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所以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与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房静远教授
上海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患病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居高位。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男性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3位,而女性则为第5位和第2位。
年WHO癌症报告显示,年全球胃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至5位,病死例数为72.3万例(居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3位)。
我国每年胃癌发病和死亡例数约占全球总数的50%。我国早期胃癌的确诊率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临床发现的胃癌多已届中晚期,疗效不佳,故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与早期预防至关重要。
重视萎缩性胃炎癌变病因
和诱因的研究
一改过去认为亚硝基化合物过多摄入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现认为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胃癌发生的其他高危因素包括:
胃癌一级亲属、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和异型增生者]、
腺瘤、
残胃、
胃溃疡、
恶性贫血、
Ménétrier′s病、
吸烟、高盐饮食、过多食用腌制/烟熏/含亚硝酸盐食物、肥胖甚至酗酒;
尚有疑问者包括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
H.pylori感染明显与地域、种族和经济条件有关。
其感染在儿童时期可导致以胃体胃炎为主的慢性胃炎,而在成人则以胃窦胃炎为主。我国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感染率已由年前的60.5%降至目前的52.2%左右。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我国多个胃癌高发地区的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低胃癌发病率地区的H.pylori感染率。H.pylori感染的高阳性率显示与胃内病变的基本一致性。
近年,国际上至少3个共识意见和国内2个共识意见的内容涉及H.pylori感染及其与胃癌发生和预防的关系。
如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意见强调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主张通常要根除之以预防胃癌的发生。
该共识认为现行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10中有关胃炎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临床工作,提出以病因为主的新的ICD-11胃炎分类参考标准,进一步提高对H.pylori感染作用的认识。MaastrichtⅤ共识等也较明确地肯定了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主要作用。
萎缩性胃炎癌变的预警和早诊
1.强调高危人群的发现与管理:
如何界定和监测萎缩性胃炎可能癌变的高危人群?
日本医师和学者曾主张通过钡剂或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检测初筛,尔后进行内镜检查。
尽管日本和韩国都逐渐更多地应用内镜作为筛查手段来发现和管理高危人群,但费用问题仍然困扰着其工作人员和政府。
哪些萎缩性胃炎患者有癌变倾向?
近年,研究者发现可通过综合PG、胃泌素-17(gastrin-17)、非侵入性H.pylori检查、内镜与病理结果相结合的OLGA或OLGIM分期等完成对高危人群的筛查。
血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及其萎缩程度。如与抗H.pylori抗体检测联合,则有助于风险分层管理。PG水平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当胃黏膜出现萎缩,PGⅠ和PGⅡ水平下降,PGⅠ水平下降更明显,因而PGⅠ/PGⅡ比值随之降低。欧洲和日本曾经以此作为胃癌风险筛查指标,而在我国该项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在胃炎新悉尼系统对炎性反应和萎缩程度半定量评分的基础上,采用胃炎分期代表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将慢性胃炎的组织病理学与癌变危险性联系起来的慢性胃炎OLGA分级、分期系统为预测萎缩性胃炎进展提供较直观的信息。
高危等级OLGA分期(Ⅲ、Ⅳ期)与胃癌高危密切相关。
年又提出根据胃黏膜肠化的OLGIM分期标准。
与OLGA相比,OLGIM分期系统则有较高的医师间诊断一致率,但是一些潜在的胃癌高危个体有可能被遗漏。
相比较而言,OLGA分期能有效地根据胃癌风险程度将胃炎患者进行风险分层。
除H.pylori感染情况等因素外,年龄与组织学的萎缩甚至肠化的出现也相关。
综合多种因素可以用"胃龄"反映胃黏膜细胞的衰老状况,对于胃龄与实际年龄差别较大者,可给予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