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第一部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指南,明确提出epsilon(ε)波是ARVC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但人们发现,波是ARVC的晚期表现,早期普通心电图检出率不高,导致其敏感性不高。
在年ESC颁布的第二部ARVC诊断指南中,ARVC的诊断标准有3条:一是符合2个主要标准;二是符合1个主要标准+2个次要标准;三是符合4个次要标准,而波仍是主要诊断标准之一。近年来,陆续有文献报道在其他疾病中也发现了ε波,这表明ε波并不是ARVC独有的病理生理表现。本文对ε波从发现到命名的历史变迁,以及目前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1波的发现和命名ε波的发现其实是一次意外,它并不是在ARVC中首次被发现的。年,Fontaine教授在给一位心肌梗死合并室速患者做心外膜标测时,意外地在QRS波的终末部记录到小棘波,随后Fontaine等在年法国内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批关于这种小棘波的研究结果,但当时并没有“ε波”这一术语。年Fontaine教授在其著作中,在心外膜标测记录的小棘波原图上添加了字母“ε”,这一现象也被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一次会议上以抽象形式提出来。但此时波尚未与ARVC有任何联系,直到年Marcus教授在24例右室发育不良患者中总结了ARVC的临床表现,并且在13例患者中记录到“ε波”,当时被称为“心室后激动波”(ventricularpost-excitationwave)。两年后,Fontaine教授对15例ARVC患者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并通过心外膜标测及组织学检查,指出ARVC患者的心室后激动波并非右束支阻滞,而是由于右室游离壁远端发生阻滞所致。关于波的命名,Pérez-Riera等曾问过Fontaine教授,他答道:“心电图波形的命名及其选择的原因是一个漫长的故事。”正如Hurst教授在一篇关于心电图波形命名的文章中所述,“ε波”的命名很好,因为在希腊字母中位于δ之后,在心电图中δ波有“激动前”的含义,而ε波正好相反,其为激动后所发生的心电现象此外,在数学中还代表很小的量。2ε波的检测方法在ARVC中,ε波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是正常的心肌组织被脂肪组织所替代,而造成心肌除极延迟的心电图表现。根据年国际工作组指南(TFC)中发布的北欧、瑞士、意大利和北美ARVC注册管理机构统计报告,ε波在ARVC中的检出率在1%~25%,总体检出率13%(/)。2.1心电图机频响范围的设置由于ε波振幅很小,因此可能会受心电图机滤波器设置的影响,根据《AHA/ACC/HRS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青少年及成人采集频率为Hz,儿童采集频率为Hz。由于心电图频谱与其他高频噪声(如肌颤波)频谱存在重叠,因此,为避免噪声干扰、确保图形美观,临床上往往将低通滤波频率设置为40Hz,但这会导致部分重要信息的丢失,使ARVC患者中ε波的检出率降低。我们记录了一位ARVC患者分别在25、45、、Hz下采集的心电图(图1,箭头所示为ε波)。从图1中可以看出,25Hz时仅在V1导联记录到ε波,45Hz时可在V1、V2导联记录到ε波,而将采集频率调至或Hz时,ε波出现导联可扩展至V3、V4。另外,在采集ε波时,将心电图机的走纸速度调整为50mm/s、电压调整为20mm/mV,可获得较为清晰的ε波(图2)。2.2记录导联的选择:右胸导联、右室导联及Fontaine导联在ARVC的早期,心脏结构可能没有变化或只有些微变化,并且仅限于右室的局部区域(通常位于右室流入道、流出道或心尖,又被称作“发育不良三角”)。随着疾病的进展,ARVC可累及整个右室,乃至左室后侧壁。在记录心电图时,临床医师通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