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首次独立完成三腔心脏

年5月31日,医院心内科李明哲副主任为一位扩张型心肌病、重症心衰的患者成功植入了一台三腔心脏起搏器。这台手术的成功,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脏起搏器植入领域跨进了国内先进水平。

患者王某,女,58岁,因心悸、气短20余天,不能平卧一周入院。入院时患者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有腹胀、尿少、双下肢水肿。双侧中、下肺较多湿啰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宽度ms。超声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6mm,左室射血分数(EF值)14%。上述指标预示着该患者已至扩张性心肌病晚期,属重症心衰,预后极差。患者入院后李明哲副主任及时查看病人,指导范云鹏主治医师给予系统的抗心衰药物治疗。

经过几天精心调理,病人呼吸困难逐渐减轻,能够平卧,双下肢水肿消退。但稍有活动仍觉气短,心尖部仍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单纯药物治疗已无法进一步改善心功能。李明哲副主任提请王建中主任、房志华副主任、苏丽军副主任等心脏病专家给予科内会诊,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患者最适合安装三腔心脏起搏器,属安装三腔起搏器的Ia类适应症,是绝对适应症,是患者康复的最后希望。经详细、耐心的讲解,患者及家属充分理解了病情,并积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

担心病人不能长时间平卧、无法耐受手术,术前强化强心、利尿等治疗,严格限制患者液体入量,为手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问题还是出现了,因患者心衰晚期,虽经积极药物治疗,心功能改善仍不理想,术前心率高达次/分,心尖部仍可闻及第三心音奔马律。这些表明心衰仍未控制,能否长时间平卧配合手术实属未知。但药物治疗只能达到目前效果,再拖下去也不会改观,必须尽早手术,给患者生的希望。临上手术台前再次给予病人强心、利尿治疗,希望能够帮助患者度过难关,为防止病人术中不能平卧及尿储留的发生,给予留置导尿处置。

5月31日8时30分,患者在李明哲副主任的陪同下,如期到达介入导管室,导管室的医生、护士早以做好的迎接病人的准备工作。李明哲副主任在患者左侧胸大肌深筋膜与钱筋膜之间为起搏器做了一个囊袋,然后轻松完成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将长鞘管进入冠状静脉窦,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整台手术的关键步骤——左室电极的植入应该很容易完成,很快就会结束手术,但实际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试了几个位点,参数都不理想,终于找到一个参数十分理想的靶点,但膈肌刺激十分明显,患者整个肚子都随起搏而跳动,只能放弃。这时距手术开始已经3个多小时了,李明哲副主任和助手范云鹏医生已是汗流浃背,但他们仍聚精会神的在X射线下寻找合适的电级按放位置。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电极送入粗大的心大静脉,手术会很快完成,术者少受X射线危害,少挨累,同时大家还会认为术者技术熟练、水平高。但心大静脉起搏改善心衰作用有限,不会达到预期效果,绝不是理想的耙血管。“得失寸心知”,李明哲副主任是不会选择这根血管的。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时刻在评估病人的病情。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手术间内每一个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手中的导丝灵巧地进出每一条目标血管,电极跟入、退出,尝试每一个可能的理想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位置,经过反复测试各项指标良好。此时手术间内外,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右室,右房电极迅速到位,测试参数良好,固定三条电极,连接起搏器,缝合皮肤、关闭囊袋,无菌纱布包扎,手术结束。

此时已是下午14时30分,手术进行了6个小时,X线曝光时间为分钟,这在医院创造了介入手术之最。术后有人问李明哲副主任,为何不选择容易的心大静脉,这样早早就能结束手术,这样拼命值得吗?他虽然疲惫不堪,但依然是满脸笑容,他认为多花几个小时换回的是患者高质量的生活,甚至可能是10年的寿命,导管室的医生、护士们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起搏器手术中技术含量最高、手术难度最大的手术,它涉及起搏器植入技术、电生理技术、冠状动脉支架技术。

李明哲副主任是四平地区唯一经过国家正规培训,同时掌握上述三种技术的心脏介入专家,正因为技术全面,才能在首次独立手术中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高难度手术。首例三腔心脏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标志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重度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医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崭新阶段。

作者:心内科赵洪波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脸部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jbjc/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