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月6日电(记者王都鹏)年,央行全年三次降准,扩大流动性投放平抑流动性分层问题,降低融资利率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困境”。中国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经历的不平凡一年,货币政策无时无刻不在保驾护航。
这一年,央行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边际调节,降准降息逆周期调控,同时,改革LPR报价,引导实体融资成本下降。
年三次降准
年以来,央行先后降准三次,其中,1月分两次实施的全面降准,5月开始分三次实施的定向降准,9月开始的全面降准与分两次实施的定向降准。
经梳理,央行于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为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释放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央行从年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该档次为8%。为稳妥有序释放资金,确保用于扩大普惠信贷投放,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于年5月15日、6月17日和7月15日分三次实施到位。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大体有三个基准档,其中农信社等执行较低一档的存款准备金率,部分农商行执行与股份制银行相同的中间档存款准备金率,另一部分农商行则执行略低于中间档的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服务县域的农商行标准明确为: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亿元,符合这一条件的农商行均可与农信社并档,执行相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简并了存款准备金率档次。由此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将形成更加清晰、简明的“三档两优”基本框架。
进入9月,央行实施全年第三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0亿元。
稳货币确保银行间流动性充裕
今年6-7月,受包商银行事件影响,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价齐跌,流动性传导阻滞在中小银行向大行融资的这一环节,结构性分层现象较为明显。包商事件后,同业刚兑预期打破,同业存单信用出现分化,金融市场出现一定波动,甚至部分机构对交易对手“一刀切”,债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开始由中小银行蔓延至非银机构,导致部分机构和产品出现回购违约,机构信誉被质疑。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统计,自5月24日包商被接管宣布后,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受到明显影响。5月20至5月24日,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平均维持在85%左右,但自5月27日起,连续多个交易日发行成功率跌破60%。
尽管监管层多举措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6月17日至6月21日的一周时间里,同业存单总发行量达到.1亿元,相比前几周已有大幅提升。不过,结构上看,AA及其以下评级存单发行成功率仍然较低。包商被接管前5日,AA及其以下评级平均发行成功率维持在75%左右,5月27日至5月31日平均发行成功率降至约34%,6月17日至6月21日,平均发行成功率仍维持低位,约为28%。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包商事件后,同业刚兑预期打破,同业存单信用出现分化,信用风险在存单定价中的比重更大。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和评级较低的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发行难度增加,直接影响到其发行同业存单的意愿。同时,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被接管反映出监管收紧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的政策动向,银行在面对信用扩张时决策会更加谨慎。
东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表示,金融机构在利用同业存单套利的活动中,为提高收益,普遍以短期负债资金投资长期资产,导致银行体系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风险,为维持长期投资,需要短期负债的持续滚动,若出现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主要依靠同业负债融资的中小银行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更高的融资成本和期限更短的还款压力迫使其融资手段更为激进,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利率倒挂的现象,进一步提高系统性风险。
回顾当时金融市场异常严峻的情况,平安证券分析师陈骁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明显加大,并通过超额续作MLF、增加再贴现额度、定向SLF、拓宽合格抵押品范围等一系列操作,对冲短期流动性风险。
新LPR报价改革带动贷款利率下行
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LPR报价方式的完善,有助于其脱离锚定利率,成为更加独立的市场化报价利率,LPR在利率定价中发挥了更核心的作用。
据了解,LPR将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说,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之后,刚公布的LPR水平较之前水平是下降的,相对于贷款基准利率来说也是下降的。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传导到实体经济当中,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报价行要根据自身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报价,充分体现LPR由市场化报价形成的原则。此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还体现在,将LPR改为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报价行在原有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提升LPR的报价质量等方面。
回顾今年以来历次LPR报价,对1年期LPR而言,在8月、9月两次报价下行后LPR与MLF利差始终维持在90bps,11月MLF降息引导LPR报价全系下行,10月和12月LPR报价全系维持不变。可以看到,LPR改革后通过压缩LPR与MLF利差实现下调LPR、引导贷款利率下行。12月1年期LPR报价4.15%,5年期LPR报价4.80%。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央行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引导市场利率和LPR利率下行,这对当前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表示,LPR的下行对实体经济起到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