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课时量: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光的全反射;
②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③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②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和能力;
③通过猜想、探讨、归纳、总结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
③呵护学生探究生活问题、探索真理的理念,鼓励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临界角的反射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等于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等于或者大于临界角时就发生全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
全反射的应用,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如:光导纤维、自行车尾灯、海面及沙漠上的海市蜃楼现象等。
四、教具
全反射演示仪、光导纤维演示仪、多媒体教学系统、自制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
①分析、归纳法
②实验探究法
③多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六、教学流程图
实验探究一(全反射演示仪)
①通过全反射演示仪演示入射角逐渐增大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变化关系。
②通过Flash动画更清晰的演示各光线的强弱变化关系。
(让学生了解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第三节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
1、全反射:
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越来越强,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折射角增大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说明:注意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临界角
凡是光从光密介质(即折射率高的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即折射率低的介质)时,只要入射角大于某一数值,在他们的界面上都会发生全反射,这个数值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
临界角的计算:sinI=1/n
说明:介质的折射率越大,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
补充现象:入射角越大,则反射光线越强,折射光线越弱,直到没有。
思考:一束光线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是否一定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学生回答)
3、全反射条件;
1、光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C
4、光导纤维的结构与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84-85页
人们设计出用光密介质制成的纤维状的东西来传导光信号,光纤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光纤也叫做光导纤维。
光纤是一种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如图所示,其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之间,有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在光纤内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截面上发生全反射,因此,光信号能携带着数码信息、电视图象、声音等沿着光纤传输到很远的地方。
实验探究二(光导纤维演示仪)
如果将光导纤维聚集成束,使其两端纤维排列的位置相同,具有亮暗色彩的图像就可以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医学上用光导纤维制成内窥镜,用来检查人体胃、肠、气管等内脏的内部情况。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像无线电波那样作为一种载体来传递信息。载有声音、图象以及各种数字信号的激光从光纤的一端输入,就可以沿着光纤传到千里以外的另一端,实现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是容量大、衰减小、抗干扰性强。例如,一路光纤的传输能力理论值为20亿路电话或一万路电视;而“国际通信卫星6号”也只能传输3。3万路电话或4路电视。
光纤通信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信息科学的发展:互联网、光纤电话、有线电视等,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距离因此拉近了,信息检索的效率提高了。要想知道某种信息,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即可得到互联网上所有此类的信息。另外,由于光晶体管的问世,大容量、高速度的光计算机也有望在21世纪初得到广泛应用,这都离不开光纤的使用。
5、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
▼▼▼▼▼▼▼▼▼▼▼▼▼▼▼▼▼▼▼▼▼▼▼▼▼▼▼▼▼请同学说出身边有哪些现象与全反射现象有关。
(如:自行车尾灯、研磨好的金刚石晶莹闪烁、海面及沙漠上的海市蜃楼现象等)
Flash动画模拟海市蜃楼现象并解释成因。
(说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三)、新课小结
▼▼▼▼▼▼▼▼▼▼▼▼▼▼▼▼▼▼▼▼▼▼▼▼▼▼▼▼▼1、全反射现象及发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
2、临界角及公式
3、光导纤维和海市蜃楼等物理现象
▲▲▲▲▲▲▲▲▲▲▲▲▲▲▲▲▲▲▲▲▲▲▲▲▲▲▲▲▲(四)、思考与研讨
▼▼▼▼▼▼▼▼▼▼▼▼▼▼▼▼▼▼▼▼▼▼▼▼▼▼▼▼▼1、①如下图中的S是一个水下的点光源,想一想,在水面上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②请定性画出图中各光线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③若水的折射率n=1.33,光源距水面的距离为1m。求出水面上能看到点光源S的面积。
2、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是出现在顶角为97.6°的倒立圆锥里,它的原因是什么?在鱼看来岸边的景物是什么样的?
▲▲▲▲▲▲▲▲▲▲▲▲▲▲▲▲▲▲▲▲▲▲▲▲▲▲▲▲▲(五)、布置作业
▼▼▼▼▼▼▼▼▼▼▼▼▼▼▼▼▼▼▼▼▼▼▼▼▼▼▼▼▼①P第4题
②物理学习册上的灵活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有这样一些重点: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要强调它们的相对性。
2、要让学生能够较快的判断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折射线靠近法线还是远离法线。
3、对于光从介质社射入真空这种情况,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
基于这些要求,我分别设计了各自的方法:
要学生能够理解光疏和光密的相对性,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事例来分析,我列举了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从水中射入玻璃中、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等例子让学生来判断;然后再单独拿出一个玻璃介质,问学生这算是光疏介质还是光密介质,学生基本能够判断。
对于第二个要求,我画出了光从外太空射入大气层中光线的偏折情况,随着大气层密度越来越大,光线的偏折情况也越来越明显,这样就很容易看出光线从光疏介质到光密介质的偏折情况;然后再列举几个事例让学生判断,反映很好。
对于临界角的计算,由于只要掌握从真空到介质中的情况,所以比较简单。
如果有条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课堂上做那个小制作,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样既体现了物理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参与。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涓尰闄?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涓撶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