向中线挤压,至中线时,拇指向上外方施转。下移至第二胸椎平面操作,直至对挤至第十二胸椎平面为止,反复2~3次。手法要求深透流畅。
(5)术者两手分别搭于两肩根部,拇指在肩后侧,四指在肩前侧,两手用力抓捏两肩部肌肉,并向外侧滑行抓至肩峰为止。反复3~4次。
手法治疗结束。
(六)热熨调养法
处方:生乌头(川乌、草乌均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30克药粉和以大葱50克,鲜生姜5克捣泥调糊,用纱布包好,蒸热,熨于阿是穴及颈椎两侧夹脊穴,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七)洗浴调养法
本法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温经止痛之功效。
处方:伸筋草2克,五加皮2克,制乳香2克,制没药2克,秦艽9克,当归9克,红花9克,土鳖虫9克,路路通9克,骨碎补9克,桑枝9克,桂枝9克,川乌9克。
用法:上药加水毫升,煮沸20分钟,滤去药渣,浸洗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2次,7日为疗程。每剂药可用2日。洗浴中及浴后避风寒。
(八)保健枕调养法
人的一生有/3的时间卧床。患者若能在睡眠时进行治疗,则治疗时间既长,效果又好,且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是最理想的时间选择。一般习惯用枕睡觉时,枕支重点为颅的枕骨结节(仰卧)和颞骨翼(侧卧),在头颅重心线上,颈椎无依托或牵引力,故颈椎不正直,长期则会引起颈椎劳损。若将枕支点移近颈项部,让头颅重心线在枕支点的远端,则此枕一方面可对抗支撑头重,同时产生分力使颈椎正直,维持一牵引力,经测算可获牵引力2~3公斤,这对颈椎病卧床牵引治疗已足够,且此法持续治疗时间长,无牵拉不适感,易于接受,若能养成习惯,则对颈椎病这样的慢性病,既防且治,令人终身受益。
睡枕调养法除要调整睡姿外,睡枕的制作也很重要。下面介绍两种睡枕:
()长圆枕:作为头颅支撑物的睡枕要有一定硬度,受压变形则使支重点移位而失去效果。枕的长度为40~50厘米左右,直径0~2厘米(可根据本人颈部长短选择,以自感舒适为好)。使用时还可在圆枕下垫一厚2~3厘米的薄枕,以保持头颅正直。
圆枕在耳下方,尤其侧卧时压住外耳道,耳内会嗡嗡作响,难以入睡,故侧卧时枕支点可放在耳下后方乳突部或下颌部位,习惯后便可无碍。
(2)药枕:即以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温经止痛的药物充填睡枕,在长圆枕的基础上,可取得更佳效果。
处方:当归、羌活、藁本、制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地龙、血竭、石菖蒲、灯芯草、细辛、桂枝、丹参、防风、威灵仙各克,乳香、没药各克,冰片20克。上药除冰片外共研细末,和入冰片,装入枕芯。
(九)体育调养法
本病的体育调养,应以肌肉锻炼为主,颈椎锻炼应禁止。因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盘已退变,椎体有增生。若进行颈椎锻炼,会使椎间盘加重负荷而增加损害,还会使突出物对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增加摩擦而加重症状。故颈椎锻炼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是有害的。
肌肉锻炼主要包括锻炼僧帽肌的肩部耸动,锻炼三角肌的抬臂运动,及上肢运动。另外还可以两手自我按摩颈后肌群,在按摩下轻缓地活动颈部。其他颈椎的大幅度前俯后仰及左右旋转都是不适宜的。
(十)气功调养法
()预备式:站立或坐位。颈部放松,自然呼吸,两目平视。
(2)疏导风池:以两拇指按风池穴。吸气时和呼气时各轻揉5次,共4息。再以两拇、食、中指挤捏,轻叩风池穴30次.
(3)推导天柱:头微低,以一手四指面在颈后正中,呼气时由上向下推抹7次,吸气时暂停,共做8息。
(4)推导血浪:用右手四指指面从颌下顺胸锁乳突肌推抹至锁骨处。呼气时做,吸气时停,男先推左侧,女先推右侧。
(5)转颈导气:吸气时头颈从左前转至后,呼气时回转;再次呼吸向右侧前后转颈。共8次,注意呼吸缓慢均匀。
(6)与颈争力:两手十指交叉抱于后项,吸气时两手用力向前拉,头颈向后抗力,并仰视。呼气时放松。共9息。
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骨质增生症为“腰椎退行性(肥大性)骨关节病”之俗称,是中老年人常患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常累及负重和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主要病理改变以退变和骨质增生为主。临床表现:早期患者自觉腰部有僵硬感,以晨起为重,活动后稍减,但劳累后则酸痛加重。逐渐表现为间歇性腰背酸痛、沉重,活动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偶尔可至小腿,腰前屈或搬重物、坐势不良、床垫太软等均可加重症状,但未发作间期可完全正常。少数病人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刺激症状,急性发作或症状加剧时甚至可卧床不起。患者多在30~40岁以上,男多于女。
本病属于中医“腰痛”、“骨痹”等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以使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减轻压迫症状,阻断恶性循环。一般需卧床~2周。缓解期要注意腰背部功能锻炼(参见体育调养法一节),有些病人由于顾虑被“骨刺”刺伤,不敢正常活动,影响治疗和康复,这种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
另外还应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风、寒、湿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疼痛。
(二)饮食调养法
处方:山羊(黑者为佳)血毫升,过路黄根克,白酒毫升。
用法:新鲜山羊血凝固后切成小薄片,晒干,与过路黄根共同浸泡于白酒中,一周以上可饮用。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药物调养法
处方:熟地45克,鹿含草30克,骨碎补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5克,肉苁蓉5克,莱菔子6~9克。
用法:每剂煎煮3次,得滤液共毫升,分三次服,每日一剂。
(四)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取穴:相应夹脊穴,殷门,委中,人中。
针法:各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病情较重者每日针治次,一般隔日治疗次为宜。0次为疗程。
其中殷门穴用强刺激,直刺2~3寸,局部有麻电感,针感放散上至臀部,下至足底;委中直刺0.5~寸,有热胀感上至腰部,下至足心传散;人中穴横刺从上向下刺入,进针0.5~寸,针感以局部痛感为主,捻转时有酸胀感。其它夹脊穴可进针~.5寸,有酸胀沉重感放散整个腰部。
2.回旋灸法
主穴:患病椎体及附近阿是穴(压痛点)、大椎、大杼、阳陵泉、悬钟、曲池。
配穴:风池、命门、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风市、合谷。
方法:每次选主穴3~4穴,配穴2~3穴。将燃着的艾条在皮肤上方往返回旋熏灸,每穴每次0~5分钟,每日灸次,0次为疗程。各疗程之间间隔5天。
(五)按摩调养法
临床症状不甚严重者,采用保守疗法和按摩疗法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痉挛,调整关节突扭错,分离局部粘连。手法如下:
.准备手法
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按压太溪、解溪穴,提拉踝关节,按压足三里穴,牵引、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腱,按压风市、冲门、环跳穴。各穴位、部位操作均为分钟。
患者俯卧位。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穴各分钟。
2.治疗手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夹持患者右足踝部,左手掌搭于右患肢膝关节的前侧。右肘屈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肢背侧插入,搭于左前臂中/3处。此时术者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分钟。然后以右手掌托住小腿后侧,左手掌托住股骨大粗隆,以强力屈曲髋、膝关节,以左手拇及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联合腱向后推捺,并向前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并嘱患者用力屈伸蹬空,反复3~4次。
患者俯卧位。术者以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旋转揉按,至骶髂关节平面为止。反复2~3次。同法施于对侧。
术者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腰4~5平面之两侧骶棘肌外缘,同时向中线挤压。待拇指分别推到骶棘肌肌腹中部(相当于大肠俞穴)时,拇指依皮肤之滑动,向下稍滑,并持续用力按压至最大指力约半分钟,再用力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揉按。
术者两拇指沿骶棘肌向下移动至髂骨后上棘内缘,相当腰5骶平面关元俞穴,用力向下按压半分钟。
术者两手拇指置于腰5骶平面骶棘肌外缘,稍向内推即用力向下按压,持续半分钟后,拇指向上滑动并向外旋转放松。
患者两手攀住床头,一助手站在床尾,持握患者两足踝上部,徐徐向下牵引半分钟,此时术者右手掌搭于腰4~5平面之背侧,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上,两手掌重叠在患者腰部左右揉,反复4~5次,最后再用力按压一次。再揉再按压,反复3~4次。揉时应使患者腰部带动躯体、肢体放松式动。
患者侧卧位,患(右)侧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髋膝关节屈曲位,放于左下肢之上,右上肢放在背后。术者立于背侧,左肘放于右肩前侧,右肘置于右髂骨翼后侧,左肘向后,右肘向前,用力向前后相反方向突然斜扳。同法施于对侧。注意用力适中,不可过猛过大。
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小腿立于床上。术者左手插于两膝腘窝下使双膝并拢。右手持握双侧踝前部,将患者两足同时抬起,使膝关节作正反方向旋转。然后术者左前臂横压于双膝下部,强屈膝、髋关节,在强屈下推向外侧,再拉至内侧,再移至正位强屈。最后分别牵引双下肢,并使双下肢作屈伸活动。同时患者配合手法作自由蹬空动作。
最后重复做准备手法一遍,结束手法。
(六)贴敷调养法
取穴:病变椎体及附近阿是穴。
处方:鹅不食草2克,透骨草2克,木泽兰0克,生川乌克,马钱子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用60克,先以毫升水煮开后,将其炒5~8秒,再加45%酒精(白酒)20毫升调匀,装入纱布袋,待温度适宜时贴敷穴位上,以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每日次,每次敷2~3小时,3天更换一次药料,仍同法使用。6次为一疗程,各疗程间宜间隔3天。
(七)热熨调养法
处方:桃仁50克,红花75克,川芎50克,牡蛎00克,地龙50克,冰片5克,炮山甲50克,没药50克,木瓜75克,草乌40克,炙甘草5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视病变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适量白酒、老陈醋各半,调糊,外敷于病变局部,约0.5~0.7厘米厚,上覆以塑料薄膜或不吸水纸,以防过早干燥,外用纱布绷带固定。或缝制内衬塑料薄膜的方形纱布袋,上留口,将药糊装袋,紧贴于患部,于布袋两边各系两根布条束定于腰腹部。每次敷7小时,每日次。在外敷期间,每日两次以电熨斗放于药袋上热熨,温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过热则移开,再凉再熨,每次熨5分钟左右。
熨贴过程中可有皮肤瘙痒等反应,多属正常。若属严重皮肤过敏(溃烂、肿痛等)则停用本法。
(八)洗浴调养法
处方:山楂25克,五味子25克,川椒25克,赤芍5克,红花5克,生川乌0克,生草乌0克,甘遂0克,芫花0克,透骨草20克,苍术5克,老陈醋克。
用法:上药共切碎,以纱布包裹,放入毫升水中,浸泡20分钟,煮沸25分钟,纳入陈醋。待温度适宜时洗浴患处。每次45分钟,每日2次。
本方具有舒筋活络,祛淤止痛,软坚散结,除湿散寒之功效,对于骨质增生症控制症状继续发展有较好效果。
(九)体育调养法
本法宜在其它调养法之后进行,一则增强锻炼效果,二则可以减少疼痛等不适。
.俯卧位
()患者双下肢交替做后伸上举动作。
(2)腹部垫软枕,两上肢外展,两手抓握住床边,双下肢(或单肢交替)同时做后伸上举动作。逐渐可于踝部悬吊重物,做抗阻力性后伸上举锻炼。
(3)姿势同上,双下肢固定不动。上身逐渐向后抬起做背伸运动;熟炼后,再于前臂部悬吊重物,做抗阻力性背伸运动。
(4)两上肢后伸,两下肢及上胸部同时离床,做背伸运动,如是维持数秒后,再行恢复俯卧位休息片刻。再重复数次。
2.仰卧位
()头和四肢支撑过伸法:即以头、肘及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做过伸锻炼。
(2)头和双足支撑过伸法:即以头和双足为着力点,两上肢置胸前方,用力将大腿和躯干抬离床面作过伸锻炼。
(3)双手和双足支撑过伸法:以两手掌和双足为着力点,头部、胸部和大腿均离开床面做过伸运动。此动作难度较大,如能力不支,因人而异可适当调整幅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间盘髓核脱出症,系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因某种原因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和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本病主要由于椎间盘本身发生退行性变,加上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感受寒湿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主要表现为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神经痛,或呈轻微钝痛,或呈急骤锐利的刺痛样,休息后可缓解,活动时加重,弯腰、下蹲、举物、咳嗽、喷嚏及大便用力均可加重。并可见感觉及运动异常,患者常有主观麻木感,局限于小腿外侧、足背、足跟或足跖。本病多见于20~40岁男性青壮年人,男女比例约0~30∶,发病部位以腰4、5椎间最多,腰5骶次之,腰3、4较少。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腰腿痛”和“闪腰岔气”等病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急性期及缓解期发作时,首先强调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2~3周,可使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关节间隙开大,使局部的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阻断恶性循环,使早期突出之椎间盘,特别是幼稚型有可能获得还纳复位。即使不能还纳,也可以防止神经根部的粘连现象,从而使症状得以改善。卧床休息期间可配合其它调养方法,以促进康复。但须注意避免大强度、剧烈的劳动或活动,如负重、弯腰、长距离行走等,应使腰背肌群保持松弛状态。此外,还要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风、寒、湿等不良刺激。冬季或腰部有冷感、沉重感的患者可自制一宽20厘米左右的棉(或毛)带束腰。
卧床时体位一般以自我感觉无痛苦为宜,也可采用仰卧位,腰部下垫薄枕,如此可以保持腰生理前突,对于缓解腰背肌紧张度,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另外,睡卧硬板床效果更佳。
(二)药物调养法
本病多归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不足,外受风寒湿邪而致。故治宜补肾气,强筋骨,活气血,止痹痛为主。处方:
熟地30克,肉苁蓉30克,鸡血藤30克,淫羊藿2克,玳瑁30克,豨莶草30克,威灵仙8克,骨碎补8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剂。
证属虚寒者,加制川乌2克,桂枝2克,牛膝5克;兼有热象者加羚羊角3克(磨冲),水牛角5克(先煎),老桑枝2克;兼脾虚气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者,加党参2克,白术2克,云苓9克;兼失眠梦多者,加炒枣仁9克,珍珠母5克,随证加减。
(三)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主穴:肾俞、白环俞、关元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配穴:腰2~5夹脊穴、上髎、次髎、秩边、承山、昆仑、悬钟、足临泣。
方法:每次选主穴3~5个,配穴2~3个,强或中度刺激,使麻电感向远端放射。其中,肾俞穴直刺,微斜向椎体,深.5~2寸,局部酸胀感或麻电感向下放散;白环俞直刺~2寸,针感同肾俞穴;关元俞向椎体斜刺~.5寸,局部酸胀感向下腰部扩散;环跳穴直刺,针尖向外阴方向深刺2~3.5寸,麻电感向下肢放射;承扶、殷门直刺2~3寸;委中直刺0.5~寸,有热感下散至足底;阳陵泉直刺,针尖向胫骨后缘方向斜下刺入,深~3寸,麻胀感向下放散。
急性期每日治疗次,好转后隔日或2日次。
2.梅花针打刺法
取穴:胸2~5夹脊,腰骶部,疼痛部经脉循行周围。
方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中度刺激,尤以夹脊穴为重点,使皮肤潮红、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置火罐于局部,留罐0分钟。如能拔出少量黑色瘀血则疗效更佳。去罐后局部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每日或隔日治疗次,0次为疗程。
3.耳穴压豆疗法
取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双侧耳穴,以大小适当的胶布固定。然后按压0.5~分钟,手法由轻到重,至有热胀感或疼痛感。每日可自行按压3~4次,每次2分钟左右,每5天更换药籽次。
4.艾灸疗法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八髎、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配穴:肾俞、腰阳关、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绝骨、足临泣、神阙。
方法:每次选3~5个主穴,2~3个配穴,用艾条连续熏灸0~20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治疗次,7~0次为疗程。每疗程间应间隔3~5天。
(四)按摩调养法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中,目前仍以按摩最为有效。除成熟型外,均可采用本法,以助还纳髓核,解除压迫,缓解和消除症状,坚持治疗,最终达到康复之目的。
.准备手法
患者仰卧位。以右侧为例。按压大溪、解溪穴各分钟。牵拉、提拉踝关节,按压足三里穴分钟。提拉股四头肌联合腱,按压风市、冲门穴各分钟。
2.治疗手法
()术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腋下挟持患者右足踝部。左手掌搭于患肢膝关节前侧,右肘屈曲,以前臂背侧从患肢小腿背侧插过,搭于左前臂中/3处。用力夹持患肢向下牵引分钟,然后以左手拇及食指捏住股四头肌联合腱向后推按,再向前提拉,同时屈曲膝关节,身体稍用力下压。反复~2次。
(2)患者侧卧位,背向术者,左腿膝关节屈曲位,右下肢伸直位,右臀朝上。术者屈曲右肘,右手握住左上臂作为支撑力。左手向后牵拉髂前上棘。术者以屈曲的右肘尺骨鹰嘴尖端压放在患者右股骨大粗隆尖端上部约半寸处,用力按压半分钟。
然后术者右肘仍以原式放于环跳穴,用力按压半分钟。
(3)患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分别按压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穴各半分钟。
(4)术者两拇指相对,按压大肠俞,其余四指并拢,附于腰两侧作协力,按压时用力方向为向中线及下方挤按,由最轻至最大指力,持续约半分钟,再向上推挤,并向外旋转,逐渐放松压力,拇指在原处轻轻按揉。
(5)接上式,术者两手下移至骶骨后上棘内缘,相当腰5骶椎体平面的关元俞,用力向下按压半分钟。此处拇指直压直起,不移动,不旋转。然后拇指在原处轻轻按揉。
(6)术者两手拇指置于腰5骶平面的骶棘肌外缘,稍向内推挤即用力向下按压,持续半分钟,拇指向上滑动并向外旋转放松。
(7)术者以左手掌根沿右侧背伸肌,自上而下用力旋转揉按,至骶髂关节止。同法施于对侧。反复~2次。
(8)术者两手拇指呈水平相对位,分置于第胸椎棘突两侧旁开2厘米处,向中线挤压。挤压至中线时起手,同时拇指向上外方旋转。顺延而下,每一椎间关节两侧均以同法挤按,至腰5平面止。反复2~3次。
(9)术者右手手掌放于患者腰4~5平面之背侧,左手掌搭于右手背上,两手重叠在患者腰部做摇摆推按,带动患者上身及下身摇动,反复4~5次,最后再用力按压次。再摇动,再按压,重复2~3次。
(0)令患者双手攀抓住床缘。术者能站在患者足端,以双手握持患者两足踝部,用力向下牵引分钟,再突然向下,发力抻拽次,然后放松。
()患者侧卧位,右侧在上,左下肢放于伸直位,右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放在左上肢之上,右上肢放在背后。术者立于背侧,左肘放于患者右肩前侧,右肘置于右臀后,左肘向后,右肘向前相反用力,先轻缓,至斜扳至最大限度时再突然发力。同法施于对侧。用力应适中,不可过猛过大。
(2)患者仰卧位。术者以拇指按压冲门穴。用力宜轻缓,采压放结合法,放手时有热感传至足底。
(3)术者以右腋夹持右足踝部,向下牵引。然后以右手持握足踝上部,使患肢作膝关节屈曲活动,反复4~5次。
(4)患者俯卧,术者以双手掌在患者腰、背部作摩、按、揉、擦等放松手法。最后双手五指收拢,以空心掌叩拍腰背数次收势。
疗程:每日或隔日治疗次,4日为疗程。各疗程间应间隔3天左右。治疗期间要注意起屈调养,保证休息,以防加重或复发。
(五)牵引调养法
骨盆兜带牵引,适用于本病不宜于推拿及其它疗法的患者。每侧重量5~0千克,逐渐增加牵引重量,以不使患者感到疼痛难忍为度。每日上、下午各次,每次牵引半小时至小时。一般牵引3~4周。
(六)贴敷调养法
取穴:命门、肾俞、阿是穴。
贴敷方:元胡5克,杜仲0克,官桂5克,羌活5克,干姜5克,牛膝5克,附子0克,乳香5克,樟脑3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用白酒调成糊状,或加凡士林制成膏剂,摊于适当大小胶布上,贴敷于穴位上,外再覆以塑料纸,绷布包扎,胶布固定。3天换药次,5次为疗程。
(七)熏洗调养法
熏洗方:乳香9克,没药9克,落得打9克,川乌6克,草乌6克,秦艽9克,鸡血藤9克,干毛姜9克,川当归2克,川断9克,海桐皮9克,地鳖虫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2克。
用法:上药盛于铁质脸盆内,加适量水煎煮至沸5分钟,离火,以药气熏蒸患部,待温度降至手可忍受时,以毛巾蘸药液洗处,以腰部正中、两侧及患侧臀部为重点,可结合以揉、擦等手法,用力适中。每次洗20~30分钟,每日次。每剂药可使用2~3次。
(八)体育调养法
自我功能锻炼也是本病调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下介绍的腰部体操,如能坚持不辍,对促进本病的康复与防止本病的发生均有良好效果。
()腰部前屈后伸运动: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稳,双手叉腰。然后稳健地做腰部充分前屈和后伸各4次。运动时要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
(2)腰部侧屈运动:两足分开,与肩同宽,直立,双手下垂伸直。腰部做左侧屈,左手顺左下肢外侧尽量向下,还原。然后用同样姿势做右侧屈。左右各4次。
(3)单腿伸腰运动:取立正姿势。先以右腿为支撑点站稳,左腿伸直向后抬起,同时挺胸,还原。同法右侧伸腿抬起,左右各4次。后抬可至最大限度。动作转换越慢效果越佳。
(4)腰部回旋运动: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直立。腰部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各次。然后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顺逆交替回旋8次。
腰椎管狭窄症构成椎管的骨性组织或软组织,造成椎管神经通道(椎管的侧隐窝部)或椎间孔狭窄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突出就可以造成椎管及神经根的通道、孔道的狭窄。但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很典型,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故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而不能诊断为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腰椎管狭窄症的骨性发病原因之一。腰椎管狭窄症主要症状为:缓发性持续性的下腰和腿痛、间歇性跛行、向下肢放射痛、小腿或足部有麻木感,腰部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迟钝以及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等。治疗上必须区分轻重缓急,辨证施治,可用手法、固定、休息、功能锻炼、药物、理疗及封闭治疗。严重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可手术治疗。
腱鞘炎腱鞘炎,或称狭窄性腱鞘炎,是常见的手部疾患,多发于手腕桡骨茎突部及拇指与中指。发于拇、中指的拇长屈肌腱和屈指肌腱的狭窄性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扳机指”。本病多由腕、指部过劳或运动损伤,使肌腱在腱鞘隧道中频繁活动,长期磨损;以及寒凉刺激等因素,使肌腱与腱鞘发生炎性变、水肿,久之机化,肌腱肿胀变粗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腕部桡骨茎突部慢性疼痛,进行性加重,可放射至全手、肩部和肘部。拇指无力,拇指及腕部活动障碍。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局限性压痛,皮下可触及一豌豆大小如软骨样硬度之肿物,狭窄严重时可触及摩擦感。少数拇、中指可变为弹响指。病久大鱼际有轻度萎缩。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伤筋”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首先必须设法消除或减少原发病因刺激,如调换某些工种(机械重复的手指、腕部活动,如包装工作等)、改掉不良习惯(如捻响手指等)、避免长时间持抱小孩、物品、拧洗衣物等。如不能调换工作,也要注意工作一段时间后,让手腕部休息,自我按摩及手部体疗操锻炼等。另外患本病后要注意避免冷水刺激,以免加重症状,并积极配合其他调养方法。
(二)心理调养法
采用自我暗示疏通法。患者取任何体位均可,心神安定,闭目冥想,自我感觉经脉中气血充盛鼓荡,由指端及前臂向患部相对冲激,逐渐消除阻滞,气血畅通,通则不痛,局部疼痛减轻乃至消失,指、腕关节活动亦灵活便利。同时感到有大量血细胞聚集在患部,炎症被逐渐抑制、消除,肿胀渐消。
(三)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阳溪、列缺、合谷。
针法:阿是为主穴,针刺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透刺2~4针。阳溪穴可直刺0.3~寸,局部有酸胀感。列缺穴针刺时针尖向外,进针0.5~寸,局部酸胀感。合谷直刺0.5~寸,亦可针尖向手指或腕部斜刺(随病变所在部位而定),可有针感(酸胀麻电感)向指尖或腕、前臂放散。
每日或隔日针刺次,0次为疗程。
2.耳穴按压法
取穴:耳部相应部位、神门、皮质下。
方法:常规消毒双耳廓,在所取穴位上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揉按两次,每次3~5分钟。5日一换。
3.隔姜灸
取穴:阿是穴为主穴。配穴可取列缺、阳溪、阳池、腕骨、合谷。
方法:取鲜姜切0.3毫米厚薄片,置于穴位上;捻制圆锥状艾炷若干,置姜片上点燃,每次选2~3穴,每穴施灸5~7壮,每日~2次,5次为疗程。
灸后可用消毒纱布敷盖局部,防止感染。
若腱鞘严重狭窄,纤维变性明显,针灸若干疗程,效果不明显者,可行手术松解。
(四)按摩调养法
本病早期采用推拿治疗疗效较好。病程长者,推拿治疗疗程较长,也易反复。治疗期间应减少腕指部活动,配合中药浸洗,以促进局部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本文介绍的按摩方法,有止痛消肿,剥离粘连,撕裂狭窄,恢复滑动的作用。但取得疗效的程度,与病理变化之轻重,术者手力的大小,次数之多少有一定关系。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手法治疗
()准备手法: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天鼎、缺盆、中府、极泉穴。顺序操作,用力宜均匀适当,每穴按压半分钟左右。
(2)治疗手法:术者先以一指禅推法在患侧桡骨茎突部周围推动约3~5分钟。
术者以右手食中二指夹持患者拇指近侧节,用拇指及食指持握其他四指向下牵引。
在右手的牵引下,术者将患腕向尺侧极度偏曲,左手拇指压于桡骨茎突部之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长肌的腱鞘。拇指用力向掌侧推按、挤压,手腕同时向掌侧屈曲,继而背伸。随后拇指在原处轻轻揉按。
在腕部涂以红花油,从第一掌骨背侧,行擦法,直至前臂,以热力深透为度,然后再以搓、揉、抖拉上臂和腕部,结束治疗。
2.拇长屈肌腱和指长屈肌腱的狭窄性腱鞘炎的手法治疗(以拇指为例)
()准备手法:同。
(2)治疗手法:术者以左手握腕,右手拇、食指呈前后位捏住患指,做对抗牵引。
术者左手拇、食指用力捏住患指掌骨头两侧,右手拇及食指呈前后位仍捏住患指近节远端,两手做对抗牵引,牵引时屈曲其掌指关节。
术者左手紧握整个患指,以右手拇指指前部在鱼际部,即狭窄腱鞘的前侧上下捋按,再做三点按压,反复3~4次。
在牵引下,右手拇指压于狭窄部。术者左手紧握患指向外侧旋转,同时右手拇指用大力向内上方推挤其狭窄部。此动作必须两手协调进行,右手拇指向外上推挤时力度要大。然后以右手拇指在患部轻轻揉按半分钟结束手法。
(五)体育调养法
本病宜坚持进行手、腕部功能锻炼:
()腕背伸掌屈法:腕关节用力反复做背伸、掌屈动作,左右各0次。
(2)合掌压腕法:屈肘,前臂贴于胸前,指尖垂直向上,合掌挤压双腕。用力由缓而重,由重而缓,持续分钟左右。
(3)手指屈伸法:同时屈曲各指关节,呈握拳式,再突然用力同时伸直各指,呈掌式,反复0次。
(4)手指分合法:手指伸直并拢。先用力做五指分开动作,再用力做五指并拢动作,反复0次。
(六)药物熏洗调养法
处方:桂枝2克,桑枝2克,干地龙2克,土地狗2克,地鳖虫6克,独活2克,秦艽2克,紫藤枝2克,山麻黄2克,钩藤2克,鸡血藤2克。
本方功能活血荣筋,通络止痛,温经止痉,祛寒化邪,对伤筋关节涩滞、肿胀疼痛、筋络挛缩等有较好疗效。
用法:上药共入盆中,加水煎煮至沸,患部在盆上以热药气熏蒸若干分钟,离火待温度适宜时浸洗患部0~5分钟。每日2次,每剂药可使用2~3日。
(七)敷贴调养法
处方:生栀子0克,生石膏20克,桃仁9克,红花9克,桂枝9克,土鳖虫6克,蓖麻油适量。
用法:上药研末调匀。用75%酒精浸湿,小时后加蓖麻油调糊。敷于患部周围,上覆塑料纸,外以胶布固定。隔日换药次。
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肱桡滑囊炎或网球肘,是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本病多见于需经常、反复旋转前臂,用力屈伸肘关节的作业人员,如木工、水电工及网球运动员等。由于长期劳损,局部肌腱肌纤维轻微撕裂使局部出血呈无菌性炎症,发生粘连,或关节滑膜嵌入肱桡关节间隙,从而引起肌肉痉挛,局部疼痛并沿伸腕肌放射性串痛。临床表现:发病较缓,多无明显外伤史而有经常使用肘腕的劳损过程。患肘后外侧酸痛,局部微呈肿胀,尤其在旋转、背伸、提、拉、端、推等动作时疼痛加剧,沿伸腕肌向下放射,严重者可涉及前臂和肩部。前臂旋转及握物无力,但上肢垂直位提起重物时,疼痛并不明显。本病多见于男性中年人。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之“伤筋”范畴
(一)起居调养法
本病调养的关键一点是要注意肘部休息,避免经常、反复的肘关节活动,如旋转、屈伸等。急性期肿胀疼痛明显者应限制肘部关节活动,以免加重病情,不利于康复。另外,要注意局部保暖,可戴护肘。
(二)药物调养法
急性期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者,治宜祛风除湿,通络消肿。处方:老桑枝30克,路路通30克,羚羊骨8克,地骨皮30克,忍冬藤30克,威灵仙8克,云苓皮30克,川萆薢30克,炒山甲2克,蜈蚣3条。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剂。
(三)针灸调养法
.毫针刺法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合谷、手三里、曲池、外关。
针法:阿是穴可用针多向透刺,或穴多针透刺,用捻转泻法。手三里可直刺~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前臂。合谷穴直刺0.5~寸,局部有酸胀感,上传至肘、肩部。曲池可直刺透少海,深2~2.5寸,局部酸胀,或有触电感上至肩部,下至手指尖;亦可直刺,进针后微斜向远端,深.5~2.5寸,得气后,大幅度提插数下,可向前臂扩散,或上达肩部。外关穴可直刺~.5寸,或透内关,局部可有酸胀感。每日或隔日治疗次,0次为疗程。
2.三棱针刺拔罐法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方法:选准压痛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对准穴位用三棱针迅速刺入约半分至分,随即迅速退出,以出血为度。动作要求快速、灵活。然后用闪火法拔罐,留罐3~5分钟,拔出少量黑血为佳。每3~5天治疗次。一般治疗3次即可。
针刺时不可过猛,防止刺入太深,伤口过大,损害其他组织。
3.耳穴压豆法
取穴:肘关节,肾上腺,顶叶(相当于神门外)。
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双侧耳穴(可用小块胶布固定),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4次,每次2分钟。王不留行籽可5天更换次,5次为疗程。
4.毫针加灸法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肘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方法:除阿是穴外,每次选2~3穴。选准阿是穴后,局部常规消毒,用2寸针于穴位周围围刺,针与针间隔~.5寸。再取2寸毫针直刺于其他穴位上。然后用药艾条熏烤压痛点及其他穴位,以病人能够忍受为限,至皮肤潮红为度。留针5分钟后起针。每日治疗次,5次为疗程。
(四)按摩调养法
按摩是治疗本病较好的方法,对病程短者疗效更佳。病程较长而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手法:一指禅推、按、揉、弹拔、擦。
(2)取穴: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天鼎、缺盆、中府、极泉穴。
(3)治疗手法:首先按顺序在所取穴位上分别按压半分钟。合谷穴用力勿过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限。极泉穴可采用一压一放手法,即按压片刻后抬手,再次按压,反复2~3次,可有热流经肘传至手部。其他穴位于按压之外尚可结合轻揉。
患者坐位,术者坐于患者病侧(以右侧为例),呈45°斜位。开穴后,先以一指禅推法沿肱骨外上髁向前臂往返推3~5遍,再在局部弹拔5~0次。
术者右手以四指在前,拇指在后的姿势持握患者腕部,使患者右前臂呈掌心向上的旋后位,左手握患肘,掌心托在肘后侧,以拇指压于肱骨外上髁,其余四指放于肘内侧,作为拇指的对抗力量。术者以右手逐渐屈曲患者肘关节至最大限度,左手同时用力按压患者肱骨外上髁,沿肱骨外上髁上缘缓缓地向前滑动弹拔,同时后旋前臂逐渐伸直其肘关节,左手拇指沿外上髁前缘向后,顺原路拉回揉。然后术者仍以左手托患肘后侧,右手持患者前臂旋转活动肘关节。患者疼痛较重时,可重复以上手法一次。术者把患者手腕部夹持于腋下,令患者坐定,进行牵引。在牵引下两手掌在肘内、外两侧揉搓数次。最后,在肘外侧涂以红花油,以右手大鱼际擦揉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以热力深透为度。然后双手持握患腕,以抖拉前臂及肘关节结束手法治疗。
每日治疗次,7次为疗程,各疗程之间间隔2~3天,直至疼痛消失为止。治疗期间应注意停止或减少伸腕肌的活动,否则不易治愈,且易复发。
(五)熏洗调养法
处方:艾叶、透骨草、秦艽、桑枝、五加皮、赤芍、防风、刘寄奴各5克。装入纱布药袋内。
用法:用脸盆加适量水,煮沸药物3~5分钟,将患肘悬置盆上方,以热气熏蒸患处周围数分钟,取下脸盆,边熏边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肘浸于药液中揉擦洗浴,每次30分钟左右。药液变凉时可重新加热。每日~2次。每剂药可用2~3日。
(六)贴敷调养法
取穴:曲池、肘髎、阿是穴。
方法:制取葱汁、蒜汁和生姜汁各毫升,米醋毫升,灰面60克,牛皮胶20克,风仙花汁00毫升。先将前4种汁液混合加热,熬至极浓时,加入牛皮胶溶化,再入灰面搅匀,加风仙花汁,略熬成膏,取下待凉。再取约8平方厘米大小胶布数块,将膏摊于胶布中央,分别贴敷于穴位上。日换。必要时可再加固定。
(七)体育调养法
()前伸后屈法:直立位,两退叉开,与肩同宽,两臂下垂,两手握拳,然后两拳交替上抬,向前打出,左伸右缩,右伸左缩,做肩与肘部的前伸后屈运动。并配合呼吸,反复多次。
(2)弯腰肩部回旋法:两腿叉开站稳,腰前屈站稳,患侧上肢下垂(注意肌肉放松),以手引力,作顺、逆时针方向划圈,由小到大,由慢而快,反复多次。
(3)上肢回环法:直立位,两足分开同肩宽,健侧手叉腰,患侧手握拳,整个上肢在外侧做顺、逆时针方向抡臂划圈的回环动作,由小到大,由慢而快,反复多次。
(4)摸壁压肩法:患者面对墙壁,两足分开站立,用患侧手扶墙壁,逐渐向上摸,至最高时做压肩动作,并可以用健侧手放于患侧肩上辅助下压。反复多次。
(5)后划臂法:患者取站立位,微向前弯腰,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双上肢同时做向后划水动作,反复多次。
(6)肘部屈伸法:坐位,患肢放在桌面或枕头上,握拳用力徐徐屈肘、伸肘,反复多次。
(7)前臂旋转法:患者取立位或坐位,屈肘90°,掌心向上,做前臂旋前、旋后动作,反复多次。亦可握拳旋前,松手旋后。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湴鍧鐧界櫆椋庢不鐤楀尰闄㈢殑涓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