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中原心脏病学大会中,来医院的周晗教授带来了题为“心衰中的心电异常:原因不同,对策各异”的精彩报告
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1.心衰的分类---依据LVEF
[1]
◆a:心衰早期或用利尿剂治疗后可以没有体征(especiallyinHFpEF)
◆b:BNP>35pg/mland/orNT-proBNP>pg/ml
◆1.有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2.LVEF≥40%
◆3.脑钠肽水平增高(BNP>35pg/mland/orNT-proBNP>pg/ml)
◆4.其他心脏结构和功能接近心衰的证据(如:有创的左室充盈压增高,心超运动负荷后的E/e、TRV及收缩功能指标)
心脏病---心衰--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猝死
1.约50%的心衰患者死亡表现为猝发的心律失常
2.在NYHA分级II-IV级的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晕厥时,预示有心脏性猝死的可能
3.LVEF的下降是总死亡和心脏性猝死独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尽管药物治疗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有症状的心衰患者在确诊后的2.5年内仍有20-25%早期死亡风险,≈50%早期死亡是SCD(VT/VF)
5.严重心衰病人经CRT治疗后猝死率仍达7%
心功能II、III级是猝死的更高危人群
[2]
注:心功能2-3级患者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心功能4级患者是因心功能较好患者往往由于室性心律失常死亡,而晚期心衰患者往往死于心泵衰竭
LVEF与SCD
[3]
[4]
EF20%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是EF50%的十倍!
SCD风险中室早和左室功能不全的作用–GISSI-2Trial
[5]
晕厥伴室速风险更高
[6]
在心衰患者中,有晕厥病史的患者1年SCD的发生率为45%,而没有晕厥病史的发生率为12%。晕厥是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子。
2.心衰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心衰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PSVT
心衰合并房颤快速心室率初期管理
NYHAClassII-IV(HFrEF)伴房颤的节律管理(无急性心衰)
NYHAClassII-IV级伴AF的心衰患者抗栓治疗
常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特点
心衰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
HFrEF的心衰猝死预防
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心衰伴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1.什么是CRT治疗?
◆1.CRT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又称为双心室起搏
治疗(BiventricularPacing)心力衰竭
◆2.CRT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双心室同步起搏改善心衰患者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
CRT随机临床试验进展
CRT治疗心衰的当今认识
起搏(CRT)治疗心力衰竭用于临床20余年,10年磨一剑,起搏治疗心衰的适应证已从Ⅲ类变为Ⅰ类,多项循证医学结果也已证实,CRT治疗心衰不仅能改善各项功能性指标,而且降低总死亡率达36%,可见CRT治疗心衰的疗效十分可靠,不需怀疑。
I类适应证变化-中国
变化1:II级心功能
变化2:非LBBB降级
CRT概述
◆60%-70%(CRT治疗后LVEF≥5%)
◆超反应约15%
超反应的标准:(1)LVEF↑15-20%,
(2)LVEF↑≥45%以上
20%-30%
影响CRT反应的可能因素
2.真性左束支阻滞◆1.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完全性左束支诊断的传统标准包括:QRS波时限≥0.12s;V5、V6导联R波宽大伴切迹;V1导联QRS波呈QS形或rS形;并有继发性ST-T改变。
真性左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1.年Strauss提出真性左束支阻滞的新概念及标准。
◆2.真性CLBBB:是指左束支完全丧失传导功能。
◆3.Strauss在传统左束支阻滞的诊断标准上提出3点补充意见:
①QRS形态:V1、V2导联的QRS波呈QS或rS形,且r波0.1mV,aVL导联的q波0.1mV;
②QRS波时限:男性≥0.14s,女性≥0.13s;
③有QRS顿挫:在I、aVL、V1、V2、V5、V6等导联中至少有2个导联存在QRS波的切迹或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