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震锋晨读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2%-1.3%,常被认为是良性的。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了。研究回顾了梅奥诊所进行的运动负荷试验患者的数据(年至年),仅纳入了明尼苏达州的居民,因为该州的死亡和预后数据均完整。挑选出未患心血管疾病(定义为无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或脑血管等疾病)的居民例,其中有RBBB的例(0.96%),随访6~23年(平均12.4±5.1年)。女性例(36.2%),平均年龄52±11岁,死亡例(8.05%),其中心血管相关死亡例(2.83%)。在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目前和过去吸烟史以及使用一种减慢心率药物之后,RBBB患者全因死亡危险比(HR)为1.5(P=0.),心血管相关死亡HR1.7(P=0.)。RBBB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34.1%vs23.7%),运动试验时功能性有氧能力下降(82±25%vs90±24%,P0.),心率恢复更慢(13.5±11.5次/分vs17.1±9.4次/分,P0.),呼吸困难更多(28.2%vs22.4%,P0.)。未患心血管疾病的RBBB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相关死亡较高,运动耐受性较低。这些数据表明RBBB可能是早期CVD的标志,值得进一步的前瞻性评估。上一次的晨读是右束支传导阻滞终于被拉黑了,这次研究也没有还右束支的清白。在某些情况下,RBBB可能是其他潜在疾病的危险信号,不仅仅限于缺血性、炎症性、浸润性心脏病和肺栓塞。心衰患者RBBB是预后不好的预测因子。在一系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中,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证明RBBB是一个独立的住院和早期(≈6个月)死亡率的预测指标。此外,RBBB被证明是右心室射血分数(EF)下降的独立预测因子,它本身就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但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RBBB与死亡率以及其他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例如,来自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的数据,纳入了名无心肌梗死或心衰的参与者,发现RBBB是全因死亡和心脏死亡率增高的有力预测因子。相反,由妇女健康倡议组织牵头的对妇女进行的一项单独研究发现,没有心血管疾病的RBBB参与者与死亡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导致死亡率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包括心室不同步,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右心室收缩延迟引起RBBB的患者。反过来,RBBB也可能继发影响到右束支的心肌疾病。因此,RBBB可能是早期心肌疾病的信号,包括特发性纤维化、淀粉样变、结节病和系统性硬化症。随着疾病进展,可导致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或死亡。RBBB病因的异质性和在心电图上难以知道RBBB的原因(从亚临床心肌损伤到原发性束状传导阻滞或延长)也可能是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当然,通过识别RBBB形态的细微变化(如QRS间期、胸前导联移行等),并收集特定病因的标记(心肌病还是原发性束支),也有可能进行鉴别,但这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RBBB患者运动后心率恢复明显慢于无心电图异常者,代谢当量任务测得的功能运动能力也明显低于无心电图异常者,这可能是由于RBBB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即心室舒张时不同步(去极化不同步)、心室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心衰或心律失常的进展。另外,RBBB可能提示是一些传导疾病的早期因素,这些微小的或亚临床的慢性变时性异常早于运动负荷试验表现出来。DOI:10./JAHA..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