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心脏停跳反复晕厥市中心医

近日,在副院长刘东亮教授的带领下,医院(医院漯河医专一附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两名心脏停跳、反复晕厥的患者成功安装心脏起搏器。

反复晕厥心脏停跳两名患者接踵而至

患者宋某(化名),女性,83岁,1年来反复发作快速性心律失常,偶有头晕,住院后,医生为她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心内科一病区副主任蔡继锐介绍,“窦房结”是心脏内的“司令部”,心脏的跳动就靠它指挥,一旦它出现了问题,心脏就会时不时“停摆”,人就会晕倒,甚至猝死。

患者反复尖端扭转室速发作

“通常针对这种情况,一般先植入临时起搏器,择期再行永久起搏器植入,但是该患者右心房巨大,临时起搏电极很难到位,钢丝需要特殊塑形才可,加之老人年龄大,身体状况差,病情不容拖延治疗”,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刘东亮教授综合考虑、深思熟虑,最终为老人制定了严密的治疗方案——急诊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室早打到易颤期反复恶性心律失常发作

与此同时,另一位患者也突发紧急情况,心脏突然停跳。这名陈某(化名)女性患者,今年69岁,间断性晕厥3天,入院当日清晨再发晕厥,晕厥时间长达20分钟,医院转至医院。

监护显示心脏已经停跳

入院后查心电图提示房颤伴缓慢心室率,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BNP>pg/ml,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患者QT间期长达ms,同时伴有低血钾,室早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反复发作。“病人情况非常危急,奄奄一息,心脏最长停跳8秒以上,家属们也心急如焚”,经过短暂而缜密的思考后,刘东亮教授决定立即给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

患者病危,设备故障多学科联合让奇迹发生

然而救治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介入手术室DSA机器发生故障,“这是全院唯一一台DSA机器,关键时刻损坏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一边是患者生命受到威胁急需手术,一边是设备突然出现故障无法运行,刘东亮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即与医学装备部主任卢众志联系,卢众志得知情况立刻带领科室团队来到介入手术室,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如果不及时救治,这两位病人随时都有危险,“现在唯有及时抢修设备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刘东亮和团队一刻不敢休息,守护在患者身边,术前准备早已完成,就等设备修好后,就能直接投入工作。

“刘院长,机器修好了!”随后卢科长振奋人心的一声回应,经过一上午抢修,各相关科室、相关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设备终于恢复正常了。

“马上将患者送至手术室,立刻进行手术!”刘东亮教授和团队立刻开始忙碌了起来。

术中患者反复发作室速、困难不断、险象环生……刘东亮教授及其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将心脏起搏器植入两位患者体内,约2个半小时后,所有起搏器成功植入。术后,患者各种不适感也都随之消失,心脏很快恢复了活力,笑容重回脸上。

刘东亮说,“这次手术我们和病人及家属的沟通非常及时,他们对我们非常的信任,家属的这份无条件的信任和这个手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手术能够开始的先决条件之一。”

“这看似一台平凡的手术,却折射出我院多学科团结协作的态度,介入手术室、医学装备部、心内科在关键时刻,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团结协作,使病人起死为生,给病人、给医院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我院建立多学科诊疗“绿色通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刘东亮教授说。

刘东亮教授指出,经过两天,两例急诊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充分证明高龄、高危的“病窦”患者并不是无法救治,起搏治疗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重获新生。同时,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部分起搏器还带有测定心率、体温等高科技功能,心脏起搏器技术日趋成熟。而且适应征广泛,无年龄限制,上至90岁老人,下至年轻人,均可使用。“但需注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快医院进行定期随访。”

◆◆◆◆◆

医院心脏中心电生理团队目前每年完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例左右,已成熟开展了射频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治疗心房颤动,医院中率先引进了CARTO三维标测系统,是全省较早开展三维射频消融复杂心律失常的单位之一。常规开展了房早,房速,房颤,室早,室速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器植入术(包括ICD植入术)等多种心脏疾病介入治疗,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医院院本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xgzs/1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