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衰弱是由多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引起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导致危重症的疾病不同,治疗的药物也不同,再加上长期卧床的影响。
但是,这一疾病概念是有意义的,因为衰弱在危重症存活者中很普遍,并且可显著影响康复的过程。而且,随着ICU患者存活率的增加,对于ICU以外的护理人员,ICU获得性衰弱的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
来自芝加哥大学医学系呼吸与危重症学的Kress博士和Hall博士在年4月的NEJM上发表了一篇综述,对ICU获得性衰弱及其对危重症后康复的影响进行了全面阐述。现将内容编译如下。
危重症患者的衰弱最早由Osler和Olsen描述,分别为败血症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和长期昏迷患者的外周神经病。年,在接受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的哮喘持续状态患者中报道了肌病和神经肌肉阻滞。
随后,Bolton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有关ICU患者多发性神经病的经典研究。该疾病被称为危重症多发性神经病,其特征为原发性轴突变性不伴脱髓鞘,运动神经受累较感觉神经更多。
脊髓的主要发现是由轴突变性所致的前角细胞丢失。电生理学研究显示,神经传导速率不变,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
在过去20年中,患者转出ICU后的存活率增加,对ICU获得性衰弱的认识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接受ICU后康复的患者出现了神经肌肉损伤,这引起了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