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消除阶级
11.1引言
阶级是由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矛盾而产生的,不同群体均想提高自己的需求而最大限度获取有限资源,但由于各自力量的不平衡,而形成群体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产生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一旦矛盾进一步激化,会演化为暴力革命,数千年以来,人类历史上总是会周期性的爆发暴力革命。而每一次爆发的暴力革命,都会在人类反复进行相互屠杀、虐待的过程中,极其惨重的摧残人类社会。周期性爆发的每一次暴力革命,必然会致使造成并受益于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极大化发展的,必然只会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强势既得利益群体,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或者被彻底毁灭。
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皆因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矛盾。由于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产生阶级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如果不彻底地、永久性解决不平等关系,消除阶级,暴力革命就会周期性爆发。因此,全社会要共同为消除阶级而共同努力,彻底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
11.2阶级本质
阶级(Class)指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拥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或不同意识形态的群体,不同群体均想维护各自群体的最大利益,但由于各自力量的不平衡,而形成了群体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经济。阶级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要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总合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当然,不同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
阶级的标准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纯而不纯的“经济”标准。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标准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次是分配方式。
然而,时代的变迁,科技进步,所谓的生产资料占有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农田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然而现今拥有农田的农民却成了弱势群体。通过拥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或拥有多少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已经无法做到。为了更准确划分阶级,还需要从阶级的本质出发,将整个社会的群体划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总之,阶级是由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矛盾产生的,不同群体均想最大限度获取有限资源,但由于各自力量不平衡,而形成群体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进而形成两个对立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11.避免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指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政治斗争要求被统治阶级作为阶级整体投入斗争,通过斗争维护和实现被统治阶级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思想斗争或理论斗争也是不可缺少的形式。运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被统治阶级,使他们摆脱和抵制统治阶级的思想影响。以政治斗争为核心的三种基本形式在阶级斗争的实际进程中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形成阶级斗争的更为具体多样的形式,诸如隐蔽的和公开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议会的和非议会的等等。被统治阶级只有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才能摆脱被压迫的命运。
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斗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
11..1阶级斗争谬误
我国在建国初期,走进阶级斗争的误区。当时阶级斗争存在着一定的理论错误。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一点谬误:以“贫富”作为善恶的评判标准。穷人都是善良的,是阶级兄弟;富人都是邪恶的,是阶级敌人。这从根本上颠覆人类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善恶价值观,人类自古以来都是以人的行为品格作为评判善恶的依据,而不是以贫富来介定人的善恶。心地善良的人乐善好施,心地邪恶的人损人利己,善恶完全取决于人的品行,而不是取决于人的贫富。善恶与贫富没有必然的关系,穷人未必都是善良的,富人也未必都是邪恶的。阶级斗争理论,富裕成为罪恶,贫穷成为德行,完全违背人类的道德观念。阶级斗争理论,把穷人的贫穷归咎于富人的剥削,当然也可以把土匪强盗说成是富人逼出来的,被富人剥削而变贫穷,活不下去才上山为匪。这抹杀了个人品性的差异,以此而论,所有的罪犯都可以把犯罪的原因归咎于社会。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公平,而且往往对穷人更不公平,但这不能作为穷人犯罪的理由。罪恶是罪恶,不公平是不公平,这是人类道德的原则。否认这个原则,把邪恶归咎于不公平,只会助长邪恶,挫伤善良。阶级斗争理论,以贫富划分阶级,穷人是阶级兄弟,更是自欺欺人。不能否认世界上有高尚的穷人,同样也不能否认世界上有高尚的富人;不能否认世界上有邪恶的富人,同样也不能否认世界上有邪恶的穷人。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二点谬误:越穷越光荣。阶级斗争理论,把人类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再把阶级分出不同的等级,从雇农到地主分出七八级成分,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裕中农,富农,地主。雇农最穷,地主最富。富裕成为罪恶,贫穷成为德行。越富越可耻,越穷越光荣。越穷越光荣是贫富作为善恶标准的进一步演绎。阶级斗争理论把穷人的贫穷归咎于富人的剥削,而把富人的富裕说成是依靠剥削穷人,抹煞人类几千年来勤劳致富的事实,抹煞富人勤劳俭朴的一面。不可否认有富人使用邪恶的手段敛财,也不能否认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富人依靠勤劳和聪明才智创造出财富。越穷越光荣,越穷越可靠,光棍,懒汉,赌徒,好吃懒做的穷光蛋,通通变成阶级斗争的积极分子,当民兵,当干部,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用血腥屠杀来瓜分财富,不劳而获。而勤俭持家而富裕的人,则被定为富农地主,被斗被关被杀,受尽凌辱。把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本性彻底摧毁。阶级斗争理论颠覆人类几千年来关于富裕的价值观,以穷为荣,越穷越光荣,向野蛮回归,摧残人类勤劳的本性,导致懒汉越来越多,这就是阶级斗争思想泛滥的国家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三点谬误:煽动仇恨。阶级斗争理论把穷人的贫穷归咎于富人的剥削,煽动穷人仇恨富人,扭曲人类社会的雇佣关系,破坏人类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煽动仇恨,向人的心里植入仇恨,导致人失去理性,导致人性被扭曲而变残忍、变残暴。阶级斗争理论,把人分为对立的阶级,煽动仇恨,用荒谬的逻辑杜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爱。阶级斗争不能鼓励相互残杀,以斗人为乐,以杀人为乐。阶级斗争理论煽动阶级仇恨,撕裂社会人际关系,凡是被阶级斗争思潮肆虐过的国家,人际关系都趋向恶化,冷漠,仇恨,暴戾,道德败坏,罪恶泛滥,这都是阶级斗争给人类带来的恶果。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四点谬误:挑起阶级斗争。煽动阶级仇恨的目的就是为了挑起阶级斗争,而挑起阶级斗争的目的是为夺取政权。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主张用暴力夺取政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就是鼓动大批撕杀。阶级斗争理论成为鼓动人去撕杀的最好工具。要让人去撕杀,最好的手段就是煽动仇恨,然后鼓动人去报仇雪恨。阶级斗争的理论,把穷人的贫穷归咎于富人,煽动穷人仇恨富人,然后鼓动穷人去杀富人。阶级斗争理论就是这样用荒谬的逻辑,蛊惑人心,一旦受阶级斗争理论蛊惑,心里就充满仇恨,成为暴力革命的信徒,把杀人当着无尚光荣的事。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五点谬误: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就是阶级敌人。阶级斗争理论把人类分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就假定人类确实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人世间,有钱人与没钱人在不停转化,今天可能是没钱人,是无产阶级;可是一旦发了财,就变成资产阶级;忽然有一天破产,又变回无产阶级。今天是阶级兄弟,明天可能就变成阶级敌人,后天又可能变回阶级兄弟。阶级兄弟与阶级敌人没有实际意义。
阶级斗争理论的第六点荒谬:混淆权力斗争的本质。人类历史上的斗争几乎都是为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这就是权力的斗争本质。阶级斗争理论把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归为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的斗争。这显然与历史的实事不相符。如果人类可以分为阶级的话,最恰当的分法,就是分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两大阶级。至于其他的阶级分法,都存在不定性。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早已不存在,农民阶级还存在,可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阶级消失了,新的阶级产生了,而永远存在的只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11..2阶级斗争危害
人类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几千年来承前启后建立起来的,人类就是依循祖先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引导,从野蛮走向文明。阶级斗争理论推翻人类几千年发展的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导致人类向野蛮回归。凡是阶级斗争思潮泛滥的国家,不是贫穷,就是腐败,那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贫穷是因为愚昧,腐败是因为堕落,愚昧与堕落都是向野蛮回归。所以说,这是一种不利人类发展的思想,是一种反人类的思想。
阶级斗争思潮曾一度泛滥,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用阶级斗争理论推动社会变革,导致暴力革命,注定是一场悲剧。阶级斗争理论撕裂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信任,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干扰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阶级斗争理论造成的价值体系的崩溃,导致人性变异,道德败坏,祸害更加深远。
富裕不是人类的敌人,贫穷才是人类的敌人。人类应该消灭的是穷人,把所有穷人都变成富人,而不是消灭富人,把所有的富人都变成穷人。
11..避免暴力革命
数千年以来,人类历史上总是会周期性的爆发暴力革命。而每一次爆发的暴力革命,都会在人类反复进行相互屠杀、虐待的过程中,极其惨重的摧残人类社会。
暴力革命之所以会周期性的爆发,在于以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分化为标志的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总是会周期性的发展至极大化,从而通过极大化的损害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发展利益,极大化的损害人类社会。
暴力革命的周期性爆发,实际上就是周期性的受到极大化损害的弱势群体成员,在陷入走投无路的绝望困境后,为阻止极大化发展的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继续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害,而不得不周期性进行的自我拯救。
每一次暴力革命的周期性爆发,也确实能够有效的缓解、克服、消除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的极大化发展,因此,通过暴力革命消除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于是,每当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趋于极大化发展,就都会习惯性的或者产生恐惧暴力革命爆发的情绪,或者做出掀起暴力革命的选择。
周期性爆发的每一次暴力革命,必然会致使造成并受益于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极大化发展的,必然只会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强势既得利益群体,遭受到沉重的打击或者被彻底毁灭。而掀起暴力革命的弱势群体成员也会相应的付出大量丧失生命的惨重代价。同时,大量可以用来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财富则会在被人类用来进行相互屠杀、虐待的斗争中,无益的灰飞烟灭。
在审视由无数次暴力革命所汇集成的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历史时,看到每次都会有大量人类社会成员,在暴力革命中悲惨的丧失生命,并饱受痛苦折磨的记载。为缓解、克服、消除极大化发展严重社会不公平状况,对人类社会的极大化损害。以众多人类在相互屠杀、相互折磨中的悲惨死亡,以及以销毁巨量社会财富为代价的暴力斗争,暴力斗争并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起义成功当了皇帝,只是从一个不平等关系转到另一个不平等关系。无产阶级一旦执政,就成了统治者,一旦权力失去约束,也会从一个不平等关系转到另一个不平等关系。不消除这种不平等关系,暴力革命就会无法停止周期性爆发。因此,实现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不在于政权交替的过程,而是在于政权交替后的统治。政权交替会带来各种危害,而统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总之,阶级斗争具有强大破坏性,并鼓动严重仇富心理,但富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富裕不是人类的敌人,贫穷才是人类的敌人。人类应该消灭的是穷人,把所有穷人都变成富人;而不是消灭富人,把所有的富人都变成穷人。暴力革命属于阶级斗争的一部分,是调整社会不平手段,但暴力革命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发展停滞和社会动荡。如果不彻底地、永久性解决不平等关系并消除阶级,暴力革命就会周期性爆发。因此,全社会要为消除阶级而共同努力,彻底避免暴力革命发生。
11.4制度约束权力
农民起义成功当了皇帝,只是从一个不平等关系转到另一个不平等关系。无产阶级一旦执政,就成了统治者,一旦权力失去约束,也会从一个不平等关系转到另一个不平等关系。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里。这样才能管好权、用好权,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让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腐败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出于自利的动机,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机会,经过成本与收益核算后,而做出的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自利动机和制度缺陷是产生腐败行为的基本因素,制度防腐正是基于这两个要件。
人的自利本性,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需要制度规制。人或组织的动机是多样的、复杂的,当追求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欲望突破道德约束,用公权力去谋取个体利益这一选择无需抵制时,腐败动机就产生了。而人又有谋取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倾向,当腐败成本很低且所获利益远远大于可能承担的风险时,往往会铤而走险。自私欲望就像潘多拉魔盒,为了维持名利、地位、金钱的满足感,腐败者会更疯狂地攫取权力、滥用权力,利用公权力为利益相关人谋取不正当权益。
制度漏洞或缺陷成为腐败机会,这需要不断的制度创新。腐败动机产生,腐败行为就进入临界状态,其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与腐败成本的高低,而制度缺陷和漏洞会产生腐败机会,腐败机会是导致腐败发生的客观性因素。由于社会发展复杂性、环境多变性,制度有疏漏、瑕疵不可避免,存在“法律空白”和“规则空白”而产生腐败机会;甚至一些部门或行业,利用垄断优势主观故意设置一些审批门槛和宽松的自由裁量权,制度本身就包含有腐败机会;制度执行机制不健全诱使人们谋取制度外的额外回报,就产生腐败机会。
制度的本质首先在于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人性自利而形成的腐败动机除教育外还必须制度规制,而由制度缺陷、漏洞所造成的腐败机会必须依靠不断的制度创新与完善来消除。
制度内外规约主体的人性弱点,有效抑制腐败动机。制定规则的目的在于限制、克服人性中的弱点服从社会行为规范。社会中人都应当在制度限制或约束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公职人员选择廉洁还是腐败,受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所规约。正式制度会给人们以足够的信息,使之预期到自己行为的选择后果,不会轻易选择制度所不允许的行为方式,而其所处社会环境、文化信仰、知识背景等以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左右其思想动机。因此,制度正是通过内、外部两种强制力约束,建立一个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防止公职人员权力行使中的投机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
制度为个人选择提供激励系统,有效消除腐败机会。制度规定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就等于告诉人们行动的信息。人都是理性的,借助制度提供的信息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合乎规则就能够达到预期行动目的。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人们的行为选择不同,合理的制度就会激励公职人员选择廉洁。因此,激励公职人员选择廉洁行政,必须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或完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以权谋私的机会,用良性制度来矫正人们的行为选择。
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控制力、支配力。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利国利民利军,用不好祸国祸民祸军。从古今中外权力的危害看,那些曾经疯狂的权力,就像脱缰野马横冲直撞,最终导致用权者跌入深渊、粉身碎骨。
11.4.1权力关进制度牢笼
强化权力监督与追责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探索对权力运行规范与监督的具体实施办法,对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行为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及直接领导的责任。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技术,筑牢权力有效运行的制度牢笼。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达,运用制度与科技融合的手段为完善权力配置、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提供有效实现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着力打通信息孤岛,逐步解决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以及授权模式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问题。树立制度才是维系社会平稳运行最牢固的基础理念,只有权力执行者们懂得以敬畏之心对待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就能实现权力自觉进入牢笼的目的。而要让制度的牢笼对权力形成长期而有效的制约,全面依法治国要把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牢笼里。依靠法治是规范权力行使、制约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的重要路径。只有从根本上完善法律体系和法治机制,才能更好地用制度和法律去管权力。只有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立法,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
总之,只有通过建立完善而长久的制度,以法制和制度弥补技术不足,把权力关进制度牢笼,才能发挥真正的约束力。
11.4.2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制度以强制性惩罚来提高腐败成本,有效阻滞腐败行为。在制度规定范围内,人的活动是自由的,超出这一范围就要受到强制性的惩罚。有效的制度能够降低公职人员在权力行使中不确定性因素,抑制其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犯机会主义的倾向,同时以强制性惩罚遏制腐败行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制度通过政府力量进行干涉。强制性惩罚会使制度之外或违反制度进行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给腐败行为以巨大的威慑。不敢腐,就是通过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腐败成本,形成巨大的震慑作用,使党员、干部对腐败心生戒惧、收敛收手。只要谁敢搞腐败,就必须付出代价,让他们心存敬畏、心惊肉跳、悬崖勒马。撒下天网,虽远必追,切断腐败分子外逃后路。腐败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
11.4.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消除腐败发生的条件,使干部没有腐败的机会。首先要建好牢笼,用制度的牢笼管住权力。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从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要强化制约。合理分解和科学配置权力,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单位、个人行使,就像会计和出纳必须由两个人分别担任一样,明确要求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同时分管相互制约的权力事项,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优势,着力加强和改进对一把手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国家监察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反腐利剑的作用。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来监督权力。不断修订和完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发挥制度监督的重要作用。尤其要着力完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健全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制度,更好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制度作用。
11.4.4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重点突破和系统集成并重,不断完善廉政法规制度以减少腐败机会。围绕涉及人、财、物、执法、行政、审批等核心权力,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厘清公私利益边界,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以公开为手段,以事项透明,流程透明,责任透明为分解动作,让权力按照既定的线路运行,此举是防错纠错,防腐不腐的重要渠道。通过加强与改进制度廉洁性评估,坚决反对制度性腐败,切实解决制度本身不廉洁,制度无力反腐败,制度低效反腐败等问题,从源头上推进制度反腐。因此,制度的不断完善是重中之重。
11.4.5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不想腐,就是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领导干部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动机。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督促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使清风正气得到弘扬。这一重要论述为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指明方向。铸牢理想信念这个魂。从不敢、不能到不想。要不忘初心,始终坚持良好的价值观,消除以权谋私的念头。从大量腐败案件看,领导干部只要奉行不讲理想讲实惠、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原则讲钱财的错误信条,就会在围猎中被捕获,出现违纪违法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才能顶得住诱惑,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才能站得稳脚跟,固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自律机制主要需要其他各种机制配合,让领导干部明确制度在不断完善,任何做过的事情,最终都会大白于天下,这样才能更加自律。
11.4.6不必腐的保障机制
着力构建不必腐的激励保障机制。在剖析当前公职人员现实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不必腐机制的具体路径:强化薪酬激励,保障公职人员合理的工资福利收入;强化工作激励,增强公职人员自信心和成就感;强化职业发展激励,让公职人员对职业前景充满希望;强化考核奖惩激励,让公职人员不待扬鞭自奋蹄;突出差异化激励,让不同类型的公职人员各得其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与廉洁政治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国际经验表明,治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廉洁程度往往也比较高。学界也普遍认为,现代善治作为治理的高级状态,其核心价值和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新时代反腐败模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反腐败不仅要求对腐败分子进行严厉惩处,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反腐败模式,改变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制度扭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必腐的保障机制在于,让这些权利机构的人员,能够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如果领导干部的收入远低于中产阶级的水平,那么很多人会铤而走险。
总之,贪腐是世界性难题,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是整治贪腐的有效手段。无论什么样的政党执政,只要拥有无限权力,需求就会无限放大,一定会激化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矛盾,就会产生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制度约束权力是有效压制“统治阶级”的无限需求的手段,使“统治阶级”不高人一等,是消除阶层的前提,是消除阶级的政治保障,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条件。
11.5发展生产力提供物质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都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
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矛盾永远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首要解决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就要不断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有限资源最大化,将有限资源发挥大最大水平。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社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总之,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有限资源最大化,这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解决有限资源的必要手段,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11.6分配制度防止贫富分化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各界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