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束支区域起搏为传统双心室起搏失败的重度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6/6195051.html

左束支起搏为他带来“心”希望

王大伯今年68岁,多年来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医院,年行冠脉造影未见异常,但症状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近1月后他自觉症状加重,出现了双下肢浮肿,轻微活动就有闷喘发作,甚至夜间一平卧休息就胸闷气促,坐起来才能减轻一些,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医院行心脏彩超示“左心室严重增大达到90mm(正常男性小于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至21%(正常值大于50%)”,心电图提示:“持续性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增宽至ms。这些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心脏显著扩大,心功能极差,病情危重,被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

除了内科药物治疗外,目前最适宜该患者的治疗就是心脏器械治疗,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传导通路异常的心衰患者的心脏恢复“正常同步”的状态,有效地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植入三腔起搏器,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各植入一根电极导线,在起搏器功能控制下协调心脏三个腔室活动,纠正心衰。于是年07月14日,王大伯在医院行三腔起搏器植入术。遗憾的是,虽耗时3小时,手术仍因冠状静脉解剖因素导致未能成功。在当地医生的推荐下,大伯的家属带着他远赴南京求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求助于我科单其俊教授。

单其俊教授建议

对于王大伯这样的心脏严重扩大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来说,最需要的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单其俊教授建议患者采用目前国际领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式,进行CRT治疗。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项生理性起搏新技术,用一根电极绕过病变心脏“电路断点”,接通心脏自己的“电路”,使心脏工作更加接近自然的生理状态,能明显减轻术后心衰和房颤的发生,与传统治疗心衰的三腔起搏器相比,患者还能减少近一半的费用。

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天壤之别,这好比同样是碳原子组成,因组成结构排列方式,形成的煤炭和钻石性能相差甚远。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相当于“煤炭”,而左束支区域起搏和三腔起搏器这样的起搏方式属于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相当于“钻石”。相对于价格昂贵的三腔起搏器,左束支区域起搏达到“钻石”的效果只需应用普通的单腔或双腔起搏器,性价比极高。

医院是全国最早使用这项新起搏技术的单位之一,现在临床常规应用此术式。心内科一病区单其俊教授团队已完成余例这种先进起搏手术,同时将这一新技术向医院推广,得到推广单位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王大伯随后即办理住院手续,入住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住院后复查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同院外检查结果一致,左室舒张末内径达90mm,左室射血分数仅19%,心脏大,心衰重,病情危重。

1

经几天的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大伯心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可以长时间平躺,经评估能够耐受再一次的手术治疗。

2

年8月31日,单其俊教授团队为王大伯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手术当天,因患者心脏极大、心功能差,手术室的医生、护士、工程师均高度重视,严阵以待,密切配合,最终单其俊教授仅用时30分钟就成功完成了左束支电极的植入,经测试各项参数良好,QRS宽度从术前的ms缩窄到术后的ms!

3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手术并发症,整体手术时间仅70分钟,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心衰发作的可能。

术前心电图术后心电图术前心超术后心超图片可单击放大查看

术后第二天王大伯就下床活动了,他感到症状明显好转:走路不喘了,尿量增多了,夜间睡觉也可以躺平。术后即刻复查的心超提示射血分数已明显回升到27%!而他一直偏低、总是不到90/60mmHg的血压也随着心功能的改善有所回升,术后达到/70mmHg,这也为进一步加强抗心衰药物治疗提供了条件。得到这样先进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王大伯的整体住院费用仅4万元,而传统双心室起搏的住院花费一般在10万元左右,他和家属均赞不绝口。希望更多像王大伯这样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能和他一样,用“煤炭”的价格享受“钻石”般的品质服务。

单其俊教授床边查房

专家介绍

单其俊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京医院(医院)心内科病区主任、内科学副主任

美国心律学会Fellow(FHRS)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室性心律失常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委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END

医院心内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tz/1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