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揉腹推腹可以解决很多慢性病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也可敲打胃经,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爱出现这种症状的,多是有事儿总闷在心里的人。这种人肠胃时常会出现问题,或痛、或胀、或腹泻。他的痛点在较深层的地方。   有的人肚子痛点很多,能用“推腹法”推开的多是暂时的气结,还有用此法推不开的,通常这是气滞时间很长,已经有瘀血阻滞其中了。这时,可查看痛点压在何经的通路上,只要敲打和按摩大腿上这条经的穴位,就可帮助打通瘀滞。在敲打和按摩时也可同时在腹上痛点针刺或拨罐。还有的人,肚子软软的,按压哪里都不痛,但是仍然会觉得腹中闷胀不舒,这通常是中气不足,气血过少造成的。   还有人胸窝下用手一推,咕咕有水声。开始时水声很小,推的地方还有些痛,这是“浊气裹水”,越推水声越大,打了几个嗝,或放了屁以后,整个肚子就成了水声一片。这时是把死水给推活了,很快就可以从膀胱排出了。这种浊水你不将它排出,它可以长期停在胃肠之间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行。为什么有些人,不爱喝水呢?是因为本来就有水堵在胃肠之间,下不去,如再要按西医的倡导,每天喝几千毫升的水来排毒,那就先水中毒了。所以喝水能排毒也可中毒,还是要因人而异的好。二、腹病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内科:胃脘疼、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便秘、溏泄、腹痛、腹胀、失眠、手足寒凉、中风后遗症等。对肝硬化引起的腹胀有很好消导作用。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儿科:腹泻、便秘、食积、奶积、遗尿、惊风等。   伤科: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等。三、揉腹的方法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早晨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36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36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第二种揉腹的方法:三线按摩法三线:左胸至肚脐;心口至肚脐;右胸到肚脐。手法:站立或仰卧,全身放松,两只手首尾重叠贴于腹部,分别沿上述三条线缓缓下推,每条线连续做三次再按下一条线,直至腹部发热为好。提醒:动作要缓和,呼吸要自然,力度要适中,可以解开衣服也可以和衣按摩。按摩前最好排空小便,进食过饱时不要马上进行,局部皮肤感染者、腹腔内急性炎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专业的推拿师傅做经络疏通和腹部推拿

中医常说的“气血”、“瘀血”、“气滞血瘀”到底是什么1、气血中医理论中,经络是密布全身的“能量管道”网,与血管相随,经络里“走”的是“气”即“精气”(“能量”),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心脏泵血只提供血液流动的动力,而血液对身体的滋养是靠经络内之“气”推动的,正常情况气与血相互依存不可分,“血兮气所依,气兮血所附”。又“血为气母”,“气”(“能量”)又来源于血液,血液为“气”提供营养、补充消耗。“气”在五脏里存储并分别归属不同的特性(经脉的五行特性),由五脏统领并由经络疏布、推送到全身发挥各自的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正常情况下,血液是“气”的载体,“气血”指血液和“气”共同对人体的滋养能力的统称,故中医在诊断、治疗、养生保健里都是称“气血”。西医没有气血这个词,只有物质上的有形“血液”,因为西医里没有中医“气”的概念。2、瘀血在现代汉语里,“瘀”同“淤”,淤血,在西医里指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扩张的小经脉或毛细血管内形成经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比如受外力侵害导致皮下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形成的淤青、器官内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的肺淤血和肝脏淤血等等。淤血的后果取决于器官或组织的性质、淤血程度和时间长短等因素,常见后果有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等,严重时导致脏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在中医理论里,瘀血完全是另一种含义:瘀血不是真正的“血液”的淤积或流动受阻,中医的瘀血特指“离经之血”(可理解为“游离”于经脉之外的血),即与血液与经脉分离的状态。如果局部血液里没有经脉提供“气”,血液对身体就没有滋养作用(提供养分和排除废物),成为“无用之血”,就是“瘀血”。“瘀血”在体表或器官上看不见但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如中医指明某些地方发生“瘀血”,必定形成隐患或已经引起身体的病变,假如用现代仪器检测甚至解剖观察,并不会有血液循环的明显问题,也没有血管破裂。中医的“瘀血”概念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而经络理论则提供了诊断和治疗方法,即使隐患已经变成疾病,也是如此。“瘀血”产生的原因是经脉(或经脉里的“气”)出了问题,即“经脉不通”造成的(所谓“不通”是指经脉里没“气”或“气”太弱)。人体的疾病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与经脉密不可分,故中医里有“学医不明经脉,开口动手便是错”之说。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里的病理状态的描述。“气滞”指经脉里“气”运行不畅,“气”缺乏或堆积;“血瘀”指“气滞”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即形成“瘀血”。外力或外伤引起的血液淤积即淤血也会导致“气滞”,血液是“气”的载体,有形的血液循环受阻自然也会引起“气滞”。不太重的外伤导致的“气滞”是暂时的,人体会自动用堆积的“气”去“冲击”受损处,重新恢复受损的功能。比如外伤引起血管破裂或断裂,“气”受阻堆积,在经脉和“气”的作用下会逐渐自动重建局部血管的循环,同时带走渗出血管的“无用之血”,外伤也自然慢慢恢复。对外伤“淤血”,中医用活血药物加快消除。如果是“气滞”导致的“瘀血”,要自动恢复就比较困难,必须先解决“气滞”才会解除“瘀血”。“气滞”的原因很多,可能由外部“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外邪”)造成,也可能是“外邪”引动“内邪”或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内邪”造成。“气滞”可能使“气”绕道形成局部“瘀血”,或就此形成“气团”(“能量”非正常聚集),并阻碍了经脉其他位置“气”的运行。“气滞”造成“血瘀”后,人体在一定程度上由经脉的五行生克动力去修复“瘀血”或维持人体的基本运转,可能暂时没有形成严重的疾病(其实更多是自身没有发现或没有在意),但隐患已存,时间长了就形成局部病变。“有诸内者,必形于外”,人体一定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比如“亚健康”或者局部功能障碍,长期“瘀血”会直接形成局部严重疾病或经过经脉的五行传导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反过来说如果疾病已久,必定有“瘀血”,即“久病必瘀,瘀久必病”。所以要及早发现和解除“瘀血”,达到治小病而免大病。要解决“瘀血”,中医俗称“打通经脉”,即指将经络与血再次“连接”起来,使“气有所依,血有所附”,“气血”带去养分带走废物,恢复局部功能正常。“连接”的实质是引导经络和“气”回归本位,方法是中医六法: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就是通常说的中医的治疗手段。早期的“瘀血”,即还没形成严重疾病时,可以自己用简单的方法解除,比如根据经络理论按揉穴位、刮痧、拔罐和一些养生锻炼方法等,主动调动人体的“气血”,去修复已经形成的“瘀血”,解除不适症状,即使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去缓解症状和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zs/12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