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58岁女性,安装有双腔起搏器,因“左侧卧位时突发头晕和疲劳”而至急诊科就诊。
入院时心率45次/分,其他生命体征正常。心脏检查发现规律的心动过缓,S1强弱不等。颈部检查有大炮波。脉冲发生器部位无感染证据。肺、血管和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
12导联心电图如图1所示。
图1入院心电图
问题:
从心电图上看出哪些问题?
起搏器出现了什么故障?
心电图分析12导联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数量多于QRS波(图2)。PP间期约ms,RR间期约ms。因此,证据表明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在每个P波后ms均存在起搏刺激,表明心室刺激跟随在房性节律后。然而,这些起搏刺激没有引起心室肌去极化(即,夺获),因为QRS波较窄且具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而不是通常右心室起搏所见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心率47次/分表明是交界性逸搏心律。此外,心室起搏刺激规则,无论之前是否有QRS波,表明心室感知不良。
总之,心电图显示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DDD模式下双室起搏器的窦性心律,右心房导线感知良好,右心室导线感知不良和无夺获。
图2入院心电图分析。PP和RR间期规则,分别为ms和ms(↓)。无论是否存在QRS波(▲),每个P波后ms均出现心室起搏刺激(★)。
除了脉冲发生器和编程问题之外,起搏器导线故障还可分为三大类——感知不良、感知过度和无夺获,每种问题都有相应的鉴别诊断标准。仔细分析病史和心电图,有助于确定故障的类型。无夺获的鉴别诊断包括导线移位、导线损伤、起搏阈值升高和程序刺激输出不足。感知不良的鉴别诊断包括导线移位、导线损伤、心内电信号振幅改变以及程序感知阈值高。胸片和起搏器询问可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患者的胸片显示,心房和心室导线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处附近受到挤压(图3)。起搏器询问显示,右心房导线感知和夺获阈值正常,双极模式下阻抗正常;右心室导线感知不良和夺获阈值高,双极模式下阻抗低。因此,该患者被诊断为锁骨下挤压综合征导致右心室导线绝缘层破裂。
图3胸片(箭头处右心室导线变细)
锁骨下挤压综合征是一种公认引起起搏失效的原因,因为第一肋骨和锁骨对导线的挤压,会导致导线绝缘层破裂和导线断裂。可以通过询问导线阻抗来区分这种情况。绝缘层破裂时,电流将从导线逸出到周围组织中,表现为低阻抗(欧姆)。导线断裂时,因为电路不再完整,电流将遇到异常高的电阻,表现为高阻抗(1欧姆)。
如上所述,患者的右心室导线以双极模式编程。双极导线包含2根彼此绝缘的导线,每根导线都有自己的电极。在同轴双极导线中,内部导线止于电极导线的尖端,外部导线止于环形电极(图4)。电子流动(即起搏向量)通常是从电极尖端到环形电极(图5)。
图4双极起搏导线结构图(A,同轴起搏导线;B,同半径起搏导线)
图5双极和单极起搏示意图
本病例中的患者,起搏器询问显示双极模式下右心室导线阻抗低。然而,当右心室导线被重新编程为单极模式时,起搏向量从右心室电极尖端到脉冲发生器,感知、起搏阈值和导线阻抗也恢复到正常范围(图6)。
图6单极模式下的心电图
作为一种临时措施,患者的设备被重新编程为单极模式,恢复心室夺获和感知。第二天,她进行了简单的右心室导线拔除和再植入,采用胸腔外腋静脉入路,这种方法可以降低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的风险,目前被认为是标准方法。患者术后心电图如图7所示。患者出院时病情稳定。
图7术后双极模式时的心电图
参考文献:
[1]MagneyJE,FlynnDM,ParsonsJA,etal.Anatomicalmechanismsexplainingdamagetopacemakerleads,defibrillatorleads,andfailureofcentralvenouscathetersadjacenttothesternoclavicularjoint.PacingClinElectrophysiol.;16(3pt1):–.
[2]HayesDL,AsirvathamSJ,FriedmanPA.CardiacPacing,DefibrillationandResynchronizationAClinicalApproach.3rded.Chichester,WestSussex:Wiley-Blackwell;.
[3]WijayagoonawardanaP.BasicsofPacingLeads.HowtoPace.AccessedJuly3,.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ShahMM,LeeBK,GoldschlagerN.CrushingHeartbreak[J].Circulation,,(8):-.
医脉通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