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交感神经激活及其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重要的一类抑制交感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临床使用的不规范往往使其不能充分发挥疗效,并且影响着ACS规范化诊治的进程。为此,《门诊》杂志特邀医院心内科徐卫亭主任共同探索ACS规范化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路径和管理。
医师专访INTERVIEW
﹀
﹀
﹀
《门诊》
研究表明,在PCI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减少心梗的发生率;而最新也有证据证实围PCI期早期、持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实现近远期获益的普适性。请您谈谈β受体阻滞剂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使患者获益?
徐卫亭教授
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交感神经兴奋,贯穿整个ACS过程中,引起心律失常、心肌耗氧量增多,特别对ACS患者,血管本身处于缺血状态,心电活动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而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在ACS的治疗中起到很重要作用,β受体阻滞剂除了抑制交感神经,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减少心梗面积,此外还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而单纯抑制心率不抑制交感神经,如窦房结抑制剂依伐布雷丁,对ACS预后影响较小。
《门诊》
据了解,贵中心近日计划开展ACS患者治疗临床路径和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控方案的规范化诊疗行动。请问您认为这项活动的推广对临床有哪些积极影响?对促进β受体阻滞剂在ACS治疗中的规范化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徐卫亭教授
β受体阻滞剂在整个心血管疾病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其应用非常广泛,在治疗心衰时,是黄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β受体阻滞剂在几乎所有试验、指南、共识推荐中级别都非常高,这也直接的反映出β受体阻滞剂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问题是β受体阻滞剂在ACS中的应用相对不足,到达靶剂量达标率低,包括后期随访做也有所不足。指南推荐医师应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逐渐滴定剂量至最大耐受量。而在多数情况下,医师没有将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节至最大耐受量,这与医师对药物的认识以及担心药物副作用等都有一定关系。而临床路径出现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药物使用,给没有经验医师指明道路,同时,还可以起到重要的提醒作用:在ACS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重要性大家都是认可的,医院及医师的层次不同,导致在应用的信心、具体操作以及经验上的不足,ACS治疗规范化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在规范化治疗流程中,减少患者费用,改善医疗质量和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门诊》
β受体阻滞剂在无禁忌的ACS患者中早期使用已比较明确,但是对于如何调整剂量医师对其的了解和掌握参差不齐,请您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谈谈β受体阻滞剂在ACS治疗的各个阶段如何调整剂量?
徐卫亭教授
在剂量调整方面,应参照β受体阻滞剂规范化流程,在三个节点上进行评估,即:入院时、入院后48小时及出院前;刚入院时进行评估(心率、血压、心功能),是否应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无禁忌证的前提下,使用美托洛尔片25~50mg,Q6h~12h,48小时后再评估,可按峰浓度1∶4将美托洛尔平片换为缓释片,出院时再次评估,确认β受体阻滞剂是否已经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合适剂量。ACS的具体用药和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剂量应尽早达标,尽早抑制交感神经,减慢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在药物的剂量调整上,ACS患者β受体阻滞剂加量和心衰不同,心衰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而ACS心功能正常患者短时间内加到目标剂量。做到尽早达标、尽早获益。在没有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方式传导阻滞,加量相对较安全。当患者出院后随访时,我们应教会患者自测静息心率,患者应密切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中科白癜风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