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6月22日,由医院病理科主办、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协办的第三届“消化道非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高级研修班”成功召开!
此次研修班邀请到刘秀丽教授及国内知名病理专家,通过讲座和阅片的形式,系统地由理论推及实践。此次研修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名病理同行参与,并得到了参会者充分的肯定和赞誉。下面文章是由会议内容整理成的精华版,值得细细阅读。
文献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年1月第4卷第1期
作者:黄艳薛玲周炜洵许晶虹刘秀丽
作者单位:医院病理科(黄艳);医院病理科(薛玲);医院病理科(周炜洵);浙江大医院病理科(许晶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免疫及实验诊断中心病理科(刘秀丽)
通信作者:刘秀丽
本文总结了消化道黏膜正常组织学、消化道黏膜损伤模式,并提出消化道非肿瘤性活检组织系统化评估方法与病理诊断思路。
随着胃、肠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化道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已成为病理科最常见的病理诊断之一。病理医生对肿瘤性活检组织非常重视,并且能够通过应用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等方法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而对消化道非肿瘤性活检组织,如何做出对临床医生有指导意义的病理报告却存在困难。本文对消化道非肿瘤性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思路进行阐述,旨在加深病理医生对其理解和认识。
一、消化道黏膜正常组织学
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和肠,三者的正常黏膜在组织学上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1,2,3]。
1.食管黏膜:食管黏膜被覆非角化鳞状上皮,由基底层、棘层及表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一般4~5层细胞。乳头是固有层向鳞状上皮内延伸,乳头高度一般不超过上皮层的1/2,见图1A。成人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不超过6个/高倍镜视野(HPF)。
图1正常消化道黏膜组织病理图(HE×40)A:正常食管黏膜被覆非角化鳞状上皮,由基底层、棘层及表层细胞组成;B:正常胃窦黏膜的胃小凹与腺体的比例为1∶1;C:正常小肠黏膜的隐窝基底紧邻黏膜肌,绒毛与隐窝的比例为3~5∶1;D:正常结肠黏膜的隐窝基底紧邻黏膜肌,隐窝结构规则均匀
2.胃黏膜:胃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及胃窦,表面被覆的都是胃小凹黏液柱状上皮,不同的是固有层内腺体不同。贲门处胃黏膜腺体主要是松散排列的黏液腺;胃底和胃体处的黏膜腺体是泌酸腺,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胃小凹与腺体的比例为1∶4;胃窦处黏膜腺体主要是幽门腺,胃小凹与腺体的比例为1∶1,见图1B。
3.肠黏膜: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组织学结构基本相似。隐窝基底紧邻黏膜肌,绒毛与隐窝的比例为3~5∶1;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每个上皮细胞内小于25个淋巴细胞;黏膜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肥大细胞(十二指肠处密度最高);Brunner腺仅见于十二指肠;淋巴小结在回肠末端处最显著。正常小肠黏膜组织见图1C。
结肠与直肠黏膜组织学结构相似。隐窝基底紧邻黏膜肌,隐窝结构规则均匀,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出现轻微隐窝结构改变;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右半结肠明显,淋巴小结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潘氏细胞在成人仅出现在右半结肠及横结肠,儿童可见于降结肠以远处;右半结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炎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左半结肠多;左半结肠杯状细胞和黏液吞噬细胞于远端逐渐增多。
肠道准备及肠镜操作可导致结肠黏膜的改变,表现为黏膜内灶性炎性细胞聚集,间质水肿,血管充血或出血,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轻微表面上皮退变及再生,积气囊肿。正常结肠黏膜组织见图1D。
二、消化道黏膜组织非肿瘤性损伤模式
根据活检组织的病理特点,我们把消化道黏膜组织非肿瘤性损伤归纳为8种模式,见表1,图2。不同器官可出现同一种损伤模式,例如乳糜泻在食道、胃、小肠及结肠均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器官也可呈现不同的损伤模式,如克罗恩病,在食管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性食管炎;在胃主要表现为局灶增强性胃炎;在小肠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肠炎;在结肠可表现为肉芽肿性肠炎。
图2消化道黏膜组织非肿瘤性损伤模式病理图(A、C、D、E、F:HE×;B、G、H:HE×40)A: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式,结肠隐窝上皮凋亡(箭头示),固有层炎性细胞少;B:缺血/毒性模式,结肠固有层玻璃样变性,隐窝萎缩;C:急性肠炎模式,结肠上皮及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正常;D:慢性肠炎模式,结肠隐窝结构分支变形,幽门腺化生(箭头示);E:嗜酸性粒细胞肠炎模式,结肠固有层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淋巴细胞肠炎模式,小肠绒毛萎缩,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箭头示);G:胶原性肠炎模式,结肠上皮损伤脱落,上皮下胶原带增宽(箭头示);H:混合性肠炎模式,小肠固有层内大量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箭头示)
表1消化道黏膜组织非肿瘤性损伤模式
三、消化道黏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思路
首先判断是正常黏膜还是病变黏膜,然后判断病变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若是肿瘤性病变,需要判断是原发还是转移,是否癌前病变,如低级别异型增生和高级别异型增生。若是非肿瘤性病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评估,从而判断黏膜损伤模式,缩小鉴别诊断范围。
1.观察表面上皮及隐窝上皮的改变:上皮细胞的损伤具体表现在胃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内黏液减少,细胞由高柱状变成立方或扁平状。肠黏膜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减少或缺失。上皮糜烂及溃疡形成,但需注意与肠道准备及肠镜操作造成的上皮剥脱相鉴别,后者上皮无损伤,上皮内无中性粒细胞,底部也无纤维素渗出。注意观察上皮细胞有无坏死及凋亡、隐窝上皮有无萎缩、隐窝内有无坏死细胞碎片;上皮内有无炎性细胞、病毒包涵体;有无上皮细胞化生、左半结肠潘氏细胞化生及小肠或结肠幽门腺化生;有无隐窝上皮反复损伤及不完全再生导致隐窝缩短、萎缩及分支。
2.观察间质的改变:注意上皮下有无胶原带,黏膜固有层有无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固有层内纤维、肌纤维有无增生。
3.观察炎性细胞类型及分布:主要注意观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上皮样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间质浸润属异常分布,此时应观察其分布是在固有层还是隐窝上皮内,是黏膜上半部分为主还是整个黏膜层;(2)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隐窝基底部与黏膜肌属异常分布。此外,浆细胞缺乏或者明显减少也属异常,常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若肉眼无法判断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是否增多,则需高倍镜下计数个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的个数,并计算每个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的数目;(3)上皮样组织细胞:正常情况下固有层内无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若上皮样细胞聚集超过5个且境界清楚,则称为"上皮样肉芽肿"。上皮样组织细胞成片分布时,需要加做特殊染色,如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等寻找病原微生物;(4)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固有层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但不伴有上皮损伤及上皮内浸润,不弥漫成片,否则需要鉴别以嗜酸性粒细胞肠炎模式的一系列病变;(5)肥大细胞:若成片分布或变成梭形要考虑有无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4.观察血管及淋巴管的改变:注意血管有无扩张,有无纤维素样坏死,有无血栓;淋巴管有无扩张,淋巴管内有无组织细胞聚集。
5.其他:观察有无病毒包涵体(腺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有无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有无异物沉积(铁、钙、钡及药源性晶体)等。
综上所述,消化道黏膜组织非肿瘤性病变主要的形态学改变为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及各种形式的再生修复,归纳为非肿瘤性的8种损伤模式,这些损伤模式多样且复杂,因此,病理医生需要对活检组织进行系统化全方位评估,识别不同损伤模式,并进行长期反复训练,才能培养对活检组织切片抓住要点的职业素质,逐步提高消化道非肿瘤性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水平。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原文可通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