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联手,为心脏注入起搏动力——潍坊市首例心外膜导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植入成功
年4月2日,医院心内二科与心外科联手,为一名患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71岁男性病人植入了心外膜导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术后心电图检查显示CRT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恢复顺利,心衰症状得到改善,此手术为我市首例。
心脏的恶性肿瘤——难治的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是65岁以上老人住院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最主要的死因。以往心衰治疗多以药物为主,近半数患者在心衰症状出现后的5年内死亡,鉴于其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所以,有人把心衰称为“心脏的恶性肿瘤”。
心衰治疗的利器——神奇的CRT
许多心衰患者(尤其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收缩不同步,导致二尖瓣反流和心功能进一步削弱,单纯药物治疗很难改变患者的命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亦称三腔心脏起搏器。医生穿刺静脉,将三根导线分别植于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侧静脉或侧后静脉,再将脉冲发生器埋置于胸部皮下,发放脉冲激动左右心室,将心脏电和机械功能紧紧耦联在一起,实现了心脏收缩协调和同步化,改善了心脏功能,从而使严重心衰患者的总死亡率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显著降低。CRT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至今,在心衰治疗中的地位一路飙升,逐渐得到公认并获得了极高循证医学证据水平的推荐。可以说,CRT治疗心衰是心脏病学领域近十年来的一个奇迹,它的出现使众多心衰患者看到了康复的曙光。
心外膜导线CRT——心内外科联手的杰作
尽管CRT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治疗心衰的一把利剑,但此手术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穿刺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时,患者必须有良好的心脏静脉可供选择,否则其疗效大打折扣。该心衰患者单凭药物无法控制病情,心电图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心室同步性丧失,具备CRT指征。但患者心脏静脉造影没有良好的血管,6年前放置的左室导线不能保证CRT的疗效,由心内外科联合手术,采用左胸部5cm长的切口,将左室起搏导线缝扎固定在左心室心外膜(见插图),实现了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改善了心脏功能。
多年来,通过诸多心衰治疗成功的案例积累,CRT在心衰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心外膜导线CRT起搏器植入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心衰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广大心衰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