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冬(化名),今天我们来练习写数字,1、2、3……”4月12日,涪陵区马鞍街道马鞍社区1组的一个农家院坝里,54岁的张小坪蹲在地上,握着4岁脑瘫孙儿冬冬的手,一笔一划地教他练习写字。
冬冬患有先天性脑瘫,每月需要1.5万元的治疗费用,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然而,冬冬的家人并没有因此放弃治疗。
筹款:提前拆迁唯一住房
自冬冬被检查出患有天生脑瘫以来,他的奶奶和母亲便在重庆医院附近租房,陪他做康复训练。医院费用高,医院附近的康复中心为其治疗。尽管如此,这个家庭也难以支付每月1万多元的费用。
“从冬冬1岁多开始做康复训练以来,全家已经累计花费了70万元,现在还有30万元的债没还。孩子每月需要1.5万元的治疗费。今年春节后,我们提前申请危房拆迁安置,打算将安置费先用于还账,然后再想办法继续为冬冬治疗。”张小坪说,家里唯一的住房没有了,只能暂时租住邻居家。
冬冬的父亲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每月收入约元,他的爷爷在涪陵新城区的工地上打临工,每月收入约元,仅够支付医疗费用。
冬冬的爷爷为了挣钱给冬冬治病,白天在工地上忙,晚上还要在地里忙,种一些蔬菜、粮食到街上卖,补贴家用。年和年,冬冬的爷爷先后两次受伤住院,两次都是出院后不久,尚未完全康复时,又重新回到工地上打工。
乐观:全家不离不弃
“你们把孩子扔到福利院吧,他会拖垮你们这个家庭的。”
“放弃治疗吧,这孩子就是一个无底洞,再多的钱都没有用。”
几年来,冬冬一家人听到亲朋好友们无数次类似的劝说。
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劝说,冬冬一家人只是笑笑。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他们节衣缩食地凑钱为冬冬治疗。
由于冬冬的运动神经受损,做什么肢体动作都很困难,甚至连坐都需要人支撑。通过这几年的康复训练,他的病情有所好转,现在能自己独立行走几步,能短暂地独自握住勺子和筷子。
“别看冬冬年纪小,但是他的自尊心很强,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不愿与外人接触。我们这里清净,更适合冬冬做康复训练。”张小坪说,房屋拆迁后,他们想过到街上租住,但为了冬冬,选择地势较偏僻的村里。
“钱没了还可以挣,但是孩子一旦错过了治疗时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那样我们会一辈子良心不安的。我们不会放弃为他治疗,哪怕以后他只能康复到独立吃饭、上厕所、走路的程度,我们也觉得值!”冬冬的母亲坚定地说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