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上三

三、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一)性味归经

1.传统认识

(1)《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2)《吴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

(3)《名医别录》:甘,大热,有大毒。

(4)《本草正》:腌者大咸,性大热,有毒。

(5)《汤液本草》: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

(6)《药鉴》:味辛性热,有大毒,气味俱厚,浮也,阳中之阴也。

(7)《景岳全书》: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有毒。

(8)《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

(9)《本草再新》:入心、肝、肾三经。

(10)《本草经疏》:附子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性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兼入足少阴、太阴经,亦可入足太阳。

(11)《本草备要》: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12)《本经逢源》: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13)《本草经解要》: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厚,阳也。

(14)《本草经百种录》: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

(15)《本草求真》: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16)《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

(17)《本草害利》:甘辛热,入脾胃,通行诸经。

(18)《本草便读》:附子甘辛大温,有毒。

(19)《本草思辨录》:附子为温少阴专药。

(20)《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21)《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肉桂,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诚以附子但味厚,肉桂则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

2.现代观点: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二)功用主治

1.传统认识

(1)《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2)《名医别录》: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3)《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以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也。温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及治经闭。

(4)《药性赋》: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

(5)《汤液本草》:通行诸经引用药。

(6)《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7)《医学正传》: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8)《本草衍义补遗》:附子走而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

(9)《本草发挥》: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

(10)《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11)《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2)《本草经疏》:其性走而不守,得甘草则性缓,得肉桂则补命门。……附子既禀地二之火气,兼得天之热气以生,是阴阳凑合,无非火热为性,气味皆然,毒可知已。论其性质之所能,乃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相火之上剂。

(13)《本草蒙筌》:气因浮中有沉,功专走而不守。凡和群家,可使通行诸经,以为引导佐使之剂也。……治内伤证,纵身表热甚而气虚脉细者,正宜速入。经云:温能除大热是也。

(14)《本草乘雅》:故附子司显明(显明,阳明也),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显明阳虚,则宗筋纵,致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矣。

(15)《药鉴》: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

(16)《景岳全书》: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冗,所当急用。

(17)《本草备要》: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能引火下行。

(18)《本草逢原》:附子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

(19)《本草求真》:补命火,逐冷厥。……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20)《得配本草》: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雄壮悍烈之性,斩关夺门之气。

(21)《神农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于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

(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刚暴驳烈,性发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

(23)《本草求真》: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24)《本草经读》: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5)《本草害利》:补元阳,益气力,坚筋骨。治心腹冷痛,寒湿痿躄,足膝瘫痪,坚瘕癥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

(26)《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疴。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27)《本草分经》: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附子为温少阴专药,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

(28)《本草思辨录》: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

(29)《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可不治。

(30)《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31)《大同药物学》:附子补命门,增进体温,鼓舞细胞,唤起全身一切机构能力。即此元阳充蔚,一气所贯注,反之全身气化病变,均可以此治疗,故《别录》谓附子为百药之长。然就药理方面言,为百药之长,而生理方面言,并为生命之根。从来注家又多以附子为攻药,不知附子非攻药,而只为温药。为温为攻,实际犹差一黍。非曰不攻,温之即所以攻之也,亦如附子非表药,气不能鼓而外出者,借此则可以表。附子非利尿药,气不能化而下达者,借此则可以利。且气不能统摄者,可借此变发汗为止汗,气不能吸含者,可借此变利尿为止尿。甚至肠冷风秘,温之即所以下之,阳格烦躁,温之即所以摄之。其回阳救逆,镇痉回苏,原具功用,更无论已。但药有正面,即有反面,力大则利大,利大则害大。

(32)《卢氏本经药物阐述》: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

2.现代观点: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现代主要应用于治疗亡阳证、阳虚阳痿、宫冷不孕不育、阳虚久泻久痢、阳虚水肿、阴黄证、阳虚外感风寒、寒痹证、虚寒性头痛证、胸痹证、虚寒腹痛、虚寒腹痛便秘、虚寒痛经等12种病证。

3.各家观点

(1)吴荣祖

吴佩衡教授之嫡孙——吴荣祖认为:附子通行十二经,应谓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其外而皮肤肌肉,内而五脏六腑、筋骨骨髓,当无所不赅,查阅本草诸书,药性能有如此广博者,鲜也,正出于此,古代医家从长期之临床实践中观察记述了附子这一药理特征;且附子入命门、三焦,补下焦元阳,其性走而不守;鉴于命门真阳在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三焦通达内外,维系上下,又如命门之别使;附子——命门——三焦的联系,决定了中药附子施治于临床,其药理作用及适应证的广泛性,故前人谓附子“通行十二经”。

(2)史瑞锋

史瑞锋等统计了从《神农本草经》到《得配本草》历代本草类著作,看出在历代本草中,附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列举治疗病证症达到个,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7个翻了近5倍之多,这是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一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结果。其对上述个症状进行辨别总结,主要范围主要是:痛证占18%(38个);寒证占15%(32个);风证占15%(31个);热、肿、渴、呕吐、烦躁表现占14%(30个);痰、湿证占11%(23个);血证占7%(15个);其他包括脉证、汗证、痈疽、疔疮、耳聋、喉痹等占20%。经过分析,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附子:

①对虚寒引起的诸症,附子多为主药。

②对风、寒、湿三者引起的病症,附子为配用。

③少量使用,配伍补益药,附子可作引经用。

④对于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寒厥、阴厥证,附子用量宜大。

⑤对于阴阳两虚证,于补阴药中酌加附子。

⑥作为外用药使用,附子可治疗某些疑难杂症。

(3)唐雪春

唐雪春等对附子临床应用调查,并对篇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附子的当代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中医证型:篇文献中有篇有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阳虚证(占63.6%),少数为感受寒邪之证(寒能伤阳)。阳虚证中,以肾阳虚、脾肾阳虚和脾阳虚为主,分别占16.88%、8.23%、7.0%。

②病症构成:篇文献中应用附子最多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共有篇文献(占21.6%)报道,主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型心律失常、各类心力衰竭等。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共有92篇文献(占18.93%),主要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另外还应用于呼吸系统(哮喘)、泌尿系统(肾炎、慢性肾衰)等。

③处方构成:用附子的经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最多,有篇文献(占29.2%),其次是附子理中汤,有39篇文献(占8.02%),第三位是桂枝加附子汤,共33篇文献(占6.79%)。其余的是大黄附子汤、薏苡附子败酱散、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真武汤等。自拟方有94篇,占19.34%。

(4)曹小玉

曹小玉等分析了年以来附子研究文献后发现,得出附子治疗疾病的病证涉及内、妇、外、儿各种疾病80多种,主要用来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阳虚、腹泻、痹证、病窦综合征、厥证、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5)黄煌

当代总结附子的应用规律,《方药传真》一书调查了位当代名医之中,擅长应用附子者达38位,涉及到全国各地的专家。附子所治西医病证近70种,主要为内科(59.7%)、外科(16.4%)、妇科(16.4%)疾病,以及部分皮肤科、五官科疾病。

内科疾病主要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心源性动脉栓塞、冠心病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休克、低血压、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肺炎、心包积液、胸水、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虚寒腹痛、便秘、血证、甲状腺机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痛、咯血症、蛔厥症、虚人感冒等。

外科疾病主要有男子不育、性功能低下、阳痿、血栓闭寒性脉管炎、动脉硬性闭塞症、雷诺病、雷诺氏征、腰椎退行性病变、阑尾炎、肌肉劳损、寒型痈肿等。

妇科疾病主要有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带下、崩漏、不孕症、妊娠恶阻、产后自汗盗汗、产后血崩、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等。

其他的有系统性硬皮病、慢性咽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附子的用药指征,该书概括为有以下7点:

①寒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全身冰冷、患处有冷感,或背恶寒,或鼻准凉,喜暖恶寒,面色苍白,肤白指青等。

②疼痛:包括关节疼痛、肢体疼痛、心绞痛、胃脘痛、腹痛、腰腹疼痛等,或剧痛,或酸痛,或隐痛,或夜间疼痛,痛时有冷痛,遇冷更甚,温之按之则舒。

③水肿:肢体、面部或全身水肿,腹水,尿少,伴四肢厥冷等阳虚证候者。

④阳虚征象:面色?白虚浮,声音低怯,倦怠无力,精神萎靡,恶寒倦卧,易于出汗,口中不渴,腰膝酸软,完谷不化,尿少,或尿多不禁,阳痿遗精,带下清稀量多,体温低(36○C)。

⑤亡阳证:冷汗淋漓,汗出不止,心慌喘憋,神疲欲寐,形寒肢厥,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⑥舌脉:舌质胖、淡、嫩红,或淡紫,舌边有齿痕,苔白滑,或滑润白腻,或薄白而润,脉弦紧,或迟,或迟缓,或迟缓结代,或迟细,或沉迟,或沉弦,或沉细,或沉伏迟缓,或沉而无力,或沉微,或沉而微细,或微弱,或微细,或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尺脉弱,或左尺独虚,或疾数。

⑦实验室指标:甲状腺机能减退,FT3、FT4降低,STSH增高,精子数目不足,精液清稀,精子活动度低等。

(6)杨洪涛

天津杨洪涛认为,用附子的指征以舌脉最为关键:

①附子证:神疲,面色白,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②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两尺脉沉细无力为应用附子的鉴定要点。

③附子舌象: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虽暗但舌质较嫩,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使用指征。

(7)曾辅民

四川曾辅民老中医认为,阳虚病人辨证之关键在一个“无神”上,故而阳虚证要点有如下10个方面:

①《伤寒论》中所述及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②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③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倦卧恶寒,两足冷。

④不耐劳烦,小劳即汗出。

⑤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⑥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⑦语声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多津滑润。

⑧唇色清淡或青黑。

⑨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⑩小便清长,大便溏稀或大便干结。

(7)《中华名医方剂大全》

有人对《中华名医方剂大全》首治疗痹证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首是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为主立法,用药以附子类应用次数为最多。

(8)张存悌

为了更方便起见,张存悌教授以“舌脉神色口气便”六项为纲,将郑钦安阳虚辨决,重新归纳为:

①舌——舌青滑或淡白,满口津液;

②脉——脉息无神,浮空或细微无力;

③神——其人安静,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④色——面色唇口淡白;

⑤口气——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

⑥便——二便自利。

(9)吴佩衡

火神派的追随者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地总结出附子的应用指征与方法,而不断地完善了这一个学术思想体系。如云南的吴佩衡教授就是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总结出的阴证十六字要诀,进一步地浓缩了郑钦安的辨证要诀,这就是“身重畏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而在临床中应用之时,吴佩衡教授又简化的抓住“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两大特点。

(10)范中林

四川的范中林先生,应用附子注重舌象,他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应用指征。

(11)邵国荣

天津的邵国荣认为,附子的使用标准就是阳虚程度,患者阳虚的程度越深,需用附子的量就越大;阳虚的程度越浅,需用附子的量也就越小。

(12)叶树星

天津的叶树星认为,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功用分析得到,附子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大汗、大泻、大喘、大风、卒倒等症,亦必杖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神农本草经》言外之意也。又曰:附子主寒湿,诸家具能解到,而仲景用之,则化而不可知之谓神。

(13)房铁生

北京的房铁生应用附子的指征有5方面:

①望神色:患者神疲乏力,面色?白,目光无神;

②望形态:患者形体偏胖,肢体浮肿,喜静厌动,易疲倦,但欲寐;

③口渴与否:患者表现为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④观二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⑤查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

(14)杨世雷

河南濮阳的杨世雷认为,使用附子的指征重点可以概括为3个字:舌、脉、神。

①是舌暗淡质润,口淡不渴,渴喜热饮,正如《伤寒论》附子汤条所谓“口中和”;

②是脉象当为沉微细弱无力,即“脉微细”;若寒邪盛者,脉当沉紧,正所谓“脉硬”;

③是精神不振,甚则精神萎靡,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正所谓“但欲寐”。

(15)王娟

河南郑州的王娟认为,附子的功用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二是助阳祛湿;三是通阳止痛;四是辅阳止泻;五是温阳逐水;六是强阳摄阴。临床上大凡属面色苍白,倦怠无力,身寒足冷,精神蒌靡,唇色淡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呼吸微弱,嗜睡自汗,脉来虚沉迟或虚大,舌质淡胖,舌苔白润等阳虚之证,皆可用之。

(16)作者

本文作者多年经临床体验,临床上应用附子大凡两条最为重要,这就是“舌淡、脉弱”,不管临床上任何疾病与病证,只要符合“舌淡、脉弱”之两条标准,就是应用附子的指征。这是因为舌脉一致性反映出“舌淡、脉弱”,就是典型的阳虚证之内外表现,故而临床上大举应用附子,多有良效。既使是高热不退,只要在辨证中加用附子,也能取得良效。

(17)郑钦安

郑钦安提及的阴证依据,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总结大约有以下13点特征:

①少神或无神。

②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③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④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⑤语声低弱。

⑥唇色青淡或青黑。

⑦痛喜揉按。

⑧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⑨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⑩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脉微或浮大而空。

简明扼要地可以概括为内外二字说:在外表上:突出在一个“无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在内部:脉象上呈现出“不足”,“如迟、微、沉、细、濡、弱、短、小之类,皆为不及、为不足、为火虚”,这便是阴盛阳衰之证。

郑钦安为什么要强调辨识阴证呢?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正如他常说的“凡久病与禀秉不足之人”。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也有关。还有一个更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特别是医源性损伤阳气在当代更为广泛,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输液等医源性损阳气比比皆是,而过度的使用寒凉一类药物,或汗、吐、下法,误治、失治,以及祛邪过度而损伤阳气。若失于及时的治疗,延误病机,也可能导致疾病的深入而损阳气。如外感表证,未能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可能内传入里、损阳伤正。再一方面,若用祛邪之法,亦必须把握尺度,以保护阳气。汗、吐、下法不可过度,以免损伤阳气。因此,郑氏说:“目下世人,畏附子、干姜,不啻吡毒,即有当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胜屈指矣。嗟呼!阴阳不明,医门坏极。喜清凉而恶辛温,无怪乎阴盛阳衰矣”(《医法圆通?卷二》)。故而,这才有火神派扶阳理念之产生,并且日益倡明。

从上可以看出,火神派医家应用附子的主治范围,其论述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大都不越出郑钦安所既定的阳虚证辨证范围。

郑钦安认定阳虚则是应用附子的重要指征,而判断阳虚证自有一套标准。这就是《医理真传·卷一》中辨认一切阳虚症法,他说: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自当扶阳抑阴”。

与此同时,郑钦安还认为:“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医理真传·卷四》)。这些都是应用附子的指征或主治,由此而倡导大剂量应用附子,这可以说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使附子的应用达到了巅峰状态。

火神派人物以及学习追随者众多,应用附子的指征虽说各一,但都不离郑钦安的阴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也就是洞悉阳虚之本源,防微杜渐,并非是到了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伤寒论》)的阶段才考虑上附子,而是从扶阳理念着手,“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扶阳讲记》),临证确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就是抓住自己认为阳虚阴盛之蛛丝马迹,而起用大剂附子,由此而形成一个应用附子的火神派学术思想体系。

(三)现代药理

1.化学成分

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剧毒的二萜双脂类生物碱,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拉第碱(Talatisamine),川乌碱甲(ChuanWu-BaseA)和川乌碱乙(Chuan-Wu-BaseB),川乌碱乙又叫卡米查林(Carmichaeline)。其作用于心脏的物质,还有毒性较强的阿替新(Atisines),氨基酚(Aminophenols)及去甲基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

2.药理作用

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

(1)强心: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煎剂2.5%0.1ml或5%0.1ml对离体蛙心脏均显示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当浓度增至20%0.1ml时,可使心脏停跳于收缩期,出现严重的中毒作用,经实验证实其剧毒成分是乌头碱。乌头碱可使离体或在位蛙心脏出现短暂的强心作用,随即转入抑制,心缩力减弱,心律紊乱,最后心跳停止等毒性作用。乌头碱水解产物乌头原碱的毒性仅为原生物碱的1/~1/,无明显强心作用。生附子浸出液因含大量乌头碱,故对心肌有明显毒性作用。所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具有强心作用。

附子煎剂对离体哺乳动物心脏,不仅显示心肌收缩力加强、收缩幅度增加,且频率加快。附子注射液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附子的强心成分,去甲基乌药碱有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也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在浓度降低至10~9g/ml时,对蟾蜍离体心脏仍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在10~9~5×10~8g/ml范围内,可使心收缩幅度增加22%~98%,心排出量增加15%~80%。麻醉犬和豚鼠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每分钟2μg/kg,可使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LVP)分别上升12%和58%,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分别增加73%和26%。静脉滴注戊巴比妥钠,或用N2饱和的灌流液灌注,均可形成急性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去甲乌药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2)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犬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α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3)抗休克: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犬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α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和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4)抗心律失常: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去甲乌药碱对异搏定所致小鼠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对甲醛所致家免窦房结功能低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S-T段及T波恢复正常。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可对抗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以上说明附子对心肌电生理有不同影响,可能与所含不同成分有关。

但附子剂量过大,可导致心律失常,应引起注意。

(5)心肌保护作用:附子注射液静脉注射,能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对心电图S-T段升高有抑制作用。去甲乌药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附子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有关。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因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并引起心肌损伤。附子水煎剂能对抗此种应激性损伤,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6)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附子冷浸液和水煎液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死亡数。此作用与附子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关。50%附子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小鼠对常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延长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提示其对心、脑有保护作用。

(7)抗炎、镇痛:附子煎剂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子煎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对甲醛、蛋清、组织胺、角叉菜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也有抗炎作用。

附子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附子可使动物肾上腺中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减少,尿中17-羟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降低,碱性磷酸酶和肝糖原增加。

进一步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到,腹腔注射乌头碱,可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

以上说明附子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挥抗炎作用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到下丘脑室旁核CRH神经细胞及正中隆起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增深。提示附子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所致。

另有实验发现,动物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附子仍有抗炎作用,说明附子除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外,本身可能还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生附子及乌头碱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生附子能明显提高小鼠尾根部加压致痛法的痛阈值。附子液腹腔注射和附子水煎醇沉液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乌头碱是附子所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的成分,又是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8)对阴虚、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阴虚证表现为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偏亢;阳虚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对甲状腺机能减退阳虚证模型动物,附子能减少M受体数量,降低cGMP系统反应性,使之趋于正常。而对甲亢和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阴虚证模型动物,附子可使β受体数量增加,cAMP系统的反应性进一步升高。所以,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证得到改善。另外,虚寒证时内分泌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均处于低下的状态,其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的含量降低,5-HT的含量升高。

而附子可使脑中的NA、DA和5-HT的含量呈反向变化,提示附子还可通过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来调整机体到平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阐明了附子的助阳机理。

(9)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附子煎剂可抑制胃排空,但却能兴奋离体空肠自发性收缩活动,而具有胆碱样、组胺样的作用。生附子、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则有收缩作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故可能与兴奋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附子水煎剂还能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和大鼠盐酸损伤性胃溃疡的形成。

(10)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附子从对HL—60细胞的影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三方面,而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11)抗衰老作用:附子能提高老年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A)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脑组织脂褐素(LPF)和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心肌组织Na+—K+—ATP酶的活性,还可改善肝细胞膜脂流动性。实验证实:附子可显著增加老龄大鼠抗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组织膜中酶的活性,改善细胞膜脂的流动性,表明附子可提高机体抗自由基能力,减少质脂过氧化,从而保障细胞膜的完整和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炮附子对胸腺作用与性腺都有较大的影响,它不仅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与性机能的作用有关。更有表明,附子的有效成分乌头碱能促进正常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HR)的合成与分泌,并认为乌头碱作用于下丘脑的机理,可能是通过兴奋中枢儿茶酚胺系统有关。

其他药理作用:镇静:生附子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延长环己巴比妥所致的小鼠睡眠时间。

局麻: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之麻醉,丧失知觉。

3.体内过程

以急性毒性为指标测得腹腔注射附子煎剂为药动学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分布相半衰期为1.15小时,消除相半衰期为17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每小时.7g/kg。

4.药代动力学

附子水煎醇沉液(1ml=2g生药)其抗炎药效半衰期(大鼠灌胃给药)ED50为3.41±1.18;ED50+L95(g/kg)为2.21±0.71;6小时药效存留率Rf为0.60;抗炎效应的半衰期为8.11小时。补量法测定附子的体存量,从体存量的经时性变化,判断药物在体内的衰减模式,并计算表现药动力学参数。结果符合二室动力学模型,附子的消除相半衰期为:17.0小时。

(四)药物毒性

附子有毒这是事实,附子救人于危难,起死回生也是事实。问题是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附子有毒,惟有毒才能治病,才能愈沉疴顽疾;附子有效,惟有效,才使用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并被今古名医所推崇。利用其毒性以治病,发挥其特长以疗疾,医之道也。

如《淮南子》中所说:“天下之物,莫凶于鸡毒(乌头),然而良医可而藏之所用也,良医以活人”。问题在于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应用的问题了。《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既然要充分应用好附子,就应该充分认识附子的毒副反应,以至我们有备无患、化害为利。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附子药理与毒性机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毒性实验

附子毒性受多种原因的影响而有很大的差异,如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水煎时间等,凡影响附子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的因素均可影响其毒性。乌头碱给小鼠灌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或静注的LD50(小动物半数致死量)为1.8mg/kg,0.mg/kg,0.3~0.38mg/kg,0.12~0.27mg/kg,大鼠静注的最小致死量为0.mg/kg,蛙、兔、豚鼠的LD50分别为0.~1.65mg/kg,0.04~0.05mg/kg,0.06~0.12mg/kg。中乌头碱小鼠灌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静注的LD50分别为1.9mg/kg,0.2~0.26mg/kg,0.21~0.30mg/kg,0.1~0.13mg/kg,而次乌头碱则分别是5.8mg/kg,1.19mg/kg,1.10mg/kg和0.47mg/kg。

研究表明,附子基础毒性作用大小与模型动物证候类型密切相关,提示病证动物模型在附子毒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煎煮时间、给药剂量及炮制方法的附子对,病证动物模型基础毒性大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在附子毒性研究中就注意综合因素的影响。

梁如圣等研究不同证候应用附子后产生的毒性差异。采用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的方法,可以反映其在大鼠体内的蓄积程度,从而推断乌头类生物碱对大鼠的毒性大小。从实验的结果表明,阳虚模型服用附子后体内乌头碱基本无蓄积,而阴虚模型则有一定程度的乌头碱蓄积,说明阴虚模型使用附子后较阳虚模型更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综合各组大鼠一般状态的情况可以说明,中药的毒性在一定条件下是辨证存在的,只要合理用药、正确用药,可以避免或减少其毒性。

2.药毒成分

附子中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尤其表现为心脏的毒性。其水解后形成的乌头原碱类,毒性大大降低。煎煮块根4小时后,其双脂二萜类生物碱含量下降。苯甲酰基乌头原碱类含量升高,按生药计,其LD50(小动物半数致死量)值提高10~倍不等。3-乙酰乌头有胚胎毒性,并减少鼠精子数量。

很大剂量粗制剂生物碱可导致多种动物全身性及呼吸麻痹,呼吸停止先于循环紊乱。中毒量腹腔注射时,小鼠扭体反应剧烈,随后,大鼠、小鼠均有大量分泌唾液、腹泻,后期有紫绀、呼吸浅慢,呼吸困难等现象。也可见四肢肌肉松弛,死前阵发抽搐。

乌头碱类结构属二萜类生物碱,具有箭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传导,且具有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律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紊乱等。

生附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乌头中除含有上述生物碱外,还含有塔拉弟胶、川乌碱甲及川乌碱乙。乌头碱水解后变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继续水解则生成乌头原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1/。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见表1),其毒性亦大为降低(见表2),此外,从附子中提得消旋去甲乌药碱、去甲鹿尾草碱及氯化甲基多巴胺等活性成分。生川乌含醚溶性生物碱约0.%,盐附子含0.15%,黑附片及白附片含0.05%。生附子尚含有类脂质。

附子和乌头误食或用药不慎引起中毒者并不少见。附子的毒性主要是由于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口舌及四肢全身发麻、畏寒,继之瞳孔放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躁动,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变慢、房性、室性期外收缩和心动过速,及至心室颤动。附子中毒的心电图与乌头碱中毒相似。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比附子单用毒性大为降低,小鼠口服的LD50为71.78g/kg。

附子中毒主要表现在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研究表明:大剂量的附子(30g以上)应用,中毒反应为11.7%,其中鼻衄2%,舌、指、全身发麻9.3%。

3.药(毒)理学

附子(未加工生品)小鼠口服LD50(半数致死量)为5.49g/kg,静脉注射为0.49g/kg。加工后附子小鼠口服LD50为16lg/kg,静脉注射为2.8g/kg。熟附片煎剂小鼠口服和静脉注射的LD50分别为17.42g/kg和3.g/kg。附子水煎醇沉液1次腹腔注射的小鼠LD50为26.30g/kg。去甲乌药碱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58.9mg/kg,腹腔注射为mg/kg,口服为3.35g/kg。双酯型和单脂型三萜类生物碱的是其毒性主要成分。乌头碱的主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引起心律失常,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和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引起。

4.毒性机理

附子的毒性机理极为复杂,目前认为附子所含乌头碱的毒性作用机理为:对迷走神经具有强烈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严重者尚可致休克;对周围神经先兴奋后麻痹。而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最为明显,其机理一是兴奋迷走神经,二是直接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这种心脏毒性除通过使Na+通道开放,加速Na+内流,促使细胞膜去极化,加速起搏点的自律,形成多源性异位节律,缩短不应期而导致心律失常;其二乌头碱主要毒性是抑制心肌线粒体4种呼吸酶的活性,组织缺氧可收导致机体处于严重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激活促凋亡基因,引起细胞凋亡。

(1)楼锦英观点

关于附子中毒的机理楼锦英总结主要4个方面:

①知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麻痹作用;

②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

③通过胆碱能神经外周机理,抑制窦房结,引起异位节律;

④乌头碱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

其致死原因,多为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心跳骤停而死亡。

同时,楼锦英还总结出附子易中毒8个方面的原因:

①生用;

②用量过大;

③几种同类药品合用,毒性迭加;

④配伍不当;

⑤煎煮时间不足;

⑥个体差异;

⑦产地不同的品种毒性差别较大;

⑧与酒同用易于中毒。

关于附子、乌头类酒浸剂报告中毒的较多。这是因为乌头碱的亲脂性较强,在乙醇中能被充分溶解,且仍保持原有毒性;酒精又可加速血液循环,直接饮用极不安全,易达中毒量及致死量。因此,服用附子制剂的时候,避免饮酒是防范中毒的重要措施。

因此多数医家认为先煎附子30分钟以上,如果掌握好辨证、适量、久煎的三大原则,则不会引起中毒。中毒者一般多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达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死亡。

(2)唐雪春调查

唐雪春等调查并分析了近些年的期刊篇文献,其中有35篇,占7.2%的报道使用附子后发生不良反应,涉及使用附子的总病例数为例,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例。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附子的用法:篇文献报道中,以附子煎汤内服的最多,其中有31篇(占6.4%)文献报道了有不良反应;10篇无不良反应;篇未提及不良反应。报道附子泡酒服的4篇文献中,有3篇报道发生了不良反应,提示可能这种用法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他用法4篇中有不良反应1篇。

②附子的品种:35篇报道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中,有7篇使用的是熟附子(包括黑顺片、制附子、淡附子、盐附子),2篇用生附子,其余大部分(26篇,占74.29%)都未说明附子的品种。

③煎煮方法与时间:在35篇报道附子不良反应文献中,大部分都未说明附子的煎煮方法(共21篇,占60%),有9篇报道附子先煎,5篇报道附子久煎,但具体的煎煮时间未明确说明。在35篇报道了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中,大部分未说明附子的煎煮时间(共24篇,占68.57%)。11篇报道了煎煮时间的文献中,煎煮时间在1小时内的文献有10篇,煎煮时间在2小时内的(含2小时)文献只有1篇。初步提示煎煮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可能呈反比趋势。

④临床表现:例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口舌、肢体麻木、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严重的还包括死亡1例,脑梗死1例,心跳骤停1例。

⑤发生的时间:35篇文献报道中,有29篇(占82.86%)报道了附子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服用附子后最短5分钟即发生不良反应,45例不良反应出现在服用附子后30分钟,最长15天的时间发生不良反应。考虑可能是药物的累积作用导致。

⑥其他因素:在35篇报道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中,初步分析的结论显示,服用附子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可能与煎药时间不够(占31.4%)、附子用量过大(占28.6%)、炮制质量不合格(占20%)、配伍不当(占14.3%)、个体因素(占8.6%)等因素有关。

(3)种植调查分析

以上这些分析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避免中毒发生的可能性。但是,现在附子的毒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①生长时间固定且短:附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然而,当附子被人工栽培种植后,在受市场经济巨大影响的今天,附子已成为1年生植物,附子的自然生长周期明显缩短。在陕西周至的附子产区看到,9月份挖采附子,将瘦小的附子留作种子,直接埋在挖完附子的地里,等到来年的9月份就可以收获新的附子了,而此母根则作为乌头出售。可见现在市场上的附子生长时间为1年,乌头为2年。可是野生品种就不同了,其具体的生长时间不定,药效自然差异很大。

②品种固定单一:目前家种品种,都来源于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侧根。野生乌头的品种非常复杂,但为什么先民们只选择了这一固定的品种,起于何时,是否有国家具体统一规划等问题已不好考证。但从《本草纲目》引用《本草图经》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至少在宋代,附子的种子来源就是固定的。如:颂曰“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

③文献记载家种附子毒性较小:野生乌头较家种栽培的附子毒性更大,这在历代本草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记载。如《本草纲目》在乌头条下载:“乌头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也”。野生附子与家种品种的毒性对比,现代药理研究似乎还是盲点,但仅从家庭栽培的品系和生长时间上看,毒性影响因素已经明显单一了许多。这种品系单一、种植时间固定的附子药用自然要比野生时间不固定、品系繁多、成分更复杂的乌头就更安全。可见,附子的家种栽培使其毒性从植物源头上明显减少了。

④炮制影响:附子有毒,历代本草都对其进行严格的炮制。目前药材市场上的附子均是经炮制后的制附子,各地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基本环节与原理都类似。

(4)药理研究提示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及其衍生物,这类双酯型生物碱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会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和乌头原碱,进一步可水解为胺醇类生物碱,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1/。炮制过程中多次的用水浸泡、漂洗、高温水煮、高热爆炒、或微波加热等可以充分促其水解。因此国家严格的炮制过程,已将毒性减小到比较安全的范围了。

然而乌头碱及其衍生物不仅是其毒性成分,同时又是产生多种药效的分子基础。炮制品中乌头碱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就得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目前对其有效成分及炮制方法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定论,所以附子的炮制,就往往是以保证安全为目标。这种结果最终使附子毒性下降,同时药效也微不足道了。可见这可能是导致火神派大剂量应用附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5)吴荣祖经验

关于毒性问题,吴佩衡教授之嫡孙——吴荣祖老中医认为:附子使用不当为什么会产生中毒呢?特别是对心脏的毒性是造成死亡的原因,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而终,这就是乌头碱的作用,叫做双酯生物碱,这个双酯生物碱是附子毒性的主要的一种生物碱,但是双酯生物碱是一个不稳定的生物碱,它可以通过加热水解,去掉一个酯基后水解为苯甲酰乌头碱,它的毒性就只有原来乌头碱的1/,如果再进一步加热,再去掉一个酯基,就变成了氨基醇类生物碱,又叫做乌头胺,它的毒性就又降到原乌头碱的1/,此时对人类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了,安全稳定且回阳救逆的功效保存完好,所以附子减毒就是靠加热、水解。

(6)张剑秋经验

江苏张剑秋老中医认为,附子引起中毒的原因颇多,如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加工炮制不规范,服用方法不当等等。最常见的中毒原因为煎煮时间过短,只要将附子(张氏常用附子量为30~40g)先煎20分钟,其毒性可大减,这就是“百沸而无毒药”之意。

(7)李春桃经验

李春桃统计分析了成医院3年门诊张处方,观察研究附片的使用剂型、剂量、疾病证型、中毒反应情况发现:3年8月到7年2月使用附片处方张数为张,附片剂量在30~g之间,1例达到g。全部应用的是汤剂,服用时间从半年到2年以上;治疗疾病主要是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关节炎;在剂量30g、60g、g、g时未出现毒性,在~g范围、g时分别出现中毒1例,其中严重中毒反应在剂量g,在较高剂量与较低剂量无中毒发生。可以看出:中毒发生与剂量递增无明显对应关系。中毒的2例,其中1例是煎药时间太短,另1例是附片炮制胆巴漂洗未尽导致中毒的。

(8)亲尝附子的毒性体验

网上一位佚名的探险者,下面是其亲身经历与体验附子中毒的全过程,他的这些体验,或许对我们临床者多有启迪与借鉴。

大年初九上班第1天拿到生附子,由于看着个头才豆点那么大的东西,自以为吃了后加点蜂蜜就可以克住,于是一口气吃下3颗,在嘴巴里咬得很细随后咽下,一开始舌头无任何症状,不一会儿从刚才咬生附子的那几个牙齿附近的舌头,开始发麻而且就在那个位置开始有非常多的口水流出,越来越多,而且起很多泡沫,大概吃完15分钟后肚子里跟火一样燃烧起来,肝部也同样跟火一样燃烧,于是我马上用开水冲了两匙蜂蜜喝下,再过2分钟的样子,舌头越来越麻,背部沿脊椎开始发麻,麻得越来越厉害,脸上的肌肉也同时开始麻木起来,越来越麻,此时腿尚末发麻,马上再冲服蜂蜜一杯,肚子好胀有些想吐,发觉不对劲了,同时脸上麻得不行,口水跟自来水般流出咽都来不及,脸上冷汗出,手脚开始发麻,人的意识渐渐开始模糊。感觉情形不对了,赶紧找医院,走至门口开始发吐,一发不可收拾。

正如很多人在附子轻微的发麻后,哪里动哪里发麻一样,现在连腹部和里边肠胃都开始发麻,一直吐将中午吃的东西一并吐出,然后开吐胆汁。同事赶紧给我去泡蜂蜜给我吃,喝下去就吐,其实已经到了吞咽都无法自控的程度了,喝水很难喝,因为连那个肌肉都开始麻木,开始感受到不听话了。由于呕吐得很厉害,脸上的冷汗如雨下,身体极度衰弱,医院,此时我已经全身不能动弹了,连舌头都已经不太会动了,嘴巴也已经闭不拢呈O型,身体意识已经相当模糊,在送抢救路中感觉口水非常多从嘴巴里流出来,呼吸开始变得难,其他已经记不清。

王正龙先生所说,“舌头麻-手麻-腿麻-视物发白”似乎不对,我以前轻微中毒的时候从末出现舌头麻过,都是“脊椎发麻—手麻—腿麻—视物发白”发展,哪里动哪里越麻,其实最容易感觉得还是说话嘴巴,话说多了嘴巴无法闭合,呈“O”状

这次急性中毒“舌头麻—脊椎麻—手脚麻并想吐”,即使是在全身无法动的时候,也未出现视物发白现象。另外一个发现就是,好像蜂蜜在附子中毒时具有催吐的作用,因为直到第2天我还是一闻到这个蜂蜜的味道就想吐,不过现在就没事了。

以上就是这位网上探险者的恐怖经历,提醒大家一定要谨慎使用附子,特别是生附子。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xrj-lukasu.com/yfzl/1631.html